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第一次有了在期貨市場中減少投入,是在2015年10月左右。當時期貨行情非常火爆,連續兩波不帶回頭的下跌讓我的賬戶實現了多次里程碑的跨越。
但那個時候馬克·塞勒爾的文章《你無法成為偉大的投資者》給了我一個冰冷的現實,即便我取得了不錯的收益,但在面對行情波動、面對盈利或浮虧,我終究是一個平凡的投資者。
當我認識到自己無法成為頂級投資者,認識到了自身無法改變的缺點之后,我反而覺得我完全可以成為一名長期穩定投資者,我覺得我徹底找到了自己,有了隨遇而安的踏實。
本文為《你無法成為偉大的投資者》的整理版,附上個人的一點總結,送給同樣在投資旅途中的你。
原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無法成為偉大的投資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馬克·塞勒爾
我即將告訴你們的是:我不是來教你們怎樣成為一個偉大投資者的。相反,我是來告訴你們,為何你們中只有極少人敢奢望成為這樣的人。如果你花了足夠的時間去研究查理·芒格、沃倫·巴菲特、布魯斯·博克維茨、比爾·米勒等投資界巨子,你們就會明白我是什么意思。
點評:想成為頂級的投資者,那些金字塔頂端的人,天賦至關重要。但是絕大多數人有希望通過努力,成為穩定盈利的投資者。
我知道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有超越常人的智力,并且是經過艱苦的努力才達到今天的水平。你們是聰明人中最聰明的人。不過,即便我今天說的其他東西你們都沒聽進去,至少應該記住一件事:你們幾乎已經沒有機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投資者。你們只有非常、非常低的可能性,比如2%,甚至更少。
長期來說你們幾乎沒有機會從人群中脫穎而出其原因是,你的智商是多少、看過多少書報雜志、擁有或者在今后的職業中將擁有多少經驗,都不起作用。很多人都有這些素質,但幾乎沒有人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使復合回報率達到20%或25%。
點評:有點和作者的觀點不同。不能說一頓飯吃飽,只有最后一口才是有用的。高學歷不是沒用,低文憑也不見得做不好投資。投資取決于一個人的綜合素養,包括格局、閱歷、人生觀等。
往好的方面講,雖然你們中的大多數人都無法在職業生涯中達到20%的復合回報率,但你們依然會比普通投資者做得好,因為你們是哈佛的MBA。
一個人能學會如何成為一般級別之上的投資者,也可以賺取百萬美元。通過一年的努力工作、高智商和努力鉆研,你就可以學會在某幾個點上超越平均水平。
點評:只要愿意花時間改變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每個人都能夠在投資界立足。
就像公司要么建立一條“護城河”,要么就忍受平庸,投資者也需要一些超越競爭者的優勢,否則他就淪為平庸。現在有8000多家對沖基金和1萬家共同基金,每天還有數百萬計的個人投資者試圖玩轉股票市場。
你們如何比這些人更有優勢?“護城河”由何而來?首先大量閱讀書籍、雜志、報紙并不是建立“護城河”的資源。任何人都會讀書。閱讀自然無比重要,但不會賦予你高過他人的強勁優勢,只能讓你不落在別人后面。
投資界的人都有大量閱讀的習慣,有的人閱讀量更是超群,但是我不認為投資表現與閱讀數量之間呈正相關關系,你的知識積累達到某個關鍵點后,再多閱讀就會呈收益遞減效應。
點評:同意,投資需要用簡單去理解復雜,再用復雜去理解其中的簡單。
我認為,至少有7個特質是偉大投資者的共同特征,是真正的優勢資源。
第一個特質是,在他人恐慌時果斷買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樂觀時賣掉股票的能力。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能做到這一點,但是當1987年10月19日這天到來的時候(歷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市場徹底崩潰,幾乎沒人有膽量再買入股票。而在1999年(次年即是納斯達克大崩盤),市場幾乎每天都在上揚,你不會允許自己賣掉股票,因為你擔心會落后于他人。
點評:這個是我的劣勢。如果在沒有程序化的基礎上,我沒有辦法做到眾人皆醒我獨醉。
第二個特質是,偉大投資者是那種極度著迷于此游戲,并有極強獲勝欲的人。他們不只是享受投資的樂趣——投資就是他們的生命。
他們清晨醒來時,即使還在半夢半醒之間,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他們研究過的股票,或者是他們考慮要賣掉的股票,又或者是他們的投資組合將面臨的最大風險是什么以及如何規避它。
點評:努力,超乎常人的努力。
第三個特質是,從過去所犯錯誤中吸取教訓的強烈意愿。這點對于人們來說是難以做到的,讓偉大投資者脫穎而出的正是這種從自己過去錯誤中學習以避免重犯的強烈渴望。大多數人都會忽略他們曾做過的愚蠢決定,繼續向前沖。
點評:我一直有一個想法,所有投資者在群里每天把自己做的好的、不好的,有沒有什么問題沒解決,沒想明白全部寫下來。
第四個特質是,基于常識的與生俱來的風險嗅覺。
大部分人都知道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1990年代中期的國際四大對沖基金之一,1998年因為俄羅斯金融風暴而瀕臨破產)的故事。
一個由六七十位博士組成的團隊,擁有最精妙的風險分析模型,卻沒能發現事后看來顯見的問題:他們承擔了過高的風險。他們從不停下來問自己一句:“嗨,雖然電腦認為這樣可行,但在現實生活中是否真的行得通呢?”這種能力在人類中的常見度也許并不像你認為的那樣高。
點評:我和作者的觀點不同。風險意識來源于經驗,這個特質是可以后天習得的。例如小孩喜歡把手伸進插頭里,如果被電了一次,相信他再也不敢觸碰插座了。同樣,如果你做了足夠多的保證金交易,應該會更加深刻的懂得風險。
第五個特質是,偉大的投資家都對于他們自己的想法懷有絕對的信心,即使是在面對批評的時候。巴菲特堅持不投身瘋狂的網絡熱潮,盡管人們公開批評他忽略科技股。當其他人都放棄了價值投資的時候,巴菲特依然巋然不動。
點評:這個也是我沒有辦法做到,因為我喜歡聆聽別人的意見,前年大牛市在做產品的時候,我被客戶影響了,錯過了中國南北車行情。
第六個特質是,左右腦都很好用,而不僅僅是開動左腦(左腦擅長數學和組織)。作為一個投資家,你需要進行計算,要有邏輯合理的投資理論,這都是你的左腦做的事情。但是你也需要做一些另外的事情,比如根據微妙線索來判斷該公司的管理團隊。
你需要靜下心來,在腦中勾畫出當前情勢的大圖景,而不是往死里去分析。你要具備幽默感、謙卑的心態和基本常識。
點評:這個我本人沒有辦法平價,中規中矩吧。
最后、最重要的,同時也是最少見的一項特質:在投資過程中,大起大落之中卻絲毫不改投資思路的能力。這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當股票開始下跌,人們很難堅持承受損失而不拋出股票。市場整體下降時,人們很難決定買進更多股票以使成本攤薄,甚至很難決定將錢再投入股票中。
人們不喜歡承受暫時性的痛苦,即便從長遠來看會有更好的收益。很少有投資家能應對高回報率所必須經歷的短期波動。他們將短期波動等同于風險。這是極不理性的。
點評:怎么說呢?應該說是隨著經驗的積累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在實戰中不斷認識自己。但是大師們往往在很早就決定了自己的投資風格,普通人要付出更多的代價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但往往青春已經不再,條件也不允許職業投資了。
我認為本篇文章是很好的詮釋了,我們為什么要選擇低風險投資策略。既然是普通人,就做普通人該做的事情吧,放棄暴利與幻想,也許就能過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