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好》是作者日野原重明先生在105歲高齡的訪談錄,期間專門有一小節是關于培養孩子,里面講到了讓他難以忘懷這樣一個故事。
日野原重明先個性不服輸,當他發現大他不多的姐姐已經認字,自己還不認字,覺得很惱火。 有一次,他指著一個“萬”字問媽媽,這個字怎么念。媽媽看著重明先生說,“等著重明長大了自己學吧。”
重明先生說,他永遠懷念那個信任他,等他長大的媽媽。
我總是想起這個故事,想想都覺得很感動,也因為這個故事跟我們現在大部分人的親子教育形成鮮明的對比。
現在大多數人對待親子教育都太焦慮,太著急了,恨不得把大把大把的知識塞進孩子的腦子里,恨不得他幼兒園掌握小學的知識,小學掌握初中的知識。
黑幼龍老先生形容中國的家長,都總是希望孩子早早地開花。
大家總是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卻常常會忽視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孩子未來真正要好,自己的內驅力特別重要。
就像重明先生的媽媽給他的信號,這些東西他以后一定能學到,媽媽永遠信任他,這就是給重明先生驅動力。
我們日常如何能更好地增強小孩的自驅力呢?
001 從內心相信孩子
就像日野原重明先生的母親,一直相信 “重明是不用管就會自覺學習的孩子”,我們也需要相信,任何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孩都是希望自己好的。
樊登老師說,沒有一個小孩愿意荒廢自己,他們都愿意學習更多的知識,了解更多的事情。
所以我們首先要有這個信念,我的小孩一定不差,他會自己驅動著自己往前走。我們還需要盡量用言語鼓勵他們,表現出對他們的信任。
002 給與正面反饋
看到小孩做得好的地方,就給與充分的肯定。
比如我們兩個小孩有矛盾的時候,我總是會對他們說,看誰能想出讓兩個人都開心的辦法呢?不管哪個小孩想出來了,我都會對他們說,“看!我就知道你總是有辦法。”
當我不斷告訴他們,他們總是能想出辦法的時候,他們就會給我越來越多的驚喜。在他們想出辦法的時候,也會主動告訴我說,“媽媽,我是不是很能想出辦法呀?”
我們家大寶之前生氣的時候,總是喜歡扔東西,要比較久才能平靜下來。當有一天我發現他比較快能平靜下來的時候,我就肯定他說,“控制情緒的能力越來越強烈,變成小魔鬼的時間越來越短了。” 后來果然大寶就更能主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不扔東西了。
越去觀察小孩做得好的地方,給與肯定,小孩就越愿意去重復,從不自覺驅動自己形成一種習慣。
003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家長常常代勞小孩的事情,就容易讓小孩產生“習得性無助”,總覺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所以家長不代勞是小孩培養自驅能力的重要方式。
其實小孩自己能做很多事情的,從自己穿衣到洗漱、自己記住自己的作業,這些事情小孩都能做到。
他自己沒做到一件事,自己就很興奮,自信心提升,自驅能力也隨之增強。
004 幫助小孩培養底層能力
很多時候,并不是小孩不愿意做,而是能力不足。而孩子的底層能力是有意識地訓練出來的。
家長要用心地學習,用心地設計各種游戲,讓小朋友能在玩中培養能力,在培養能力中玩。
當小孩底層能力被培養出來,做什么事都容易做好,產生自信,推動自驅力,反過來有能做到更多事,從而形成正向循環。
不是填鴨式地給孩子塞更多的知識,更多的興趣班孩子才能贏。而是更多地從長遠出發,信任孩子,正確地引導好孩子,鍛煉孩子,幫助他們培養底層的能力,讓孩子有自己的內驅能力,才能自我驅動著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