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
寫的是福貴悲慘的一生,也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無比的抑郁,是對福貴的同情,也是替福貴親人的離去而感到無比的痛心。
它不讓你哭,卻讓你悲傷地說不出話來,里面的故事實在是太殘酷了。
余華筆下的福貴本是個闊少爺,可他嗜賭成性,輸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在母親患病時,被國民黨抓去做壯丁,等回來時,母親早已病逝;兒子有慶是抽血抽死的;女兒鳳霞小時候發高燒后就再也不會說話了,好不容易找到好歸宿卻死于生孩子;妻子家珍死于軟骨病;女婿二喜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的;外孫苦根是吃豆子撐死的。
福貴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最后只剩一只老牛與他相依為命,福貴給老牛取名“福貴”,他在老牛身上看到了自己。
福貴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親人的離去讓他感到悲痛,但是他挺過來了,并沒有因此而放棄生命,反而樂觀,豁達地活著面對人生。
在他的臉上我們看不見他活得有多不好,看不到他對世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
福貴成長于解放前期,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開放初期,他讓我們了解到那時候的時代是多么混亂和陰暗。
在福貴身上我們看到了舊社會農民的縮影,但將他放大,我們卻是看見了許多農民的辛酸和艱苦。
或許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我佩服福貴對生命的態度,不管生活多艱苦,他都從未有過放棄生命的念頭。
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了,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許我們活了一輩子也不知道為什么活著,但這并不是我們輕易拋棄生命的理由。
天底下哪有死物比活人的性命還重要的?
一定要活下去,哪怕不能好好活著,也要活著,天底下沒有比這更大的道理了。
福貴平靜地講述著自己的人生,仿佛說的不是他,而是另一個人的故事。可我們怎么能不知道,這是福貴看淡了命運。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這句話講的或許就是人一生的心理狀態。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炊煙在農舍的屋頂裊裊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隱了。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
天黑了,故事落幕了,這就是福貴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