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昏昏沉沉的腦袋仿佛突然列開縫隙,照進了一絲光亮。
從大學畢業那會就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思考開始出現問題了,只是潛意識認為不是大事,未曾在意。讀研期間,學習效率逐漸下降,直至如今工作兩年,小小的腦袋瓜到了油鹽不進的地步,“效率”這個詞像是上一輩子的事情。
也不是沒有反思過,卻終究沒有深入下去,恍惚中把責任歸咎為“年紀大了,事情雜了,靜不下心了”,與別人交談時發現普遍都存在這個現象,心里就更懈怠了。但是不在意并不能幫助我解決問題,在需要學習的時候,在需要記住事件的時候,我往往“欲言又止”。記憶中我看過某個消息,我背過某些知識,我了解某個熱點,我甚至能在別人講的時候感知到不正確,卻不能給予正確的修正,那種腦海努力搜索仍不得痕跡的焦躁讓我手足無措,寢食難安。
原來這一切都是思考惹的禍。從兒童時期,我的閱讀速度就高于其他同伴,兩人一起看書時,我總是很快讀完然后無聊地等小伙伴,考試時也往往提前許多時間完成試卷,這對應試考試有利而對提升無益。因為,在同一水平下,速度的提高意味著深度的降低,也就是思考力的下降,閱讀的范圍越廣,專注力就越分散,只有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才能進一步提高個體水平。這就是我的瓶頸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