The research of meditation
一、什么是冥想?
(一)冥想的定義
冥想作為瑜伽中的一種技法,就是佛教中的“禪定”、“禪那”,即“打坐”、“靜坐”、“止觀”,或者是道家中的“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精神不散”、“積精全神”、“守一”、“心齋”、“坐忘”之類的冥想方法。冥想的目的與瑜伽一樣,都是尋求解脫。
一切真實無訛的瑜伽冥想術的最終目的都在于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一名習瑜伽者通過瑜伽冥想來制服心靈(心思意念),并超脫物質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動因(The Original Cause萬源之源)直接溝通。
(二)冥想與瑜伽
冥想是瑜伽的一種心性修煉法,所以要明白冥想就不能不論及瑜伽。
1、什么是瑜伽
瑜伽本義是“拴上車軛”,意即制服心靈的本能沖動。瑜伽就是我們的意志與神的意志相結合。瑜伽源于古印度文化,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的一系,而現代人所稱的瑜伽則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對于瑜伽最系統全面的解釋就是《瑜伽經》。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圣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訂為完整的八支體系。
瑜伽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艾揚格在《瑜伽之光》中說:“瑜伽的系統就在于教授人們如何把個人的靈魂與至尊超靈結合與相連,從而最終獲得解脫。”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
2、瑜伽的分類(參考維基百科“瑜伽”詞條):
(1)瑜伽五大類
身,訶陀瑜伽
心,勝王瑜伽
知,智慧瑜伽
情,虔信瑜伽
意,行動瑜伽
(2)瑜伽的“八支分法”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撰寫的古典經典文獻《瑜伽經》,詳細說明瑜伽的“八支”(Eight Limbs),即八種方法:
制戒(Yamas):是指外在控制,宇宙的道德戒律。
遵行(Niyamas):是指內在控制,通過自律進行自我凈化。
體位(Asanas):是指瑜伽姿勢,也稱調身。
調息法(Pranayama):系統的呼吸方法,呼吸的控制和能量的處理。
制感(Pratyahara):精神從感覺和外部事物的奴役中解脫出來,是指感覺消失,控制內心,也稱調心。
專注(Dharana):集中注意,一心一意。集中專注力以提升生命之氣。
禪那(Dhyana):即冥想。
三摩地(Samadhi):由冥想而來的超意識全部集中到靈魂中,和宇宙合二為一。超越意識的境界。身體和感官靜止,看似在睡眠,但頭腦仍保持警惕。
(3)現代瑜伽
根據現代人的身心健康需求產生許多瑜伽種類,有的派別強調獨特的鍛煉法,有的強調效果,有的強調對象,有的則以宗師為名。
高溫瑜伽
舒緩瑜伽
Iyengar瑜伽
Ashtanga瑜伽
雙人瑜伽
孕婦瑜伽
親子瑜伽
塑繩瑜伽
塑球瑜伽
愛笑瑜珈
3、瑜伽流派體系
印度河文明
吠陀瑜伽(Vedic Yoga)
印度傳統瑜伽
業瑜伽
智瑜伽
密教瑜伽(Shivasm Yoga)
奉愛瑜伽
王瑜伽
曼陀羅瑜伽
綜合瑜伽
哈他瑜伽
(Hatha Yoga)吉瓦穆克提瑜伽
阿斯湯伽瑜伽
艾揚格瑜伽
活力瑜伽
流瑜伽
陰瑜伽
比克拉姆熱瑜伽
維尼瑜伽
阿南達瑜伽
阿奴撒拉瑜伽
整合瑜伽
悉瓦南達瑜伽
昆達里尼瑜伽
克利帕魯瑜伽
佛教瑜伽
大乘佛教顯宗瑜伽
小乘佛教瑜伽
大乘佛教密宗瑜伽
印度密宗瑜伽
耆那教瑜伽
(三)冥想的分類
麥克奈麗在《冥想的藝術》中提到了三種冥想方式:
分析冥想:關于痛苦的冥想
回顧冥想:關于死亡的冥想
單點專注冥想
當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是根據注意力的面向將冥想分為沉浸冥想(放心)與專注冥想(收心)。
沉浸冥想強調開放和接納,是放心的過程,要求冥想時放松身體,停止理性思維,不做任何分析判斷,這種方式與催眠基本一致,但缺少催眠中特有的暗示。比如冥想中的日想,對夕陽的觀照,當凝定在夕陽之上時,會產生催眠的效果。觀想所鐘愛的形狀以圓形居多。
專注冥想則強調注意的集中,是收心的過程,要求冥想過程中盡力縮小視野,將注意力置于呼吸、思想念頭、詞語(咒語)、想象(日想、水想、冰想、水晶、白光等)、圖像(蠟燭、佛陀、曼陀羅等)等心智或感知活動上,而擯棄任何想法和感覺干擾,達到一念不生,念念不生的狀態。佛教與道教中的修行方法都是教導專注,注意力的渙散稱為昏沉、散亂,是修行所要避免的。氣功也與專注冥想類似。
(四)冥想的修習技法
冥想大致可分為兩種作法,一為將注意力集中一處不動,例如集中于身上脈輪、咒語或身前的燭火等等。二為心里觀想特定圖案景象維持不動,如復雜的曼陀羅圖案,有次序的顏色景象變換以及上師神明圖案等等。通常必須先于第一作法得到成果再進行第二種作法,任何一種觀想或集中都有其特定效果與副作用,所以必須依賴名師指導。
二、冥想的科學研究
近幾十年來基于心理學領域的冥想研究不斷興起,多數研究者深深著迷于冥想研究,對于冥想等超自然現象的研究屬于心理學的范疇。目前對冥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冥想狀況下的腦機制和冥想的功能兩方面。
(一)冥想的腦機制研究
冥想的腦機制研究主要使用EEG、MRI、fMRI和SPECT等設備。
1、腦波
人腦有四種腦波—— α、β、θ、δ。冥想時的腦波主要出于θ波狀態。人腦是憑借不同頻率的腦波來傳遞信息。對于人腦而言,當思想、意念在心靈的迷宮中游走時,它就會發出微量的電波。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尋找冥想者與非冥想者的大腦差異,發現冥想似能關閉與遐想、焦慮、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有關聯的大腦區域。
(1)β波
頻率大約在14-30Hz之間。人的精神狀態:緊張狀態。
大多數人清醒時,對外部環境敏感;情緒激動,焦慮不安;警覺、全神貫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從事高度智力活動;活力激發。
(2)α波
頻率在9-13Hz之間。人的精神狀態:放松狀態。
α為優勢腦波時,人的意識清醒,但身體卻是放松的,它提供意識與潛意識的橋梁。由于在這種狀態下,身心能量耗費最少,相對地腦部所獲得的能量較高,運作就會更加快速、順暢、靈感及直覺敏銳,腦的活動活潑。現代科學積極倡導α波是為人們學習與思考的最佳腦波狀態,道理就在於此。薄荷腦等香料能增強α腦波。
α波又分為三類:
慢速α波8-9赫茲 臨睡前頭腦茫茫然的狀態。意識逐漸走向模糊。
中間α波9-12赫茲 靈感、直覺或點子發揮威力的狀態,身心輕松而注意力集中。
快速α波12-14赫茲 高度警覺,無暇他顧的狀態。
(3)θ波
頻率在4-8Hz之間。人的精神狀態:深度放松狀態;淺睡眠狀態,也稱沉思、冥想狀態,潛意識狀態。
潛意識易受暗示;創造力、靈感突發;感悟,富于直覺;加速學習、記憶。θ波為優勢腦波時,人的意識中斷,身體深沉放松,這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狀態,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入定態」。在這樣的狀態下,由于意識中斷使得我們平常清醒時所具有批判性或道德性的過濾機制被埋藏起來,因而大開心靈之門,對于外界的訊息呈現高度的受暗示性狀態(Hyper-suggestibility),這就是為什么人在被催眠時會容易接收外來的指令。此外,θ波與腦部邊緣系統有非常直接的關系,對於觸發深層記憶、強化長期記憶(LTP)等幫助極大,所以,在科學界稱Theta波為「通往記憶與學習的閘門」─The Gateway to Learning and Memory。
(4)δ波
頻率在0.5-3Hz之間。人的精神狀態:睡眠狀態。
最低的腦波活動,人在深度的無夢睡眠時才會出現。有時發現于相當老練的沉思者。
δ波為優勢腦波時,為深度熟睡,無意識狀態。人的睡眠品質好壞與δ波有非常直接的關聯;δ睡眠是一種無夢且很深沉的睡眠狀態,通常一夜正常的睡眠周期會出現四至五次,而發生在睡眠初期第一個出現周期是無夢的δ波(Non-REM)狀態,所以,如果在輾轉難眠時,能讓自己召喚出近似δ波邊緣狀態的身心感覺(當然要經過訓練),您就可以很快地擺脫失眠并進入深沉睡眠,真正睡美容覺追求的就是這種時間短但深入的睡眠。此外,根據科學研究,δ波亦是開發人類直覺系統的關鍵。(參考百度百科“腦波”詞條)
(二)冥想的心理恢復與心理發展功能研究
冥想的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冥想的心理恢復功能與冥想的心理發展功能。
冥想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法,與認知療法、人本主義療法、精神分析療法、森田療法有一定的關聯性。馬丁娜·巴尼斯在《冥想治病》一書中提到的常見病癥的冥想治療有:
注意力分散、內心失衡、壓力與緊張、背部疼痛、頭痛、慢性疼痛、疲勞和萎靡、失眠、免疫力不足、惡心、輕度發燒、感冒、流感、咽喉腫痛、鼻竇堵塞、哮喘、支氣管疾病、高血壓或低血壓、與上火有關的病痛、消化不良等。
催眠也有類似的作用:治療憂郁癥、治療肥胖、協助戒煙、改善睡眠品質、解除心理壓力,信心重建、治療創傷綜合癥(如美國衛生部輔導的伊拉克戰場士兵回國的創傷治療計劃)、恐懼癥狀克服(如:幽閉空間恐懼癥、飛行恐懼癥、演講恐懼癥)、戒除強迫性行為......
一般的,科學研究證實的冥想治療作用:
(1)冥想能降低血壓、幫助慢性病患者應對疼痛和抑郁;
(2)冥想極大地減少了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病風險;
(3)冥想能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而這又會刺激身體的放松反應,改善血液供給、降低心率、放緩呼吸并促進消化活動;
(4)冥想能減緩皮質醇等壓力激素的分泌;
(5)冥想能緩解抑郁癥、恐慌癥、焦慮癥和壓力;
(6)冥想能提高如注意力和記憶力等認知能力;
(7)冥想還可以降低體內炎癥水平(炎癥被認為是導致癌癥、心血管疾病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等多種疾病的關鍵誘因);
(三)冥想研究的若干成果舉例
J·大衛·克雷斯威爾博士表示,教會孤獨癥患者冥想打坐的技巧可有效幫助減輕孤獨感,同時還能夠改善其免疫系統,提高抗病能力。
埃克塞特大學的艾德里安?懷特博士進行的一項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果。在他的研究結論中,冥想可以增加前額葉皮層的神經電流活動,降低焦慮感,也會讓人處于更積極的精神狀態。冥想也會減少腦扁桃體的活動量,而腦扁桃體正是大腦產生恐懼反應的地方。
一項由馬薩諸塞州立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喬恩?卡巴金博士領導的研究發現,冥想可以讓一個人的大腦活動從右前額葉皮層(壓力下會更活躍)轉移到左前額葉皮層(安靜時會更活躍)。這個轉移不但減少了壓力的負面效果,還減少了輕度抑郁和焦慮的可能性。
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引領的一項研究最近發現,每天進行半小時的冥想練習,只需要8周時間就能增強同情心、自我意識、自省并且減少壓力。這項研究同樣顯示,大腦結構上的改變是導致這些觀念形成的基礎。研究觀察到在與富有同情心的大腦結構以及與記憶和認知相關的區域內灰質密度的增加。研究人員有時更傾向于這種因冥想練習而產生的可測量變化是一種“自我導向的神經可塑性”。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循環》(Circulation)期刊上去年發表的一項名為《心血管特性和效果》(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的研究表明,在患有心臟病的非洲裔美國人中,那些經常練習超覺冥想的人突發心臟病或中風、死亡的風險比那些參加健康教育課的人要低48%。在冥想小組中出現了20個這樣的病發案例,而在實驗對照組中,這一數據為32。該研究持續的時間超過了五年,總共涉及約200人。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冥想打坐不但可以放松精神和安穩心靈,還改變大腦的結構并增進智慧。打坐40分鐘頂得上睡覺。冥想打坐增加了前額葉腦皮層和右前腦島等腦皮層區域的厚度,而這些區域是控制人的注意力和感知能力的地方。
最近的研究發現,冥想能引起影響端粒長度的分子變化。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種保護覆蓋物,它會隨著人的年事增高而變得越來越短。這項研究涉及40名照料癡呆癥患者的家庭醫護人員。有一半的參與者每天都會進行簡短的冥想,而另一半的人則會每天聆聽12分鐘放松身心的音樂。這項持續了八周的研究發現,那些冥想者的端粒──端粒是一種修復端粒長度的──活性提高了43%,而聽音樂的那組人只提高了3.7%。與實驗對照組相比,參與冥想的人還表現出更強的心理和認知功能、更低的抑郁程度。這項試驗性研究于一月份發表在《國際老年精神病學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上。
中國大連理工大學神經信息研究所所長唐一源教授領導的研究組發表論文“短時間冥想訓練提高注意力和自控能力”。論文指出:近期的研究顯示,數月到數年的高強度、系統的冥想訓練能夠改善注意力難集中問題。
2004年英國《自然》(Nature)雜志發表了德國學者的一項研究,證明在做過一系列未能悟到其訣竅的難題后,如果能睡上8個小時就能明顯地提升頓悟能力。但是冥想作為一種清醒而專注的意識狀態,與被動的睡眠有著明顯的不同。此前,研究者一直都不知道冥想是否也有著促進頓悟的功效,而這項研究的價值在于它不但證明了冥想能促進頓悟,且促進的效果似乎更明顯(相對于8個小時的睡眠而言,只要經過20至30分鐘的冥想,人們的頓悟能力就能顯著提高)。同時它還表明,冥想進頓悟的途徑并不是通過被動的休息,而是通過保持清醒而專注的意識狀態。
科學家利用成像技術發現,冥想能改善人們大腦中某些特定回路的功能特性,還可能減少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大腦中樞萎縮狀況,特別是對于那些容易患上老年癡呆癥(Alzheimer's disease,又稱阿茲海默癥)等病癥的人更是如此。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有一類人在這種博弈中比一般人理性得多,他們在超過一半的情況下會接受5美元以下的分配,而一般人只在25%的情況下能夠接受這種明顯不公的分配。這類人不會被不公平的痛苦所左右,做出財務上不明智的抉擇,因而在實際生活中會賺到比較多的錢。這類頭腦冷靜、善于計算的決策者是何許人也?他們既不是股票經紀,也不是投資銀行家,也不是會計師——他們,是經常進行冥想的人。
根據神經科學的前沿研究,定期進行冥想超過半年以上的人在博弈測試中跟普通人的反應完全不一樣,他們的大腦對待分配不公有著不同的方式,負責疼痛、厭惡和憤怒的區域被激活的程度比較低。這是他們更容易接受不公待遇的原因之一。
有些沒有冥想習慣,但高度理性的人在博弈中也比較容易接受不公待遇。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大腦背外側的額葉前部皮層活性上升,而這個區域跟自我克制有關。這提示他們的大腦發生了思想斗爭,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以后才能做出符合自己經濟利益的選擇。
相比之下,冥想者的大腦激活了與同情心、憐憫心有關的區域,提示他們試圖去理解不公待遇制造者的心態。
(四)冥想的腦波測試實例
心理學家肯·威爾伯在個人札記《一味》中講述了自己在冥想時接受的腦波測試:
“晚上我們談話時探討了冥想可能造成的腦部變化。一位正在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年輕人,要求我放映那卷我接受腦部測試的錄像帶。他完全不相信冥想能改變腦波,因此他希望看到一些證據。
錄像帶中的我和一個腦波測試儀相連,儀器上顯示出左右腦的α、β、θ、δ四種腦波狀態。α代表的是醒時放松的覺知;β顯示出專注的分析思維;θ通常在夢境中產生,有時也在強烈的創造狀態下出現;δ則只出現在深睡無夢的境界。因此α、β是粗鈍次元的產物,θ是精微次元的產物,δ則是自性次元的產物。或者我們可說,α、β顯示的是自我的狀態,θ顯示的是靈魂的狀態,δ顯示的則是靈性的狀態。據推測δ可能與純粹的目睹有關,大部分的人只能在深睡無夢的狀態經驗到它。
錄像一開始放映的是我頭上貼了許多電位極的腦波測試儀:當時我處在正常的清醒狀態,因此你可以看到腦部的兩個半球出現許多α、β的活動。但你同時也可以看到大量的δ:兩個腦半球所顯示的δ都是最多的,可能因為持續的目睹一直在進行著。接著我試圖進入止念三摩地——腦部活動完全停止——于是在四五秒之內,儀器的指針全變成了零。看起來這個被測試的人,好像進入了腦死的狀態,儀器上沒有任何α、β、θ,只有大量的δ。
過了幾分鐘之后,我開始進行本尊觀想和持咒,這是我平常一直在進行的,屬于精微次元的修煉——很清楚,大量的θ開始在儀器上出現,然而最多的還是δ。通常θ只在夢境中出現,而δ只在深睡無夢中出現,因此受測試的人能夠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產生這兩種腦波,表示他可以同時示現粗鈍、精微及自性三種境界。無論如何,這樣的景象是引人注目的。”[①]
有十多年的打坐經驗的肯·威爾伯作為超個人心理學的發言人,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證體驗,都無疑最具有發言權。
由于錢學森先生的推動,中國在人體潛能科學方面的研究屬于國際水準,并不落后于西方。臺灣大學的李嗣涔教授在這方面的研究獨樹一幟,在《由腦α波所定義的兩種氣功態》一文中提到了在測量氣功師父在練氣時腦α波振幅的變化,發現了兩種不同的氣功態:“入定態”與“共振態”。由此揭示了佛道兩家練功的秘密:中國傳統道家在開始練功時是處在共振態,但是在練到高深境界以后,進入入定態,而佛教禪宗的坐禪則從修煉開始就在練入定態。
佛教,尤其是南傳佛教上座部的修行法門講求的就是運用 “出入息念”等方法直接入定,此方法難度比較大,耗費時間較長,修行者很容易變得急躁,失去信心。而道家與氣功的修行,一開始是要練氣的,也就是“打通任督二脈”和“大小周天”的功夫。講究先降為共振態,再循序漸進入定,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可以體察到直接的效果,有利于修行者培育信心。冥想無疑類似氣功的修煉方法,李嗣涔說,練氣功的方法有千百種,但粗分下來可約略分為兩大類,一種為道家及佛教密宗的練氣,也就是練氣氣集丹田,氣走任督二脈以及氣行大小周天等境界,比較注重于打通人體的經歷系統。另一種為佛教禪宗的靜坐,也就是入定的功夫,在靜坐中利用數息、觀想等方法逐漸摒除腦中雜念,而達到空的境界,另外在印度及西方也有瑜伽及超覺靜坐類似氣功的修煉方法。
思考與總結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注定了修行文化興起于東方,而不是西方。西方理性的思維注重的是實用的事物和本質的原因。印度,這個詩意的過度,他們的真實就是想象,他們的世界就是夢幻,嚴謹的科學精神在印度是不存在的,對于印度人而言,靈魂比肉體更真實。榮格說:“在宗教修行方面,東西洋的奇妙對峙顯現得最為清楚。我們常說宗教的提升或宗教的高揚,因為我們認為上帝是宇宙的主宰,我們的宗教是主內兄弟愛的宗教,我們仰天高聳的教會里,有崇高的祭壇。相對而言,印度人講究的是禪定,亦即經由冥想,向內沉潛。他們認為神性潛藏在一切事物的內部,尤其是子在人里面。印度古代的廟宇,其祭壇也往往比地面低二三尺,深藏地中。而且,我們感到羞恥、遮遮掩掩的性器,印度人卻視為最神圣的象征。我們相信行動,相對而言,印度人卻深信無為。我們宗教的修行是祈禱、畏敬、贊美,印度人認為最終的卻是瑜伽。我們認為瑜伽乃是潛藏在種無意識的狀態,但印度卻贊揚為最高級的意識形態。瑜伽乃是印度精神最雄偉的展現。同時也是產生這種精神獨特走向時,時常使用的工具。”
在國際上,對特異功能現象及規律進行研究的的學科范疇,被稱為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或psi(希臘字母ф)研究。對冥想的研究在西方屬于心理學,而在中國不僅是心理學的范疇,而且是人體科學的領域。人體科學(Somatic Science)是指研究人體的功能,怎樣保護人體的功能,并進一步發展和發揮人體潛能的科學。[②]研究包括人體特異功能、中國傳統醫學、氣功、智力開發等。人體科學的研究早在中國古代已經存在,包括道教和中醫在人體運行方面的機制研究,構成了人體科學的理論基礎,所以中國擁有最深遠的傳統與最豐富的資源。
錢學森是中國人體科學的倡導者。1986年2月23日,錢學森在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召開的座談會上發言指出:當前氣功科學研究的一項任務是建立唯象氣功學。他說:“什么叫唯象科學?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國有十億人口,如果每一百個當中就有一個練功,就是一千萬,每百個練功的人就有一個人去教,就需要十萬個氣功師,把這十萬個氣功師提高提高,就是一件大事。”“還有一個尖銳問題,就是實踐表明,氣功可以練出特異功能來。到那時,我們這些炎黃子孫也就無愧于自己的祖先,應聞名于世了。” 1987年5月3日,國家科委正式批準中國人體科學學會成立,標志著我國人體科學的研究正式步入正軌。
對冥想的研究不能脫離系統科學、思維科學與人體科學這個大框架。格局要大,視野才能更廣。冥想的研究完全可以遵從錢學森提出的哲學觀。錢學森認為,作為人體科學與哲學之間橋梁的人天觀有3個部分:
(1)宇宙人天觀,把人放到宇宙中考察;
(2)宏觀人天觀,考察人內部與環境的關系;
(3)微觀人天觀,考察人天觀的量子力學基礎的,都有些構筑的材料和構件。
對冥想的研究(1)在內容上不能只局限于瑜伽,而要擴展到東西方各大宗教文化的修行方法的范疇中,因為冥想所遵循的大腦、神經、心理、生理等人體規律與其他修行方法一致,所以對冥想的研究要廣。(2)在工具上,不能只局限于腦機制研究設備和心理治療,而要向量子科學等領域擴展,因為人體潛能科學之所以神秘,是因為其表象與日常可理解的事物不一,歸根結底是不同于經典力學領域的量子力學規律所致。(3)在方法上,不能只局限于傳統的統計學方法,而要更深入本質,因為對于冥想者,他們的層次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修行幾個月與修行幾年是有本質差別的。
探尋冥想的科學機制和理論基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實證修行,不然就是對冥想的褻瀆。不僅當觀察者,而且要勇于充當小白鼠,唯有通過切身的體會才能有更真實的發現。
參考文獻:
[1]《神奇的醫囑:冥想》[E/D]
http://cn.wsj.com/gb/20130510/hea075145.asp?source=mostpopular
[2]李嗣涔,《由腦α波所定義的兩種氣功態》,臺灣大學工程學刊
[3]任俊,黃璐,張振新,《基于心理學視域的冥想研究》,心理科學進展,2010
相關書目:
[1][美]亞歷克斯?洛依德 班?瓊森,《治療密碼》
[2][美]漢森,蒙迪思,《冥想5分鐘,等于熟睡一小時》
[3][英]馬丁娜·巴尼斯,《冥想治病》
[4][英]大衛·米契,《冥想》
[5][美]肯·威爾伯著,胡因夢譯,《一味》
[6][德]榮格,《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
[7][美]克里斯蒂·麥克奈麗,《冥想的藝術》
[8][印]克里希那穆提,《生命之書:365天的靜心冥想》
[9][美]J.唐納德?沃爾特斯,《冥想:清風的味道》
[10][美]莎克蒂?高文,《冥想:創造你夢想的生活》
[11][印]B.K.S.艾揚格,《瑜伽之光》
[①][美]肯·威爾伯著,胡因夢譯,《一味》,深圳: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10.8 P:074—076
[②]錢學森,《系統科學,思維科學與人體科學》,上海:《自然雜志》,198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