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和女兒出發上小星星成長課,路上經西點店買早餐,我們各選了一個面包,女兒說還要盒牛奶,我說好,但讓她不要拿冰箱里的,我就近在收銀臺附近拿了一盒進口牛奶一起計費。收銀員剛掃了牛奶盒的條碼,女兒就說了一聲:“媽媽,我想要那種牛奶…算了,已經掃碼了?!?br>
從我拿牛奶到掃條碼、到她發現表達了糾結又妥協,整個過程估計沒有一分鐘,我看這樣也便沒理她,給了錢帶著她離開西點店,因為我以為于她而言這糾結純粹是一個小念頭而已,而對不喝牛奶的我來說每種牛奶都差不多,這種不是最愛喝的,先將就著,下次再買另一種就好。
誰知事件并沒有結束,剛出西點店她便叨了:“媽媽,我不喝這個牛奶,很難喝?!?/p>
我有點意外:“那你剛才為什么不堅定拒絕?”
她說:“我看阿姨已經掃碼了,不要的話會給別人帶來麻煩?!?/p>
我站住,認真地看著她說:“不是這樣的,阿姨雖然掃了碼,但是就算你不要這個要另一種,她也能夠操作的;更何況就算掃了碼退貨麻煩,媽媽也可以不用退,再給你買多一盒你喜歡的,只要你清晰地讓媽媽明白你確實不喜歡這種。你這樣為了不給別人帶來麻煩或遷就別人,卻壓抑了自己真正的需求,然后生出情緒,是不是更不好?這樣你沒有喝到喜歡的牛奶,媽媽給你買牛奶也沒有令你歡喜,相信面包店的阿姨也不希望你沒有買到自己喜歡的食物、她會樂意麻煩一點點使你吃上喜歡的早餐,你說是不是?以后如果有這樣的情況,要堅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人與人相處需要隨和、相互遷就,但更應該追求一種彼此都滿意?!?/p>
女兒認真地點點頭,我在附近的店給她買了一杯她喜歡的玉米汁,邊往工作室走邊欣慰于她懂得發出自己的聲音。
和朋友吃飯,我常常會建議大家一起點菜,點一些你喜歡吃的,點一些我喜歡吃的,這樣我們都有喜歡吃的東西,一頓飯才會吃得歡喜。
所有的關系,只有兩相歡喜、兩相自在才會長久。而一段關系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不容易,要么是關系中的雙方是比較平等的角色,要么是強者懂得釋放弱者的壓力,或者弱者能做到不卑不亢。
最后一點是困難的,中國執行權威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往往站在高處,管教孩子、替孩子安排種種,不允許孩子有過多主張,孩子便慢慢放棄了自己想法和需求,變得唯唯諾諾、唯命是從。再稍大些走進學校,多數老師更是唯我獨尊,不允許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少數有個性有想法的學生成為異類——在這種成長背景下,多數人對上的姿態是卑恭的,又如何能培養到公平、允許平衡的狀態?
如果只是對尊長、對他人以一種謙恭的姿態對待,也還尚可。最怕的是扮演弱者和受害者。
昨天學生問我,他的媽媽總是對他訴說其父的種種不是,諸多不滿滿腹怨恨,但當他媽媽面對著他爸爸時又是另一幅面孔,如小心翼翼、唯唯諾諾,總是在角落里可憐巴巴的樣子。他說從小到大看父母相處,他也覺得他爸不是一個好男人,大男人主義、懶散不體貼,但是不知道為什么,他總是難以同情自己的媽媽,反而常常對她不耐煩,也對她不尊重,事后自己會后悔,但再次面對媽媽還是態度不好。
我說:“你很同情她、很想愛她,但也很瞧不起她、嫌棄她吧?是不是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你覺得很分裂、很難受吧?”
“是的、是的,老師,您怎么知道?其實我爸對我從小照顧和關心不多,我們感情不深,我媽一直照顧我愛護我,自己不舍得吃用也要給我好的,所以我一直覺得我媽很愛我,我也應該愛她更多,但面對著她我實在做不到,這令我很痛苦,為了避免面對她時的嫌棄和不耐煩,我現在只能減少和她相處,但少和她相處我也痛苦,因為她畢竟是我的媽媽,我也怕子欲養而親不待……”他說。
一個不尊重自己的人也難以得到別人的尊重。從人性的角度,強者偶爾的脆弱令人心疼,而角落里不反抗的弱者則容易讓人產生想虐待、想欺負的沖動。
你有意見不敢提,呈現的要么是唯命是從的小人樣,要么是敢怒不敢言的壓抑樣,不論是哪一種,以逆向推理都相當于把對方變成一個專制自我不明理的“暴君“。
你以小心翼翼唯唯諾諾的姿態與人相處,相當于把對方“塑造”成一位喜怒無常、難以服侍的人。
你以犧牲的姿態待別人好,要么就帶著加倍的期待盼望得到感情的反饋,要么就把別人塑造成自私的人——你若愛一個人,對方也愛你,又何需你以犧牲的姿態來善待?如果一個人理所當然地接受你犧牲之下的善待,他是不是很自私?但凡以犧牲的姿態輸送出去的善待,都是一種扮演,為了換取掌聲和感激,一旦得不到,怨恨便生;而衍生物則是將別人塑造成自私的人,這樣扭曲的“愛”換不來感激。
不論是以上的那一種,其實都是以自己的卑恭姿態,將別人變相塑造成壞人,可是這世上誰又愿意當壞人?這世上又哪來絕對的壞人好人?更何況在壞人的世界里,他們也自詡為好人。對自己、對世界、對他人有不滿,不努力不改變不抗爭,逆來順受地呆在角落里凄涼地承受,猶如被全世界虐待和拋棄,是受害者們的慣常扮相。扮演受害者能逃避人生責任(改變和重塑自己、承認不幸有自己的原因&承擔自己的責任都是痛苦的,呻吟一下茍且偷生習慣了便痛并快樂著),也能成功地將別人塑造成施害者,當然,代價是自己的人生將在惡性循環里,帶來悲劇的一生。
綜上所述,作為父母的,切記要努力成為民主、明理的父母,不要以絕對權威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當然,以寵、溺的姿態養熊孩子則會有另一種后果),這樣孩子才會形成良好的人格,更能夠不卑不亢地待人處世,有主見、明理又陽光。
人與人之間沒有禮儀不好,但禮儀過多則成客套,習慣了待人恭敬過度的要懂得調節自己的度,不要以犧牲的姿態待人處世,因為在成全你自己的同時,卻禍害了別人。喜歡扮演受害者的人則要記得,一個人越弱、越可憐巴巴,越有可能惹來虐待,因為你把別人都變成了壞蛋,TA若真是壞蛋,虐你很正常;TA若不是壞蛋,被你強加成壞蛋,滿腹的憤怒唯有虐你才能消停,而更多的人是逃離你,因為你帶給別人不良感受——若是四肢健全、智商正常,你又為何會是弱者、要當弱者?這值得思考。
世界唯心造,性格定命運,局面皆有因,不幸,很多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你被虐,有時是你真的欠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