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劉未鵬的學習習慣以及我閱讀之后的想法
1、google&wiki&百度,遇到問題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學習某個東西做功課最先用到的東西。
2、看書挑剔,只看經典。
3、做讀書筆記。一是將自己閱讀的時候的思考(包括閃念)總結下來,二是將書中的好例子摘抄下來。(可以多用用電子筆記,比較節省時間),人與人學習的差距不是在資質上,而是花在思考的時間和思考的深度上。思考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思考的深入。
4、提到思考,我有一個小習慣,利用走路和吃飯的時間西靠,還有睡覺前必然弄一個問題放在腦子里,在思考中迷糊入睡,這樣就不知不覺多出大量的思考時間。真正花心思的學習和思考便是時時刻刻心心念念的想著那些問題,想一想自己平時都在想些什么,慚愧至極。
4a、將思考成為習慣還有一個好處便是避免焦慮。用別的東西充滿工作記憶,其他的神經活動自然會被抑制,當在不該吃東西的時候想吃東西當在不該看石品的時候想看視頻時,最好的做法便是轉移注意力,而不是粗魯暴力的克制。焦慮的時候不妨思考,甚至完全可以去理性分析思考導致導致焦慮的問題本身,將其拆解,分解來源,在不知不覺中,大腦的工作重心就從情緒模塊轉向了退離模塊,而且這思考也可能順帶更有效的解決導致焦慮的問題。
5、重要的事情優先。盡量避免瑣碎事騷擾,不重要的事情不做就不做,必須認清楚自己只是人類,不是神,不是全知全能精力無限的,精力毅力這些東西是消耗品。要保證這些消耗品發揮最大的功效便是少做不重要的事情。有時候,緊急的事情往往只是當事人覺得馬上必須做完才顯得緊急或者干脆就是緊他人之急,最糟糕的就是純屬性格上的原因覺得每件事情都得第一時間完成,很多看上去緊急的事情實際上并不是真正的不能再拖了,有的干脆就并不需要或值得去做。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先放在一邊甚至完全不用去做的,否則的話整天就被所謂的“緊急”的事情消耗太多精力和注意力了。
6、重要的事情營造比較大的時間塊來完成。比如一本好書,或者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最好不要切的太瑣碎叻看,否則看了前面忘了后面,不利于知識的組織和聯系。
7、多看心理學和思維的書,因為他們都是跨學科的。只是分為兩種,一是我們通常所謂的知識,即領域知識,二是我們的大腦吸收知識的機制的只是,后者可稱為元知識,雖說這也是領域知識,但跟其他領域知識不同的是,他指導我們學習其他所有領域的只是。
8、學習一項知識,必須問自己三個重要的問題1、他的本質是什么2、他的第一原則是什么3、它的只是結構是怎樣的
9、獲得多少并不取決于讀了多少,而是取決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10、善于利用小塊時間。
11、關于習慣的養成,我想說做起來當然不容易,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仁德性格和認識事物的框架是長期積累養成的,并且人們非常珍視自己的信念。從進化心理學上這是有依據的,一個經過時間檢驗的信念往往是更靠譜的,只不過可惜的是靠譜不代表最佳,一個信念能讓你活下去并不代表能讓你活的最好。為什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是因為說只是理性上承認正確,并沒有考慮到我們大腦中居住的那個非理性的自我。這個自我以強大的情緒力量為動機,以習慣為己任,每時每刻都驅使著我們的行為。因為他掌握了“情緒”這個武器,所以我們只能時時拿他當大爺。如何克服呢?1、認識到習慣的改變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承認她的難度。2、如果真的想改掉自己的壞習慣,就需要在過程中常常注意觀察自己的行為,否則習慣會以一種你分本察覺不到的方式左右你得行動讓你功虧一簣。有一個認識技巧也許可以緩解更改習慣過程中的不適:即把居住在內心的那個非理想自我當成你自己的孩子(你要去培養他),我對教育頗感興趣,當成自己的孩子可以的。當成自己的孩子,可以先起個名字,是個任性的孩子呢,起個什么名字好呢?叫般若吧,我可以想他他室友多么討厭這個名字,哈哈~
大腦中的新皮層(理想居住的地方)在進化歷史上是較為新近的年代才進化出來的,跟底層教原始的模塊(如主觀情緒的杏仁核)之間的神經網絡溝通并不是合作無間,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有些事情明明我們知道是對的,但是就是不能說服自己,情緒還是在那里不依不饒的驅使你去做另一樣事情。二來,我們知道在干什么,所以不能算欺騙。對于習慣的更改,除了最重要的一日三省,加上一些認知技巧。沒有什么速效銀彈,但是要知難不退,值得做的事情幾乎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