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太原那天天很冷,大夏天的氣溫才16度,凍得沒有想法,匆匆在酒店安排住下,趕著出來,想著往晉祠的路上能夠碰到賣衣服的地方,給老的小的做好保暖。太原初步印象街寬人稀,建筑物之間不似平日里見到的其他沿海城市那般相處緊湊,每一棟都落落大方規矩的立著。街面干凈整潔,坐了個把小時的公交車,居然沒有看到一處嘈雜熱鬧的商業區,只好凍著下了車,還好已接近中午,氣溫高了些,總算能坦然走路不再縮著。
公交總站出來尋不到晉祠,大堆運營車司機跟著,聲稱走到晉祠門口還要個把小時,因為正在修路,本來兩分鐘的路程都給圍上,只能坐車繞大圈前往,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不研究清楚就貿然上車任他們拉去,總是心里不太安穩,好在一同下車還有北京來的一家三口,主意極正,跟著導航誰也不理一路前行,搭了兩句話就目標堅定的傍上了他們,走走問問,穿過村落、玉米地和泥洼洼地,花了四十分鐘,到了一處賣飯街,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門前被幾個導游攔下,告知要去晉祠進小門繞湖走,北京一家三口仍是不信,搖了搖頭繼續前行,我進小門瞄了下,里面風景宜人,有景區風范,和媽媽商量了下,決定聽導游的。媽媽一輩子當語文老師,對初中課本上的那篇《晉祠》念念不忘,自認為對相關歷史知識已經十分了解,再加上一向不愿意任何額外支出,決意不肯請導游,我只好從命。
繞湖前行,風景自是養眼,遠處幾座大殿正在重修,不像是心目中的晉祠,路程里見到幾處大殿雕塑,都是新生事物,看不出什么味道來。
走了二十多分鐘,一路望過去,還是沒有見到晉祠的身影,不過也不著急,平日里緊張慣了,難得到陌生地方這般閑暇,和媽媽兒子一路嬉笑,心里覺得十分愉快!再走一陣,聽得人生鼎沸,終于是到了。
晉祠建于北魏以前,至少有1500年的風雨了,大門修得有些太新,抬頭仔細端詳,沒有感受到經歷歲月的蹉跎。進了大門,到處松柏成蔭,悠悠歷史氣息撲面而來,找準了感覺,便一處處仔細端詳,希望尋出些故事來。
最有名的是圣母殿了,這是棟有大約一千年歷史的老人家了,建于宋代,外行看不出她的好,只曉得人家用了“減柱法”,結果是用很少的木頭卻有著最堅固的結構,殿角和飛梁的設計被稱為藝術精品。我端詳得最仔細的要數殿外刻有盤龍的八根木柱子了,上面的龍有著一種飛揚跋扈的神態,忍不住讓人對它致敬!
圣母殿內的泥塑是初中課文中著重講述的內容,總共43尊,主像是圣母邑姜,膚如凝脂,長相圓潤,神態端莊富貴,旁邊分別站立著侍女和宦官,值得注意的是有身著男裝的女官,讓人覺得宋代的女士還是有點社會地位的。離大門最近的斜眼侍衛很是耐看,五官小巧,面目頗有心思,皮膚也還是好得一塌糊涂!道聽別人的導游講前幾年是可以進到圣母殿里面近距離觀察泥塑的,只是太多人耐不住性子要伸手去摸美女帥哥泥塑的臉和衣服,導致上面的色彩不斷脫落,所以現在只能隔在殿外遙遠的看下了。
圣母殿前面西側部分就是魚沼飛梁,古代把方形的水塘稱為沼,圓形的水塘稱為池,把飛臨水上的橋稱為飛梁。所以魚沼飛梁就是上面架有橋的方形的養魚池,只不過這個橋是十字形結構,說來也是稀有得全世界只有這一例,為了尊重它的稀有,我在池子邊看了很久的魚,橋梁下面應該是被翻修過得,做得比較粗糙。
獻殿位于魚沼飛梁的東側,是供奉圣母邑姜的享殿,為陳列極品之所。抬頭看殿頂,布局簡單,只覺得與眾不同。從外看像一座涼亭,寬敞又頗有氣勢。
晉祠里最美的景致要數難老泉了,借用下李白的贊美: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翠娥!不過那個泉眼看來看去,總覺得像是放了個泵在下面偽造的。
圣母殿北側的這棵周柏可是有3000歲的老人家了,它這個奇特的模樣頗有來歷,相傳最早是兩樹相依的,一棵名為“龍頭柏”,一棵名為“鳳尾柏”,在道光年間的時候,鳳尾柏身上長出了一棵毒瘤,而兩棵柏樹本是同年種植且連理想通的,人們怕毒瘤會殃及龍柏,于是鳳柏就被砍掉了,從此多情的老龍柏就向鳳柏的方向慢慢倒了下去,且樹身還長出了一個樹節,形似龍眼,每逢天陰下雨的時候,這只眼睛就會慢慢的往下滴水,人們就說它是為了失去鳳柏而傷心落淚的。歐陽修也特意來目睹它的風采,并留下“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的優美詩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坐落于晉祠西南側的唐叔虞祠,里面陳列有元代的彩塑樂伎雕像,很是耐看。
匆匆瀏覽一番,只想有朝一日能夠住在這種悠悠之地,細細揣摩歷史留下的一處處痕跡,慢慢填補內心荒蕪的感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