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注定是一場越走越遠的旅行。當你在行走的途中回望,身后的一切都將成為歷史。連生養你的老家,也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故鄉。――作者按
如果用一個詞去形容各自故鄉,你會選擇哪個?或許在遲疑了片刻之后,每個人都會想到一個最貼近他(她)故鄉的詞匯。美麗?韻味?亦或其他。一切盡可能美的詞匯去形容自己的故鄉,這是大部分中國人的特性。
而我的故鄉,則在慢慢地“褪色”。
為什么每個長大了的人都愿意回到小時候?生活在鄉下的小孩子都知道,少小時的我們真真的過著魯迅《故鄉》里寫的他和閏土那般的生活。
冬天時會在院子里撒上豐收時節的余糧捕鳥,再用一個破竹筐和一根竹竿便可獲取許多樂趣。還有大雪過后的麥田,把頭埋在雪窩里的野雞,保證一抓一個準。
春天長的野草,是我們學習編織的好材料。用一種藤蔓很長的野草編織帽子、編織手環、編織一切我們想到的好玩的小玩意兒。
夏天呢?故鄉的夏惹人喜歡惹人惱。夏季的夜晚,為求得一夜安穩,爬上高高的房頂上過夜。將要入睡的間隙或者半夜醒來的當兒,總能看到深邃天空中劃過的美麗流星。可,即使是爬這么高,仍無法躲開蚊子的襲擊。于是,一把扇子過完整個夏天。那把扇子,趕走夏夜里叮人的蚊子,也帶來炎熱夏夜里彌足珍貴的涼風。
故鄉的秋天韻味十足。隨處飄零的落葉,枯敗之感油然而生;四處奔忙的農戶,豐收氣象一眼可見;散落各處的孩童,在貪玩的年紀里盡情肆意。
故鄉的一年四季雖沒有美的不像話,卻也分明,讓我的童年充滿色彩。只是,一切也只能停留在記憶中。
自從08年在外上學,家鄉于我,只有冬夏,再無春秋。慢慢地,甚至連冬夏的時間也在縮短。
一轉眼,十年過去,而這個夏天也將成為我在故鄉停留的最后一個夏天。依舊有惹人惱的蚊子,卻再也沒有劃過天空的流星。
城市的觸角,在這十年里不斷伸向我家那片寧靜的土地上。跑滿大車小車的鄉村道路和漫天的灰塵;被挖掘機無情鏟倒的房屋和千瘡百孔的泥路;還有被無良承包商承包的土地和荒蕪的良田。這一切的一切,我不知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
我也想展現故鄉進步的一面,可每次回去都會引發我沉重的思考。十多年里不曾變化的房屋,越來越空的村子……那片土地,陌生到我已不再熟悉。
對原始故鄉的思念在每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召喚著我回去,一旦回去便想迅速逃離。出來之后,總覺得那里是個巨大的籠子。里面充滿著封建思想的殘余,比如男尊女卑、無后為大…… 又看到比自己小一輩人的不自覺,則會更加憂慮他們的以后。
可現實卻是,自己無能為力。
于我而言,那個地方,永遠只是少時模樣不是回不去,只是再也無法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