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成年人焦慮的三副藥|思想
成年人的焦慮,反映到身體癥狀,多為陰虛火旺證。雖多因眼前事而起,根卻在心。只有辨明病因,對癥下藥,才能固本培元,找回內(nèi)心的平靜。
第一副藥:去心火——對世界祛魅-世界觀
人對自然界的崇拜由來已久并延伸至社會深處,直到1882年尼采發(fā)出“上帝死了”這一宣告。但這只是一種哲學宣告,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其幽靈依然無處不在,伴隨著每個人的成長日常:名牌大學、專家教授、偶像明星、富人高位、功成名就……甚至是詩與遠方、世外桃源等等。
于是,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提出了“祛魅”這一概念。他將祛魅定義為“把魔力從世界中排除出去”,達成世界的理性化。
我喜歡這個概念,但不想用之于社會學,而是想用于個人的成長分析。
人自離開母體進入到世界里開始,就如盤古開始“塑造”自己的世界。即便一開始不是主觀自覺,但所形成的客觀卻是真實的存在并延續(xù)下來。基礎(chǔ)教育普及之后,人因自然現(xiàn)象而產(chǎn)出的原始崇拜已漸消失。而人自出生那一刻就開始的區(qū)別就是性別。這一分別,影響之深,貫穿生活與人生。這本是人類前進的原動力,但人的思想也往往會受困其中。所以,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第一要做到的,是對異性祛魅。
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是“德”治的社會,很少去看“法”的邊界。長久以來,“德”所約束的不僅僅是人的行為,更是人的思想。約束不僅是腳步,更是視界。而其中在日常生活里傳播最快的是男女關(guān)系的瓜,特別是娛樂圈。這說明荷爾蒙乙烯更能催熟瓜。
《天道》中談到丁元英“鬼混”時,說到:“花天酒地并不違法,只是一種帶符號的生活方式。”
是的,說到底,那不過是一種符號。異性的魅力,首先是“孔雀開屏”的效果。在完成戀愛、結(jié)婚、生子之后,若還受其魅惑,不回歸到“人”,則極易受其苦。紅/藍顏禍水流不盡,過不了美人關(guān)也不是真英雄。祛了異性的魅,人的情感就會趨于平和,人的思維也可以完成調(diào)和。正如柯勒律治說過的:偉大的頭腦是雌雄同體的(此僅指思維)。
第二要做到的,是對長輩祛魅。雖然“忠孝”思想已漸淡薄,但以父母為代表的長輩、傳統(tǒng)自兒時起所代表的第一老師群體依然讓許多人升不起審視和反抗的意識。其實,長輩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生活的慣性和經(jīng)驗,必須升華為普遍原理才值得運用。毛姆曾說:人類之所以進步,主要是因為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
第三要做到的,是對知識祛魅。學生眼里的老師,基本上是無所不知的。以至于走上社會后,依然對學歷、名校、專家、權(quán)威等知識高地的占領(lǐng)者,存在盲目的信任,甚至崇拜。其實,先不說他們所占領(lǐng)的知識是不是真理、以及人力之有限性,知識本身就有歷史性、多樣性。何況如今的AI時代,知識的獲取和生成方式都已大不同。人如果過于崇拜知識,無疑以“科學為教”。
第四要做到的,是對英雄祛魅。自古以來,人都崇拜強者,也塑造強者。強者不僅是旗幟,更是可以投射理想的燈塔。時代需要英雄,但不要神化英雄。時勢造英雄,英雄本是凡人。那些英雄的事跡、功業(yè),往往是群體的、時代的,而英雄化之后,更容易被人記住、傳頌。所以,不管是個人英雄、職業(yè)榮耀、偶像角色,都不要輕易在現(xiàn)實中去追尋。
第五要做到的,是對未見祛魅。時空的遙遠,總會因看不見、看不清而被賦予神秘。無論是歷史還是地域。事實上,此時也會成為歷史,此處也是遠方的遠方。遠方?jīng)]有詩,詩只生于詩人的心中。
雖說最好的祛魅是看見,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shù)。但人力有限,人生有終。如今世界正在加速數(shù)字化,真實的世界更容易借助科技而被“看到”,但這只能做量的積累,真正質(zhì)的轉(zhuǎn)變還是那顆心能看到真正的人。
所以,所謂祛魅,其實就是看到人——去掉一切標簽、光環(huán)、陰影,看到這個世界中的人本身。
只有看到真正的人本身,才能見自己。
本來,人年輕的時候,有沖勁,應該有所畏懼。上了年紀,性格穩(wěn)定了,應該破心中神。
但現(xiàn)實中的人往往過反了:年輕的時候無所畏懼,做了許多錯事、甚至壞事,年老了反而信命,信神。
祛魅,就是去心中虛火,補心陰,鎮(zhèn)靜安神。
第二副藥:去肝火——認識你自己-人生觀
焦慮往往源于對自己的不了解和不確定。我們需要通過認識自己,找到與世界自洽的方式。
蘇格拉底提出的“認識你自己”是個哲學命題。從實踐論的角度來看,比較難,遵循“測不準原理”。中醫(yī)也講“醫(yī)不自醫(yī)”。
其實,認識自己并非目的,而是通過認識自己來認識他人、認識世界,最終達成與自己的和解,與所處世界的自洽。
從方法論來講,“自己”是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包括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因此要從這三個方面去“認識”。
現(xiàn)代心理學對原生家庭非常重視,尤其是童年時期的經(jīng)歷,認為其對個體的心理發(fā)展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這一點對于重視家庭關(guān)系的中國人尤為突出,特別是農(nóng)村地區(qū)的女性。城鎮(zhèn)化過程中讓一部分人有機會遠離原生家庭,而有機會反觀自己。
原生家庭無疑是自己“過去”最主要的部分,許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從父母的影響中走出。如果能更近一步,去了解祖輩、族史,甚至村史以及民族歷史,無疑是對“過去”更為完整的認知。
對于自己“現(xiàn)在”的認識,是認識自己的核心。這需要有一定的經(jīng)歷之后才可以深刻,就像分析需要足夠的樣本。關(guān)鍵是要盡早懂得“覺察”,也就是經(jīng)常用上帝視角看自己。這樣經(jīng)歷本身才具有“樣本”意義。
對于自己“未來”的認知,最好的方法是與孩子一起成長。這個過程中的角色變化可以讓我們對“過去”有更好的認知,對未來的自己有一個預判。
許多人之所以活不明白,不知道人生的價值所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自我的認知不夠。處理不好家庭關(guān)系,也無法與自己進行溝通。那些歷史的傷口,經(jīng)久不愈,反而又添新傷。或者熵增太快,自我處于不斷坍塌之中。
其實,認識自己,也是對自己祛魅。把自我從混沌中喚醒,從自發(fā)走向自覺。與過去的自我和解,與未來的自我對話。與現(xiàn)在的自我做到自洽,也就是王陽明說的“吾性自足”,這是對抗熵增的良藥。
在容易發(fā)火的人面前放一面鏡子,或許能讓他平靜下來。人往往容易對自己掩耳盜鈴。認識自己,就是多照照鏡子,明白自己的容貌。
肝火旺,當清肝瀉火,明目,解郁安神。
第三副藥:去胃火——規(guī)劃好養(yǎng)老-價值觀
養(yǎng)老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也是導致焦慮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規(guī)劃養(yǎng)老,我們可以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從而減輕焦慮。
自古“養(yǎng)兒防老”,如今人們的觀念轉(zhuǎn)變很大。養(yǎng)兒跟買股票差不多,最終還得靠自己。當然,很多人是出于愛,不想連累孩子。
經(jīng)濟靠得住嗎?經(jīng)濟能解決很多問題,但對老年人來說,光有經(jīng)濟是不夠的,至少還得做好下面幾點準備:
第一是要有一定的物質(zhì)儲蓄。最基本的是有退休金和醫(yī)療保險。所以要在年輕的時候,努力工作,積蓄物質(zhì)保障,最基本的是社保和醫(yī)保。
第二是要有健康儲蓄意識。老年得病,往往是年輕時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飲食、作息、鍛煉習慣,是避免慢病過早纏身的最主要的方法,是健康“儲蓄金”。健康是自由、尊嚴的保障。
第三是要維護好親朋好友。人老了,社交圈自然萎縮。新圈子融不進去,老圈子不斷凋零。凋零沒關(guān)系,得有幾個能陪你回憶的人。只要有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互動、說話,人就能感受到活著。否則,悶死。
第四要培養(yǎng)一些愛好。“玩物喪志”是說給少年人聽的,老年人“玩物”是活回少年。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外,有琴棋書畫詩酒花相伴。當時間變得不那么緊迫的時候,就需要通過“浪費”讓它過去。愛好就是游戲,無為而不為。在沒解答好生命觀之前,可以不用等待、而是愉快得度過剩下的每一天。
第五就是要開始斷舍離。人老了,時間雖閑,但精力不濟,所以要懂得斷舍離。斷舍離是拋去系統(tǒng)的部分負重,即相當于通過對外做功來降低熵減的速度。就像一個房間無力打掃,但可以將一些物品丟掉,讓房間看起來有序。
脾胃為后天之本,一身氣血之源泉。食色性也。年輕人受制于色,老年人則易受制于食欲。人之欲望常在,只是變換了方式。佛家用戒律來防止人之身、口、意三業(yè)造惡,年輕人易犯身業(yè),中年人易犯易業(yè),老年人易犯口業(yè)。
出口之言易傷人,入口之食易傷己。特別是沒有控制好食欲,“病從口入”。所以,口業(yè)要趁早修。
胃陰不足,當滋陰養(yǎng)胃,健脾益氣,吃好喝好。
三副藥,即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個體在沒有絕對道德標準的世界中如何尋找和創(chuàng)造意義:你必須賦予你的時間以意義——哪怕你認為沒有意義。成年人的三觀不一定要定、正,但一定要清晰、自洽。三副藥下去,也許解決不了現(xiàn)實問題,但可以解決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