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莫嗔堂堂主
在這個日益浮躁的時代,有些人會感到空虛而去探尋生命的意義。或者說,去探尋走出困境的方法。
我偶爾也會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我想知道是什么導致的。我因此讀了一些心理學書籍,聽了一些課程,想探究事情的真相。
最近看了一本類似雞湯的書,《生命的重建》。《生命的重建》這本書作者是露易絲.海。書中作者強調了身心和諧的重要性,從而重建我們的生命。盡管這本書帶著十分濃烈的雞湯風格,但是我想,如果照著書中做,那我們的意識也能改變我們的命運,生命也因此而重建。
“我”是自己世界的唯一思考者。
我們不應該把一些壞結果推給別人,因為我們的想法是自己想出來的,沒有人進到我們的腦子里。因此,有了想法與行動,然后出現了錯誤,這個時候我們是不能怪別人的。怎么去怪呢?別人的說法,只是一個建議,最終還是我們自己拿主意。
一味的指責與推脫,就是信心不足的表現。誰都會犯錯誤,只要犯了錯然后吸取了教訓,犯錯便成了成長的契機。
承認錯誤沒有那么難,而為了不承認錯誤而犯下錯誤則是最可悲的。很多事情本來可以挽回,只是因為一味推脫,而導致一些可怕的后果。
日常生活中經常能遇到這樣的人。他們會把一件針鼻兒那么大的事情,推到別人身上,就是不承認自己犯錯誤。
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大腦,我們能夠選擇我們的思維習慣。
生活中,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思維方式。有些負面的東西,我們可以觀照一下,然后離開。不一定非要把自己浸泡在苦難的冰水中,無法自拔,那無益于任何人。
一個從小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他的內心不會有半點兒快樂。本應該屬于他的快樂童年,他沒有;本應該屬于他的輕松的生活,他也沒有。心態里的斗爭意識,讓他下意識去選擇苦難,這又讓周遭更多的苦難向他奔來。
如果不改變自己的心態,選擇快樂的生活,他只能越來越苦。這個人,哪怕周圍都充滿陽光,那也照不進他的內心。
把舊的思維模式去掉,就像收拾屋子把不用的都扔掉。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我們能夠感受的只有當下,然后滿懷信心地迎接未來。
父母教不會我們他們不知道的事情。
父母不但教不會我們他們不知道的事情,甚至有的時候,如果方式不當,他們也教不會他們知道的事情。
村上春樹在《當我淡跑步我談些什么》這本書里講的,世上游得好的大有人在,但是能把游泳技術巧妙地傳授出來的卻不多見。是啊,我們會一種技能,但是如何把這項技能巧妙地傳給別人,卻又是另外一項技能。每個人的背景不同,理解力也不同,我們自己的成才路不一定適合他人。
就拿學習來說,同樣一個知識點,理解力好的同學,好比登上兩級臺階,達到目的。而對于那些普通的,需要登上五級臺階才行。而教授這個知識點的老師,應該按照兩級臺階講還是五級臺階講呢?那些學會了這個知識點的同學,如果他是跨兩級臺階的同學,那他就教不會普通的學生,因為他心里根本就沒有五級臺階的概念。
我們小時候沒有學到的本領,是不能怪我們的父母的,因為在他們的世界里, 只有那么多臺階。
我們看不慣他人的時候,是自身也有同樣的缺點。
我們不喜歡別人的行為,很可能是因為我們自身也有這樣的毛病。想想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是不是也有他們那些令人討厭的毛病呢?以后的日子里,如果遇到自己討厭的人或者行為,我們也反思一下自己。
古話講:有則改之,無則加免。看到不喜歡的行為習慣,恰恰是我們的機會,用來了解自己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我本來是一個比較努力的人,所以看到那些好吃懶做的人,心里都會十分反感。但當我反思自己的時候,發現自己也有好吃懶做的習慣!
我在家里不做飯,吃完飯,我會把餐具放到洗碗機。地板,因為腰突的關系,也沒有拖。在家里,我除了跟孩子一起玩兒,剩下就是讀書、寫字,家務活自己干得也很少。原來自己真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啊!難怪自己會那么不喜歡別人好吃懶做。
當我們駕起小船,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中,我們就是我們世界的主人。哪怕是風吹雨打,我們也需要自己勇敢地面對。我們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人生的使命。
當我們的心靈受到了傷害,感覺疲憊時,我們就需要更加愛自己,更加贊同自己。哪怕過去的時光再黑暗,未來也都是光明的。我們解放了過去,寬恕了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我們的精神力量也因此變得強大,生命也因此而重建。
看過了《生命的重建》,我在出門前都會阿Q一樣地對自己說,“我愛我自己,我贊同我自己,我是安全的...”也許有人會說,你怎么跟神經病一樣啊。我想說,即使是神經病,我也是一個快樂的神經病。這本書確實能讓人感覺輕松快樂。
(尊重原創,歡迎轉載,請簡信聯系本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