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時,老師讓我們努力學習;上班后,老板讓我們努力工作。努力這個詞兒,熟悉而又陌生。努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們或多或少都為一些事情努力過。古往今來,太多因為努力而成功的人,也太多因為不努力而枉費天賦的人。
宋代名相趙普,出身不高,學問較差。宋太祖勸他多讀書,于是每每下朝苦讀。因而處理朝政對答如流,還留下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兩次落榜,不斷努力,才讓英語從35分到95分,并創建了新東方教育集團,幫助更多的人學好英語。努力的確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一個努力的人。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通過努力都能實現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愛迪生說“天才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99%固然不可缺少,然而那1%才是至關重要。還記得關于螞蟻的一個故事,有兩只螞蟻想要翻越前面一段墻,找尋食物,這段墻長有10米,高有近百米。其中一只螞蟻來到墻確就毫不猶豫地向上爬去,辛苦地努力著向上攀爬,可是每當它爬到大半時,就會由于勞累、疲倦等因素而跌落下來。可是它不氣餒,它相信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一次次跌下來,又迅速地調整一下自己, 重新開始向上爬去。而另一只螞蟻觀察一下,就決定繞過這段墻去。很快地,這只螞蟻繞過這段墻來到食物面前,而開始那只勇敢、 堅定的螞蟻還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開始。
所以,努力的方向往往比努力本身更為重要。
在寫作班的課程上,魚哥向我們推薦盧思浩的書,我也看完了,可是卻不得其法,覺得看這書有啥用呢?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我只是囫圇吞棗的看故事情節,卻忽略他為什么這樣寫。原來寫作人看一本書,關注的不僅僅四故事情節,更多的應該是怎么來講好一個故事。什么時候敘述情節,什么時候抒發情感,這些都需要細細專研。了解到方法后,再來讀書,果真受益匪淺。
因此,方法在努力的過程中也至關重要。
在讀書的過程中,周圍總會出現“讀書無用論”這種看法,說初中輟學的人現在有房有車有存款,可是你還在念書,將來賺的錢還沒有人家多,有什么用呢?讀書有用嗎?當然有用,同樣是賺錢,有人需要付出的是體力勞動,有人通過腦力勞動;有的人在太陽底下賺錢,有的人吹著空調賺錢。即使賺錢的數目相同,方式和環境卻不同,那能一樣嗎?就像《富爸爸窮爸爸》中所說的,“窮人和中產階級為錢而工作,而富人讓錢為他工作。”
我們可以是努力的人,但請找對方向,然后再努力下去。
507 好夢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