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于小木蟲論壇)
2014年本科畢業。
2015年開始做博士。
墨爾本天很藍,云很白,鳥很懶。剛開學,校園里熱熱鬧鬧的,可總感覺樓下的那方熱鬧并不屬于自己。或者說,我并不屬于這里。
剛開始做博士,有點迷茫,開一帖把自己申請、做研究的經歷寫一寫,以饗后人,以尋同道,以抒寂寥。
說起來,來澳洲做博士是個偶然,如果今天的我能回到過去拍一拍大一那個自己的肩膀,告訴她:“小姑娘,別忙著煩GRE了,不要想著轉專業了,大四畢業你就要去澳洲一個在國內沒啥名氣的大學做生化博士啦!” 當年的我絕對不會相信吧。
回首往事,我多希望有一個如同今天的我一樣的學姐、師長給我指條明路,以免我在大學四年成長道路上跌跌撞撞一路辛酸!可是世界上沒有時光機,我夢中的那個甘道夫或鄧布利多的形象沒有出現,大學四年,我為前程焦慮、煩憂,還走了不少彎路,浪費了無限大好時光。
可幸,現在我的人生仿佛終于走上了正軌,有了穩定的、新的開始。
申請澳洲博士:
據我所知,申請澳洲博士和申請北美博士的途徑有許多不同之處,其一,澳洲導師幾乎不接受來自國內本科生的申請,我在澳洲認識的博士生一般都是在國內讀完了研究生的學生或是直接在澳洲讀本科及Honor 學位的學生。其二,申請澳洲博士必須先聯系導師,也就是所謂的“套詞”,然后根據導師研究方向和自己研究經歷寫一份research proposal,在寫research proposal 過程中需要和教授討論、研究,這個過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是否能被錄取,所以這也決定了一般最多只能同時申請最多3所研究院(否則套詞是很費精力的)。申請北美博士的一般會一下投7、8所甚至十幾所,這在澳洲是實現不了的。
我個人的經歷比較特殊,本科期間我沒在核心期刊發表過論文,本科期間的研究方向也并不完全符合,但非常幸運地,我有機會和所申請學院的院長面對面的交流,加上一位本科導師的推薦和公派西澳大學交流經歷,這使得我的申請之路非常輕松。但本科申請澳洲博士也并不是沒有可能,近年來申請到澳洲博士的本科生也越來越多,附幾個網址做參考:
http://www.taisha.org/abroad/aus... 20070405171811.html
http://www.eduglobal.com/aus/Article/90353/
http://space.cenet.org.cn/user1/1267/13455.html
關于做博士的生活:
目前為止最大的障礙是語言,同學導師對我說的我大部分都能聽懂,但他們互相的對話我沒法參與。
寫作水平糟爛,簡直不能也不敢寫,沒法正常表達自己心情和想法的自己變成了一個“聾啞人”。
語言背景:四級600+ 記不得了, 六級635, 托福109/120 29+30+23+27,GRE 150+165 3.0
當時申請時的語言要求是托福90分,雅思記不得了。面談的時候被院長夸口語好。
但其實來了才發現這不夠用,都不夠,語言并不是我“最擅長的事情之一”,不再是我自信的來源,為了激勵自己繼續學習英語,目前還在自學雅思,想考到四個八。
年齡增長,悲哀地發現語言能力也開始退化,姑且當做逆水行舟。
關于未來出路:
回國不是我的選擇,所以沒有回來以后怎么辦這個問題。
知乎上有問題——“如果不是為了移民,為什么要去澳洲讀書呢?”
沒有為什么,如果不是為了移民,來澳洲讀書沒有任何性價比,國內知名度低、認可度也低,教育質量好也罷、差也罷,只有自己知道。
我大三去西澳大學做過一個學期的交換生,就我所見談一談——拿我在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本科教育中體會到的和在澳大利亞體會到的教育相比,南大本科的教育簡直不能稱其為教育,更不要談研究生和博士了,當然我遇到了幾位非常優秀的教授,四年生活中也結識了一些非常優秀的同學,可總體來看南大教育體系非常、非常讓我失望。一流的教育尚稱不上,更不要談五流的教務處了,官僚得讓人作嘔。相比南大的學生也有所體會。
我不知道國內其他大學的教育體系如何,是否把學生當成人來尊重,是否維護學生的權益,所以我不談其他學校,只談南大。
當然,南大更其他學校相比優勢也很大,有牛導、機會多、項目多,本科生只要想進都能進實驗室參加本研,大三公費交流是走學校的項目,最后申請到澳洲讀博也算是沾了學校導師的光,這些我都很感激母校。更值得感激的是作為一所綜合大學,南大有許多高質量的人文類選修課,也有許多有活力的、令人受益匪淺的學生社團,我在其中學到了很多,覺得這些經歷非常可貴。
回到未來出路這個話題,走生物這條路從一開始,唱衰的聲音就不絕于耳,“生物是個大坑”,“生物狗沒有出路”這種話,聽到耳朵都要起老繭,在知乎上甚至看到非生物系的學生勸退勸轉保平安的,覺得很荒唐。
我動搖過,不過實話實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目前我很幸福,我喜歡自己的研究項目,也喜歡我所在的這個組,非常敬愛自己的導師。
我不聰明,家里也并不富裕,如果不是因為生物競賽,我能否從四年前葛軍的數學卷中活過來?如果不是因為生物,我能否實現“不花家里的錢出國留學”的愿望?這些問題問問自己就釋然了,人生本來是無常,沒什么好患得患失的。
以后想爭取順利畢業,拿到PR,繼續做研究,不開心呢就回家畫畫,翻譯,寫字,相夫教子。在澳洲體會到,這里的孩子仿佛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可以去做設計師、插畫師、警察、健身教練或廚師工人,父母并不會強迫你選擇自己的專業或職業,這是我非常喜歡的。
為什么申請澳洲博士:
前文說了,申請澳洲博士是一個純粹的偶然。
一直到大三下學期,在西澳大學交換的最后一段時間,我都一直在準備二考GRE,頭發花白的初中數學老師在課上說,留學首選——美國,美國,還是美國,我的美國夢從幼兒園一直燒到大三,但始終在動搖著,最終在西澳的一場旅行改變了我的想法。
大一入學時,我始終堅信自己有朝一日要學成歸國報效祖國,年輕的我始終心懷理想主義的熱忱,父母也這樣鼓勵著我,但四年時間已經將我磨礪成了所謂“個人主義的厲鬼”,可我并不感到羞愧。
關于澳洲博士待遇和生活消費
全獎,自己一年生活費兩萬五千多澳幣。學校獎學金,不包括TA、RA等工資。不是導師出的。
消費:坐標墨爾本,和男友合租,住宿,飲食和水電氣網,通訊,交通等生活必須消費共約900刀每月。
關于簽證:
這個比較悲慘,到開學前5天才來,臨時改了機票,損失一千元改簽費用。
催簽方法有時間細細講。
來澳洲這里讀博拿的是574簽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網上了解一下申請過程,我走的是電簽,等了三個多月。不過這個比較特殊,一般一兩個月也就來了。
關于移民:
關于澳洲的獨立技術移民可以講得也很多,暫時起個頭,不展開了。
墨爾本和珀斯
比起墨爾本,我更喜歡珀斯。
當初愛上澳洲完全是因為在珀斯的生活,可是來了墨爾本之后有點失望。
據阿德萊德的local同學說,珀斯是一個新城,墨爾本是個老城了,所以看起來亂些,街上涂鴉多些。
每天都在懷念珀斯,懷念珀斯的人,珀斯西澳大學美麗的風景,珀斯寬廣的天鵝河,還有河里巨大的水母、海豚、黑天鵝。
關于男朋友:
有人說雙飛澳洲十分不易,實話說雙飛美國才是真難得。
這也是我們選擇墨爾本留學的原因,選擇澳洲,我們倆確定能申請到同一個城市,選擇美國,對于我們倆來說變數比較多。
同男友是高中同學,高二開始同班,同留在南京上大學,也早早規劃好了留學道路,只不過大三之前一直想的是申請美國。
關于生物我也說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選擇了 暫時看起來尚且合適于我的,但這并不代表這是最適合我的路,或者這是一條好走的路,也不代表這條路適合大多數人,給學弟學妹的建議還是盡早規劃,留好后路。
此外,我感覺自己并不算“能力強”的,否則早想辦法轉規劃設計、統計或碼農了。
關于怎么做一個好博士:
還在摸索,還在摸索……
最近新學會的技能好像只有懸浮型細胞的傳代培養……
要學的好多,目前感覺必須要掌握的有 共聚焦顯微鏡技術、FACS、基因knock-out...
要讀的文獻好多……
還有感覺自己根本不會寫論文……看文獻對寫論文的難度充滿恐懼……
實驗室社交也是壓力好大,出現了成人磨牙癥狀,再想辦法自我調適。
如果有師兄師姐知道如何做一個好PhD的技巧,請一定在這里分享給我呀,希望快點進入狀態。
關于澳洲中介……
申請博士就不要找中介了,實話實說,他們
什。么。也。不。懂。
裝逼的是大部分,今天還在一起留學網群里看到說什么開學7月和2月錯過了申請要延期的中介,人家問的是CSC,簡直無話可說。
DIY還是最靠譜,自己搞吧。忘了中介吧,他們賺的是碩士和本科生的錢。
關于Language和Culture
我很喜歡多文化融合的氛圍,學校也很貼心的組織了很多語言文化交流項目,比如結識文化交流一對一的小伙伴,組織國際學生見面會等等。
最近認識了一個西班牙姑娘,一個俄羅斯大爺,一個越南姑娘,一個來自臺灣的美國人和一個學了四個月中文的澳大利亞帥小伙。認識的同伴越來越多了,逐漸意識到culture shock不足中國人有,國際留學生幾乎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問題,在交流中也逐漸發現自己的英文水平其實在“澳大利亞的新學生”中算不錯的,只不過在實驗室里大家沒把我當外國人照顧,也總是拘束著不太敢講,不過在交流社團里發現自己和其他來自中國的學生相比我已經夠話癆的了。
學到了很多,比如塞萬提斯和唐吉可德的英文,比如西班牙語中也有類似于“遠香近臭”的說法:“家人如同食物,不過放太久(在一起太久)可就變臭了。”
想到什么再補充吧,有問題直接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