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輝隨筆
社火在北方的農村每年春節過后的正月開始,到處村莊隨處可見,都在用耍社火這種民間娛樂方式來慶賀春節。資料記載:社火最早又叫“射虎”。是早期民間的一種祭祀活動表達形式,是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對土地和火的崇拜造就了社火的誕生。“社”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土地是萬物之母,煙火則開啟了華夏文明。人們崇拜社神,敬畏火神,遂以通過將孩子扮演成戲曲中的各種神話人物或者歷史故事人物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祈求莊稼的豐收和風調雨順。人們通過耍社火、看社火來訴說和表達一年的豐收喜悅,祈求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谷豐登。所以在白鹿原上每年正月里民間便會自發組織耍社火活動。社火經過之處,爆竹聲聲,鑼鼓喧天,飄揚的旗幟和震天的鑼鼓隊伍,五彩斑斕的服飾,花枝招展的婦女,共同裝點了一份白鹿原上正月里的紅紅火火熱鬧場面。
今年的正月在我的老家砲里原上,耍社火便成了大家茶余飯后的必聊話題。幾場大型社火表演將平靜普通的砲里原如同點燃的煙花彈一樣威震四方,四面八方的人們齊聚砲里原上,來一睹原上各家古社團體為看客們準備的民俗文化大餐。從規模浩大盛況空前的幾場大型社火表演來看,人們對砲里原上的社火名氣還是早有耳聞。看社火的人群中隨便一個人都能說出原上的那家社火局拿手絕活都是什么。如:南桑村的彩臺,前村的紙扎社火,東嶺村和布村的芯子、還有東嶺的柳木腿、老凹莊的柳木腿和一些神秘的血社火都是一絕,讓大家看了都不由得佩服民間老藝人們的高超技藝。
通過這次社火表演也看到了我們原上社火團體中的新老藝人們的傳承,有的社團就傳承的很好,由老人們親自幫帶年輕人,為他們手把手教學。有的社團則都是一些上了年齡的老藝人們親自辛苦工作,現場學習傳承的年輕人很少。這就使人不由得想到要是過上幾年,這些社團的老藝人們一個個的離去后我們原上的社火還會像以前那么名聲大噪嗎?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現在的年輕人基本沒有多少人會主動來學習和傳承這門民間藝術,每個社團只有幾個年輕人來接管自己社團,這里面的人也有可能是老藝人們的兒孫親戚。從和老人們的交流中能看出他們對自己社團的這些社火箱和手藝都很想毫無保留的傳承給本村的年輕輩,期盼著學的人越多,老藝人們才越高興。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能讓自己社團的這們手藝經久不衰一代代傳承下去。老藝人們對自己社團的衣服道具每件物品都很有感情,都在精心的保存著。
在我的閑聊中偶然碰到桑村東社里有幾位老藝人中年紀最大的這位老者,他的年齡已經九十多了還親自坐鎮,其他幾位老藝人們在他的帶領下為前來裝社火的孩子們勾臉子,勒頭,穿靠。老人講他們社團的頭帽箱和大多戲服都已經有快200年的歷史了。從帽子上的漆活來看都是老作坊的技法,衣服的材質和圖案的刺繡都是手工縫制,每件東西都是現在的工藝很難超越的。據這位九旬老藝人講在他兒時就親身經歷親眼目睹了本社的老藝人們用這些箱子中的物件來裝社火,一直流傳至今。聽老人說在陜西很早之前有位秦腔木偶大家袁克勤創辦了自己的木偶劇團。而這些戲箱則是在比袁克勤的木偶劇團還早期的一個劇團社解散后,這些戲箱才被桑村東社的前輩們買了過來一直保留延用至今,可見這些具有年代感的戲箱價值有多么珍貴。
相信原上的每個社團都有自己本社團的歷史和值得宣傳的故事,每位老藝人們都在每次活動中挑選著能夠將本社技藝保留傳承下去的年輕人。社火是白鹿原上的人釋放開心和快樂的精神食糧,也是砲里原上每個古老社團必須傳承和保留下來的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原上有社火箱和裝社火的村子中,希望更多的年輕人來關注和學習老藝人們高超技藝,這也是社團的一個后備力量。呼吁有社團的村子里年輕人一定要將咱們砲里原上各個社團老藝人們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手藝一直保留傳承下去,只有這樣才能使咱們原上的社火這面文化大旗永立不倒經久不衰。
一九年正月二十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