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的一周了,感覺似乎還停留在上周“母親節”的節奏里沒有跳脫出來~
人生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我們為什么會變成現在的樣子?!”現實中,我們往往歷盡滄桑之后猛然才發現,自己的性格、生活狀態還有人生中的各種選擇,居然都和童年有著千絲萬縷密切的聯系。
市面上有關“原生家庭”的書籍有很多,最有名的當屬那本大家都共知的《家為何會傷人》,但今天,我要給大家安利的其實是另外一本
相信每個已身為母親的親們一定會有所共鳴~
推薦理由:
實論。美國的著名精神分析師西爾維婭·布洛迪博士篩選了131位待產母親,對孩子出生后前7年的家庭生活進行跟蹤研究。將76人進行了30歲的跟蹤訪談,分析研究成果寫成了這本——《情感依附》。
作者是個非常擅長講故事的高手,對于那些我們最關心的問題諸如:到底是如何影響才能孩子將來的發展?父母又該怎樣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也許可以從中找到答案。作者的目的呢旨在教導如何去養育內在自由的孩子。這也是我們大多數父母的初衷和希望,吸引我們翻開這本書的最重要原因吧!
核心要點:
情感依附的三種形式
1. 安全依附——
不同時期,孩子們對父母在情感上的依附表現不同。那些優秀家庭的互動模式(居里夫人家庭,楊絳錢鐘書家庭……)無外乎都在行為和精神上有著驚人的相似。要成就優秀的孩子,必先成為優秀的父母。家庭中 ,母親無疑與孩子有著優于父親的天然紐帶。無論整體還是微觀,那些優秀的背后都有一位性格自信、樂觀、溫柔細膩的母親,并與孩子一直保持著“恰到好處的表達”(語言、肢體、聲音、積極的互動共情……),她們更能夠融入到孩子的遊戲中,與孩子有著緊密的親子關係,也因此孩子獲得了更具足的安全感和探索的勇氣。(《林中最后的小孩》)
在嬰兒期過後,要著重培養孩子優良的品性和克制律己的自我管理能力。父母的品質、行為、情緒、處理問題的方式等等都是孩子率先模仿的標榜
2. 回避型依附和矛盾型依附——不良影響帶來的弊病
孩子如我們的一面鏡子,他們更多的認知來自于家庭。由于自身年齡和認知的局限,他們處理問題和傷痛的方式更多的選擇自我壓抑和向外釋放傷害他人的方式而并不自知。(過度活躍,行為混亂……自殘和抑郁……)那些過度“黏人”、“暴躁”和“玻璃心”的冰山下隱藏的是父母低度的認知(“巨嬰”)、自我的需要和對孩子需求的忽視。呈現一個極端—>另一個極端:“媽媽覺得你冷”亦或口是心非或暴打一頓(體罰),導致孩子們如驚弓之鳥 ,緊緊關閉了連接的通道,不再敞開心扉(看見的力量)
3. 規劃下的“意外結局”?以及那些勵志的“逆風飛翔”
(前段時間《小歡喜》的刷爆:孩子的教育兩極分化的對比……)
那些走不到最后的“幸福”,除了家庭方面情感漠視,父母關系破裂,“獨生”的憂患等等,更多來自于不可抗的校園和社會大環境的因素。(“書房才是學區房”,家庭—永遠的避風港,孩子意志的磨練,細微的觀察……,防患于未然,學會保護自己)
不可否認原生家庭的影響,但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其實由很多因素決定。我們熟知的那些只可能出現在小說中的真實事件(海倫,凱樂/孫儷/魏敏芝/《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 ~),主人公身上往往具備某種家族遺傳的優秀品質(善良,堅韌,細膩……)以及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其他社會力量的支持援助
“兒童不是由父母培養長大的,他們天然具有自我習得和學習的能力”。複雜的環境更具有教育的本質,世界也正因為不確定性而更為美麗。因此,若不想自家的寶貝成為“溫室里的花朵 ”,就要讓他接受風吹雨淋和陽光的照耀,他才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獨立挺拔
無論怎樣艱難,始終都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一點:即使我們出身糟糕也並不代表我們就必須被糟糕的對待(《心靈捕手》)
4. 降低負面影響的10個善意的提醒
前面重在實例和理論證明的大量鋪墊,最後一章點出文章主旨和精華概要。
5個不可忽視的人生階段:
5個可能的家庭陷阱:
隨著孩子日漸長大,我們與他們之間的秘密可能越來越多。怎樣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感受,無疑是擺在大家面前最重要的功課。我們說一個人的行為有他必然的行動動機。我們用意是好的,但有時候要講究方法。學會傾聽和共情,把主動權交給他們,講故事,玩遊戲,夢境,以及記憶都是了解孩子思想的入口。
【寫在最後】:
這本書讓你明白了原生家庭為什么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以及那些殘余了50%的原生家庭的真相。
閱讀這本書,總讓我想起那個著名的“恒河猴”心理實驗
愛源于接觸和感情的依戀,而非食物所能取代。
固然,原生家庭的傷害可能無法彌補,但我仍然相信,沒有你的允許,誰也無法真正傷害到你。只要你不放棄成長,你依然可以開啟人生更多的可能!
過去的已然過去,請選擇原諒。也記得不要讓這種傷痛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