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教學七律》,一本小小的冊子。在沒讀之前,你不覺得它有什么特別之處,對自己有多大益處,那是因為未知。一旦讀了,便會視為知己。因為它對你說的每句話,句句說到了心坎里。
? ? ? 讀完這本書,細細品味,就如作者在第一章中所說“在探討這些定律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一些貌似重復的地方。但我們一個接一個的爬這些小山的時候,從山頂上看見的山下風景點將會出現在不同的角度里。但是這些風景點總是以新的形式出現,帶給我們新的感受。這些重復之處不無用處,因為他們會重復教學藝術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征,并且使年輕教師們對于那些需要經常注意的原則有更深刻的印象?!币虼耍仙蠒?,“熟知”二字便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中。
? ? ? 熟知教材
? ? ? 這是每一個教育者都知道的真理。但作者卻明確提出熟知不是簡單的知道,不是用心準備好當天的課,設法教會學生學會當天的內容,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是對知識的通曉、了如指掌。當我們在教學中由點及面讓傳授的知識燦爛的閃耀著光芒時,怎能不激發學生的靈感呢?
? ? ? 還記得剛剛過去的18年11月底的在武漢聽王崧舟老師的《記承天寺夜游》一課,王老師借“月”讓學生看到蘇軾的才(寫詩3000多首,有570多首寫月),了解到月與心境相連;“烏臺詩案”的播放更讓學生充分了解了蘇軾寫《記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心情;一首不足百字的詩,卻在王老師的引領下,孩子們走進了一個人的精神史。
? ? ? 熟知教材,還可以為后面的復習打好基礎。因為在“復習定律”里面作者明確告訴我們:為了進行快速、容易的復習,教師需要記住大量學過的內容,以便隨時使用。其實,在我們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在導入中通過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在授課的過程中,也會有意或無意的插入對之前內容的復習,而這樣的設計,再讓學生復習了舊知識的同時,也會對新舊知識產生興趣。
? ? ? 熟知學生
? ? ?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教師的工作成果靠學生呈現。我們要想在教學中事半功倍,做一個省事的老師,一定要讓“學習者必須懷著興趣投入到事實或真理的學習中”。這里邊提到了“興趣”“注意力”,要做到這兩點,一定要了解學生,了解學生不同年齡的智力發展和興趣愛好的變化,了解成人和兒童對同樣的情景和物體產生興趣后,但不意味著他們對同樣的觀點產生興趣。
? ? ? 了解了學生的興趣點,關注了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齡和愛好調整課程,按照當前的情況和學生的需要選擇課程,觀察學生,確保他們在積極參與學習。還記得在一次國學課中,由于講授板塊的調整,在第一時間段里,面對一二年級的孩子,卻也給他們整整上了一個半小時,急得盧老師在下面一直看表。下課時,盧老師就給我講起了《教學七律》,說我違反了“教學過程定律”“學習者定律”。今天看到里面的教師使用原則時,更覺書中句句真理。
? ? ? 熟知語言
? ? ? 教師和學生之間一定要有共同語言。通俗講就是說學生能聽得懂的話。一個教師也許認識上萬個單詞,孩子可能認識幾百個。如何讓孩子在茫茫的詞海中找到引航燈,這是衡量教師語言交流能力的時候。
? ? ? 我們在教學中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常常說一些自鳴得意的名言佳句、華詞典章,說是讓學生潛移默化掌握豐富的語言、積累材料。殊不知,學生在你的語言中早已迷失思維。還記得給低年級孩子們講歷史故事時,順口就說了“一擊而中”“眾矢之的”等詞語。課余,在與盧老師交流時,她明確指出了我違反了“語言使用定律”原則:教師說出的新詞或學生不熟悉的詞匯使思想的電動鏈條斷裂。盧老師還提出:如果想讓學生學習、掌握這些新詞,一定要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解釋出來,然后再告訴他這個詞。其實也是課程定律里面強調的“用已知解釋未知”。所以我們也一直要“熟知課程”。熟知了課程,我們就能找到新舊知識點之間的切入點,讓每個所掌握的新事實成為已知的一部分,并且成為獲得新知識的一個新切入點。
? ? ? “一個人無法教授他自己不懂的東西;一知半解的教師仿佛是瞎子領瞎子,舉著煤油的燈毫無用處的帶路;認真考慮將要教導的科目和課程,找到學生的興趣點;徹底明白一件事強于對所有的事都一知半解;謹防精通一本書的人;透徹認識一個真理強于一知半解的認識一百個?!鳖愃七@樣的句子,在一本小小的冊子里面,卻還有很多很多,條條句句都在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師,要想在教學中事半功倍,讓教育省心省事,一定要熟知我們要熟知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