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閱讀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對我影響很大,幫助我找到了一個方向。
? ? ?非暴力溝通被稱為愛的語言,它的目的是讓彼此之間樂于互助,提高生活品質。每個人雖然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但是都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書中分別解釋了暴力溝通和非暴力溝通,而我們通常用的就是暴力溝通,我們的語言常常引發(fā)他人和自己的痛苦,我們需要運用非暴力溝通,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需要,并指出了非暴力溝通的運用場景:
親密關系
家庭,學校
組織機構
心理療法及精神輔導
外交和商業(yè)談判
任何性質的爭論和沖突
接著說明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 ? ?
(1)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
? ? 并詳細闡述了這四個要素如何實行,如何辨別一些對于這四個要素認識的錯誤,其中觀察和評判很多時候我們會混為一談,觀察更傾向于表述一件確定的具體的事件,不帶有個人傾向,評判中通常有“從不”,“總是”;還要區(qū)分感受和想法,想法中通常會有“我覺得”,而感受則更多表達具體的心情,情緒。
?書中指出了社會的局限性,并不鼓勵我們表達個體的需要,比如婦女,長期以來,婦女一直和自我犧牲聯(lián)系在一起,在文章中,作者的一次研討班中,讓一位婦女表達自己的需要,她反而表現(xiàn)得像是犯了什么錯誤似的;當然,在今天的社會中,婦女不再像盧森堡博士所說的那樣,婦女地位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提高了很多,但在中國,比如,基礎教育群體中學生群體就是不被鼓勵表達他們的需要,每日被動地學習,復習,考試逐漸忽視了自己的需要;因此,我們需要表達自己的需要,為了讓我們和他人更好地我們幫助自己;
? 我們還需要提出具體的提出請求,還有就是請求和命令的區(qū)分,因為誰在被強迫做某件事時都不會心甘情愿的,因此,我們需要注意請求和命令的區(qū)分,是要讓別和知道我們并不是在命令他人,即使在別人說不的時候,我們仍然可以進一步解釋給他人,讓他了解這是自己的需要,提出的是一種請求。接著說了傾聽是基礎,傾聽很重要,但傾聽并不是一味地聽別人說話,傾聽使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我們需要在了解他人需要之后表達我們的感受,并更好地幫助他人。最后作者講述了如何去運用非暴力溝通,愛護自己是最好的應用,愛護自己需要我們去了解自己內心的需要,以及去找出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找出我們做事的動機,首先,將不得不做的事情,列在一個清單上,然后用“我選擇做”代替“不得不做”,試圖去說服自己,如果說服不了自己,可以的話,其實我們可以放棄一些事情,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那樣會使我們生活的更幸福。
? ? ?書中還希望我們能表達感激,去充分的表達感激向對你幫助很大的那個人吧,如果我們無法向那些對我們的一生有極其重要影響的人表達感激,我們會感到多么悲哀?。?/p>
? ? ?這本書帶給了我很多思考,對我的以后生活很有指導意義,帶給了我心得觀點和認識,溝通的方法,并且使我感到溝通還有這么大的影響,出新的角度出發(fā),預防潛在的暴力的同時,也幫助了別人,一種能夠感染別人的溝通方式,使我們生活能更加幸福,書中講了很多例子,而且詳細的說明我們平時都是習慣對別人評價,而每個人都有不同評價標準,這樣反而使談話不夠深入,我們需要更多的去傾聽,讀了這本書,我更加體會到了傾聽的重要性了,知道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對溝通有多么大的幫助,而且在我們聽不到中聽的話,我們習慣性使愧疚自己,覺得是自己的問題,要么就是指責別人,總是在找對錯,非暴力溝通讓我們不要在意說話人的對錯,我們需要去體會,對方或者是我們心里的深層次的需要,知道了我們內心的需要,我們就能更好地幫助自己擺脫現(xiàn)在不好的狀態(tài),或者是幫助別人解決他們的問題。
?我們了解了非暴力溝通后,還需要去練習,畢竟知識最終還應該要會運用,在應用部分,本書說了我們需要去適當表達我們,讓別人知道我們需要幫助,這樣才能更快的解決問題,還說明了其實我們的情緒不是因為他人的行為造成的,而是我們自己內心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導致的,我們需要好好去傾聽自己的內心的需要,然后去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就能更幸福,讀完這本書感覺了解做事動機的方法十分好,真正從根本出發(fā),了解問題根源,然后方能解決問題。
?就像書中所說,再好的知識也需要去運用,而本書則更是如此,我們都需要在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方能更好的指導我們,說得再多,不如去做,希望我的這篇心得不僅給我有一個指導作用,也能給讀者一個更愛自己的途徑,如果想詳細了解或者獲得電子書的也可以留下你們的郵箱。希望大家能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