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字半年來,終于收到了一個“像小學作文一樣”的評論,這是我收到的第一個負面評論,所以難免會有些情緒,于是我寫了一篇文章,分析我的所有想法。
我認為只是個人的想法,便只發在了簡書,連公眾號也沒有發布,我以為不會有人看,不曾想閱讀量竟然也過百了,這是我始料所不及的。
我開始認真分析,為什么我的文章沒有人閱讀?除開文筆稚嫩、閱讀量不足、羅輯思維不強、營銷手段不行,我還發現了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先講一個最近的一件小事。
我的朋友圈連續有人發了這樣一段話。
太喜歡這個故事了,與大家共勉之。
趙某做生意發了財,郊區買了塊地,建了棟三層的別墅,花園泳池很是氣派,后院更有一株百年荔枝樹,當初買地就是看中了這棵樹。
裝修期間,朋友勸他找個風水先生看看,以免犯煞。原本不怎么信這套的趙某,這次居然表示贊同,專程去香港請了個大師。
大師姓曹,從事這一行三十余年,圈內很有名氣。 在市里吃過飯,趙某開車載著曹大師前往郊區。一路上,如果后頭有車要超,趙某都是避讓。 曹大師笑道:“趙老板開車挺穩當呢”, 趙某哈哈一笑:“要超車的多半有急事,可不能耽誤他們。”?
行至小鎮,趙某放慢了車速, 一名小孩嬉笑著從巷子里沖了出來,趙某一腳剎車堪堪避開,小孩笑嘻嘻的跑過去以后,他并沒有踩油門前行,而是看著巷子口,似乎在等著什么,片刻,又有一名小孩沖了出來,追趕著先前那名小孩遠去。
曹大師訝然問,“你怎么知道后頭還有小孩?” 趙某聳聳肩,“小孩子都是追追打打,光是一個人他可不會笑得這么開心。” 曹大師豎起了大拇指,笑道:“有心。”?
到了別墅,剛下車,后院突然飛起七八只鳥,見狀,趙某停在門口,抱歉的沖曹大師說道:“麻煩大師在門口等一會。” “有什么事嗎?”曹大師再次訝然。 “后院肯定有小孩在偷摘荔枝,我們現在進去,小孩自然驚慌,萬一掉下來就不好了。”趙某笑著說道。
曹大師默然片刻,“你這房子的風水不用看了。” 這次輪到趙某訝然了,“大師何出此言?” “有您在的地方,都是風水吉地。”
目中有人,才有路,心中有愛,才有度。
一個人的寬容,來自一顆善待他人的心。
一個人的涵養,來自一顆尊重他人的心。
一個人的修養,來自一顆和善的心。
為別人付出就是給自己鋪路。
感恩一切!
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行中有善!
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更有色彩!?
【心里裝著他人,受益的不光是他人,還包括我們自己】
故事是好故事,但我要說的不是這個故事,而是發這個故事的人。
先發這段話的是一個在現實生活中說話做事都頗有些狹隘的人,但朋友圈卻永遠都是仁義道德積極向上,所以當我看到他發這段文字,我心里有些不屑:裝什么大尾巴狼!
第二個發這段文字的是一個學佛的大姐,與常人印象中的學佛人士不同的是,大姐常常說話直戳別人的痛處,卻讓人心服口服,折服在她的刀子嘴慈悲心下,所以她發這段文字,我心里想的卻是:是的是的,仁者得天下。
同樣的文字,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大概就是因為發文字的人不同吧!
論語里有一句話:“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我的文會不到友,也沒有友愿意與我輔仁,文章沒人看,除了運氣不好,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寫文的人德行不夠吧。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大家都能耳熟能詳的,然而真能做到的卻少之又少,我也曾幻想過我的文字被廣泛傳播,然而我更害怕別人對我的文字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諷刺我說一套做一套。
是以,文是其次,人才是最重要的,如今的我只想安安靜靜的看書,做一個與自己靈魂對話的人。
//全文完//
往期回顧
調皮媽媽
一個有社交恐懼的成人,
一個比孩子還調皮的媽媽,
一個喜歡心理學和做衣服的中年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