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位朋友在后臺留言說:本來安排好的時間去看書,結果卻改成了睡覺,沒有達成預期的效果。
其實我在正式去重視時間管理之前也是這個樣子的,安排好很多事,但就是做不到。這些天我在實踐時間管理的時候也發現要想更好的養成一個好習慣,要先做減法!
為什么要做減法呢?
因為我們普遍人的成長心態是:多、快、好、省!
多:希望掌握的東西越多越好,你看誰誰誰一年讀200本書,我要是讀少了能行么?
快:希望越快越好。誰誰誰畢業三年,賺了幾千萬;誰誰誰讀書半個小時就一本。
好:我得買推薦度高的書。去聽那些很牛逼的課程,好東西全收著。
省:不能太浪費時間,寶寶很忙的?各種短期的課程賣的都很火。
這些都是知識焦慮造成的結果,不是壞事,但也不能說是好事。
我們去關注一些大咖和名人的時候,往往只看到他現在的成就和高度,卻沒有去關注他成長的軌跡。
昨天看秋葉大叔寫的關于如何去讀《奇特的一生》這本書時,我發現秋葉大叔從2004年就已經開始去記錄自己的時間,并持續到今天,在之前他又做了多久呢?反正柳比歇夫是做了56年。
信息爆炸時代給每個人帶來的壓力都很大,這個時候我們要適當的去做斷舍離,習慣的養成也是這樣!
物質上需要斷舍離,精神上更需要,習慣養成也需要。
斷開越多越好的觀念。
舍棄同時進行很多的想法。
《習慣的力量》一書中詳細講解了習慣是怎樣運作的,這就是習慣的回路。
聽到咔嗒聲,老鼠沖出去找吃的,前幾次老鼠都會繞路,多跑很多路,幾次以后,老鼠就養成了習慣。咔噠聲,開門直接跑去有吃的地方。
其實我們接觸最早的習慣回路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孩子餓了(刺激)?哭(慣常行為)?有奶吃(獎勵)
我們會看到,獎勵是我們習慣的結果。獎勵不只有物質獎勵,還有精神和情緒上的。如果做一件事情很有成就感,那么這件事堅持下去的概率就很高。
太高的目標容易讓人看不到希望,習慣養成的初期不適宜定太高、太多的目標。實現不了容易產生挫敗感,失去前進的動力!
我在21天習慣養成營的時候就把運動當成了必須完成的目標!其他的習慣可以適當的放松,但是運動這一方面我選擇了持續加強。一開始運動25分鐘都很費勁,后來增加到35分鐘,再到現在做1個小時都不太費勁。每天看著keep上的數據就很有成就感,我還喜歡跟身邊的人去炫耀一下。
我為什么不選擇讀書或者寫作作為主要的習慣呢?因為讀書和寫作不太容易找到一定的標準。讀書讀了一個小時完全沒有運動一小時獲得的成就感強,寫作更是如此。
如果大家在養成讀書習慣的時候比較費勁,那不妨先開始養成運動的習慣,先運動25分鐘,再讀書。據了解,很多牛人都是早起先運動一個小時,再開始讀書寫作,處理工作。比如:王健林、馬云、比爾蓋茨等等。
我們的大腦本來就有躲避痛苦的傾向,如果做一件事情太痛苦,本能的就降低了做成這件事的概率。
養成習慣,先做減法,優先選擇容易獲得成就感的習慣。不要太著急,你也不會錯過1個億。
先動起來,感覺真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