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他的學生們

  “歸與!歸與!”,當年,想念家鄉學生的思緒,猶如魯國國都曲阜的晨鐘暮鼓,一聲聲敲擊在流亡者孔子的心上。而今,歸鄉的孔子,已經進入生命最后一段路程的孔子,又在思念曾經在流亡途中與自己風雨同舟的學生了。思念的情緒,還是如這晨鐘暮鼓,一下下撞擊著老年的孔子的心。“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論語·先進》),跟隨我在陳蔡之間忍饑挨餓的學生們,都已不在我的身邊了……

  流亡著,卻會想起家中的學生;在家里,又要想起曾經一起流亡的學生。學生們,一如綿延不絕的河流,就這樣滔滔不絕地流淌在自己生命的土地上。沒有上下,沒有貴賤,沒有尊卑,師生間只讓從各自心頭掘出的仁愛的源泉,匯流匯流,匯流成一條流過中國所有地方的師生之河。有了這條河在中國的版圖上或湍急奔騰、或曲折潛行,融化在這河流之中的平等與民主的精神,就如融入在波濤間的陽光,是任何黑暗(哪怕它龐大而又漫長)都無法吞噬、無法泯滅的了。

  在他的三千學生之中,最讓孔子心疼而又心痛的,當然是顏回了。

  他們雖然是師生,又有著三十歲的年齡差距,可是他們的心靈卻是那樣的息息相通。在那個私欲橫流、無情無義的時代里,在那樣貴族世襲、窮困人家的子弟幾無出頭之日的社會中,孔子卻將貧寒的顏回收為學生、并將他培養成了罕世賢才。那個勢利的社會,怎能承認這樣一個居于陋巷、窮困得只有一小筐米飯、一小瓢清水過日子的窮小子?可是老師知道他、喜愛他,并將贊美贈與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在陋巷如何?吃著粗飯就一瓢清水又如何?有孔子這樣的老師教他做人做事做學問,能與孔子這樣的老師一起攀向人生的至高境界,這是多么幸福的人生啊,哪有什么憂愁!我們也許會一讀帶過,覺得“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沒什么了不起。但是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就會知道,這該是多么不容易,該有著多么高的境界了。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熱,腹中常有的饑餓與身上常患的病痛,還有社會壓來的輕視,交加起來,會是什么滋味?

  可是顏回確實有著自然而又真實的快樂,于是,百姓往往過得不痛快的中國,就有了一個令知識分子向而往之的“孔顏知樂處”。

  起于貧寒,仁于心,賢于世,顏回那顆柔和而又寧靜的心,也便能夠體察人間最細微的傷痛。那是一個清晨,當鄰居家傳來一陣陣哭泣的時候,難過的顏回說,這不僅是死別,還有生離啊。讓人過去慰問,原來是鄰家的婦人剛死了丈夫,因為家貧無法安葬,只好將兒子賣掉,而這天正好是買主來領走兒子的日子。悲傷的顏回,已是眼淚瑩眶了。他進而解釋著自己剛才的判斷:曾與老師一起登山,有一次在山中見到一只大鳥孵了四只小鳥。又過了些時日,見到過羽毛長成的小鳥們與大鳥分離的場景,大鳥叫得格外的悲切,因為它知道這一別,也許就是永訣。

  就是這顆仁心,連馬的辛苦也能感覺到的。有一次看到東野畢駕車威武而過,魯定公問顏回,“你看東野畢駕車的本領如何?”顏回說:“駕車的技術是沒說的,只是他的馬非常容易受傷和逃跑。”后來果然證明了顏回的判斷,魯定公驚訝于顏回的眼力,要探個究竟。顏回語義雙關地回答說:“我是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歷史經驗知道的。古時的舜帝,十分珍惜民力,當時還有一個叫造父的很會掌握馬力。舜不讓他的人民過于勞累,造父不讓他的馬用盡力量。你看東野畢,使馬朝夕馳騁,得不到一點兒休息,他的馬怎么會不受傷與逃跑呢?”

  在他那湛然的心境里,該有著多少鳥語花香、天闊地遠?難怪老師要得到這樣的大欣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自從有了顏回,學生們更加親密也更加友愛團結了;難怪老師看見,“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中正平和,能夠發現別人的優點善行,并且發現了就傾心喜歡用心去學習;難怪老師要有這樣發自靈魂深處的感嘆,“賢哉回也”!

  面對顏回,我就禁不住為那么多人、那么多的單位和地區或因為錢財、或因為權力而讓人心變異得如石頭一樣冷漠堅硬而悲哀(也就是馬克思所說、并為王若水定譯為的“異化”)。會動用龐大的人力物力眾設關卡,以堵截上訪的百姓,甚至會在首都設立專門堵截上訪人員辦事處,卻不去花力氣真正解決、疏導百姓的問題(只以堵住上訪、不惹煩上級,以保住官位或使提升的渠道暢通為原則)。還有那樣多得數不清的細節,再再顯示著這種可悲的人心變硬的“異化”現象,已經是那樣的普遍與“無微不至”。

  有一聲“賢哉回也”,響徹在二千五百年的時空里,平民百姓的子弟,從此就有了立世的根據與底氣。有一聲“賢哉顏回”,響徹在二千五百年的時空里,哪個貴胄還能一味地跋扈而不遭譴責?就連后來那個一手遮天的專制制度,也不能不對平民的知識分子懷著幾分敬重幾分膽怯。

  老師對顏回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顏回開始跟著孔子學習的時候,只是一天一天地聽講,不提反對意見,也不提疑問,孔子就懷疑顏回是否愚笨。但是孔子對待學生是那樣的細心,通過觀察他發現顏回并不是沒有疑問,而是回去后自己再悉心研究,不僅自己解決疑難問題,還能從老師所講的東西上,生發出自己的思想與發現來。有一回孔子問子貢:“你與顏回哪一個更強一些?”子貢說:“我怎么能與顏回比?他是學習一件事情,可以推演明白十件事情。我是學習一件事情,只能推演明白兩件事情。”這時,比顏回大三十歲的孔子信服地告訴子貢說:“是的,是趕不上他,我和你都趕不上他。”

  還有一次孔子這樣對顏回交心說:“任用我,就讓我們的道實行起來,不用我,就把道藏在心里,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了。”這儼然是對一位知己的口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孔子因得顏回而獲得的歡樂是外人無法真正了解的。

  我們當然記得,就是這個好學的顏回,在陳、蔡絕糧、同學們大都有怨色的時候,站出來給了老師以最大的支持與理解,發表了“大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的鏗鏘之言。這樣的話,即使是翻成我們常說的大白話,也還有著振聾發聵的力量:下了大力氣甚至是畢生精力研究的學說不能夠被人所用,那只是當權者的恥辱了!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關系呢?不被接受,更顯出君子的本色!

  而我們傳之又傳、用之又用的“循循善誘”一詞,也正是顏回形容孔子對于自己的教誨的。說到老師,他曾向眾多的同學掏出著肺腑之言,說老師的學問與為人,是“仰之彌高,鉆之彌深”,越看越覺得老師高大,越學習鉆研越覺得老師之道的深厚無底。

  就是這樣的一個得意門生,卻因生活貧困過早辭世,死在四十一歲上。七十一歲的孔子為此痛哭失聲。痛哭失聲的孔子邊哭邊訴:“哎呀!天老爺要我的命呀!天老爺要我的命呀!”(噫!天喪予!天喪予!《論語·先進》)七十一歲的老人是經不起這樣傷心與大哭的,學生們圍上來扶他、勸他,勸他不要太傷心了。可是悲痛欲絕的孔子還是邊哭邊訴著:“我不為這樣的人傷心,還為什么人傷心呢?顏回呀,流亡路上你不是說過老師在你就不敢死嗎?今天老師還活著,你怎么就死了呢?”

  他是在為顏回的早逝在哭,是為失去一個學生、朋友、同志、知音、兒子在哭,當然也是在為自己的又一個理想的破滅而痛哭。孔子知道在自己有生之年已經無法讓自己的“道”行于世上,他相中了顏回,知道他不僅有將自己的“道”傳于后世的學養,也有將自己的“道”行于世上的能力。但是而今死神卻將這一切全部強攫而去。

  寒門的子弟,死了當然沒有錢財舉行盛大的喪事。顏回的父親、也是孔子學生的顏路,知道孔子最愛顏回,就請求孔子將自己所乘的車子做成顏回棺材的外套槨。但是孔子沒有同意。并對顏路解釋說,我的兒子孔鯉死時,也是有棺沒槨。但是眾多的同學們卻要出資厚葬顏回,孔子想阻止學生們厚葬的行為,但是沒有成功。同學們厚葬顏回,是同學們對顏回的愛戴與情意。孔子的不同意以自己的車為顏回做槨、以及阻止學生厚葬顏回,則是有著更深一層的仁愛與對于顏回的理解。他最知道顏回的追求與好惡,他清楚這個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的顏回,是不會喜好有槨或厚葬的。如果將七十一歲老師的車子拆了做成自己的槨,顏回會傷心不安的。

  悲痛的孔子,仍然想著安慰自己的學生。他來到盛殮著顏回的棺槨前,輕輕地哭訴著:“顏回呀!你生時待我像待父親一樣,你如今死了,我卻不能像對待兒子一樣遂著你的心愿葬你。請你諒解吧,這不是我的過錯,只是他們要厚葬你罷了。”

  學生們知道,前年,孔子的兒子伯魚去世,六十九歲的老師也沒有哭得這樣傷心。

  公元前四八零年(魯哀公十五年),孔子的另一位高徒子路死于衛國內亂。這對于七十二歲的孔子來說,是又一次沉重的打擊。子路性情爽直、為人勇敢、做事果斷,是孔子“墮三都”有力的參與者與支持者,更是孔子流亡列國期間忠實的弟子之一。老師說他:“自吾得由也,惡言不入于門。”從他的死,也可以看出他的為人與性格。

  他本來可以不死。在衛國內亂已起的時候,他的同學、衛國大夫子羔正要逃出城門,而作為衛國宰相孔悝邑宰的子路卻要進城。子羔勸他不要進城,可是子路卻說“食人之祿,不避其難”,偏要進城去救孔悝。明知是死地,六十三歲的子路硬是仗劍而上,主人沒有救出,自己卻被圍攻的人剁成了肉醬。從他臨死前還從容地將被戈刺斷了的帽纓結好,并端正地戴好帽子這一細節,也可以想見子路的勇敢與臨危不懼。所以,仁者不懼、勇敢異常的孔子,也這樣贊揚子路“勇人也,丘弗如也”,“由之勇,賢于丘也”。

  出身也是貧寒的子路,史書上稱其為“鄙人”、“野人”,性格有點像《水滸》中的李逵、《三國》里的張飛。子路很孝順,母親愛吃陬邑的米,自己吃著野菜“藜藿”,卻要往返百余里為母背米,多年里從不間斷。與李逵、張飛相較,除了軍事上都是猛將之外,子路要比他們都有文化,也很能處理政務,屬于高級知識分子的行列,卻又是一個有著俠義精神的知識分子。孔子稱贊他“片言可以折獄”,也就是一句話就可以把一個官司給斷明白了。

  老師知道子路的慷慨也知道子路的自信,那都是來自于一個明亮的胸懷。對于這個明亮的胸懷,老師怎能不長記于心、常掛于心、常念于心?想著子路的言行作為,老邁的老師甚至讓悲戚的額頭浮現出了一絲笑意。第一次認識子路,是他徑直闖進來的,頭上戴著頂武士帽,帽上插著雄雞毛,腰間佩帶著一把長劍,劍柄上還包著一層豬皮。就是這個子路,“愿車馬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將自己的車馬衣裘,全部拿出來與朋友共用,用壞了也不遺憾。還是這個子路,又可以“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穿著破舊的棉袍,與穿著名貴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一點也不覺得難堪,這就是子路了!

  就是這個子路,卻也在勇猛之中,藏著智慧。當晉國正卿趙襄子不無挑釁地問孔子:“先生帶著禮品周游列國卻到處碰壁,不知道是這個世上真的沒有賢明的君主還是你先生的主張原本就行不通?”問得孔子一下子語塞。趙襄子又不無得意地對子路說:“我問你的老師,他卻閉口不能回答。這不是隱瞞嗎?隱瞞怎能算得上仁人呢?”此時的子路,毫不相讓,反唇相譏:“一口天下最大的鐘卻用極小的木棍來敲,怎么能夠發出聲音呢?”立刻讓這個傲慢的趙襄子語塞。

  就是這個子路,在孔子的所有學生中,卻是批評老師最多的人。如孔子見過南子,子路就老大不高興,并讓不悅掛在臉上,鬧得老師見過南子出來不得不作解釋,“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孔子剛剛說了到衛國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正名”,子路接著就表示不滿,并直接諷刺老師是“迂腐”,還反問老師“正什么名?”“有什么好正?”并引發了師徒之間的一場辯論。正如前面章節所述,魯國季氏家臣公山弗擾盤據費邑背叛季氏,請孔子去參加,孔子準備去,又是直率的子路“不悅”并提出質問:“老師你沒地方去就算了,為什么一定去公山氏那里呢?”而另一次晉國的佛肸在中牟抗拒趙簡子,請孔子去參加,孔子又準備去,還是子路“不悅”,表示反對,并阻止了他。一部《論語》,就有六次子路向老師當面提出批評意見的記載。而且在許多次師生間的研討中,子路總是第一個發言,其真誠坦率,可愛可敬。

  敢于當面批評指責老師,自己錯了,也能當面認錯。子路為蒲邑之令的時候,為了防止水災,與老百姓一塊修溝渠,看到大家十分的勞苦,又拿出自己的俸祿來給參加勞動的人“人一簞食,一壺漿”。可是孔子聽到以后,卻趕快派子貢前去制止。子路“忿然不悅”,立刻趕到老師的跟前質問:我是覺得暴雨將至,恐怕百姓受災,才做這件事,而百姓大多困苦,我贈點吃喝,這不是好事嗎?老師你教我們行仁,我行仁了你卻又制止,我不能接受!這時,孔子告訴他:“你帶領大家修溝渠防洪災沒有錯,但是大家貧苦無食,你應當告訴君主讓他來救濟。要讓百姓知道君主的恩惠而不是你子路的德義,不然,你可離受罪不遠了。”子路聽了,一下子明白了,“心服而退”。

  不過,孔子就是喜歡愛這個提意見的子路。在《論語》一書中,顏回只被提及了二十一次,而子路卻被提及了三十八次,是孔子學生中被老師提到的次數最多的。雖然對于子路的批評,孔子也有反批評,甚至是變本加厲的反批評,但是這種批評總是在一種平等精神的照耀之下,并且總能在批評之中彌漫著對真理的堅守與對于對方的愛與信任。

  孔子提倡學生們要“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也就是說,在真理面前,對老師也不能讓步。這不僅是大的胸懷,還是坦蕩的胸懷,學生們當然都不會忘記老師曾經的表白:“同學們以為我有什么事情隱瞞著嗎?我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向同學們公開的,這就是我孔丘的為人!”(《論語·述而》: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死了的子路,也許聽不到老師那傷心的哭泣了。但是子路會瞑目的,子路生時就是以作孔子的學生為自豪。他十九歲就來到孔子的身邊,四十余年間跟隨孔子忠貞不二,研修孔子學說,護衛老師的安全。他忘不了老師對他的理解,說“子路無宿諾”,今天答應的事情今天就辦,絕不會拖到明天去。他更記得老師那次更大的褒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要知道,老師有一天逃離這個四處碰壁的社會而到風大浪急的海上去的時候,是說只有我子路會跟從他啊!這真是說到了子路的心坎上。是的,跟著老師,上刀山下火海,我子路連眉頭都不會皺一下。還有,勇子路更有著一顆文心,他還想到了更深一層。當年跟老師過泰山,不是遇到了那個寧愿呆在被老虎連續吃掉了三個家人的山里,也不愿意離開的婦女嗎?她是怕山外比吃人的老虎還惡的苛政啊。老師不也是碰到了與那個哭著的婦女一樣的處境嗎?老師寧愿到風大浪惡的海上去,也要離開這個社會,這個社會不是更加的險惡了嗎?那就按照老師的教導,誠懇篤實地努力做事吧,把這個社會弄得好一些、清朗一些,也許老師就不會乘桴浮于海了。

  那樣的時候,那樣的年代,承載著孔子與他的學生的故事,一遍遍在我心里流過。我的心里,也便有感動的漣漪,旋轉著,朝向那個末年的春秋,開成一朵一朵的蓮花了。

  讓我尤其心動的,是孔子對于學生嚴格的批評,還有批評錯了的時候,那種嚴肅地認錯。他給我們做出了一個榜樣:世上沒有沒有錯的人,有了錯就要認借,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師道的尊嚴。不像我們的官員,明知錯了,也為了保住“尊嚴”、“權威”,而醉死也不在下級面前認那壺錯了的酒錢。其實,這些官員是愚蠢的,也就是在這種醉死也不認那壺錯了酒錢的時候,那個所謂的“尊嚴”、“權威”,早已在群眾中蕩然無存了。

  我們都還記得孔子對于學生冉有的批評,甚至嚴厲到了要將其逐出師門,要學生們“鳴鼓而攻之”。是仁愛之心引發了這場批評,也是仁愛之心化解了這場批評。孔子最敢碰硬,我可以流亡,但是在原則問題上絕不會低頭。季氏已經富超周公了,他怎么能夠容忍自己的弟子再為他斂財呢?他的三千學生中,大多都是貧寒出身,那個品學兼優可堪大用的顏回不正在為貧病所折磨嗎?當然,冉有有著他的苦衷,他明白老師的心地,他甚至也與老師一樣懷揣著一顆仁愛的心腸。也許老師批評得有出入,但是老師教導的大方向冉有是心悅誠服的。他甚至因為老師的批評而更加尊愛自己的老師了。他用行動回報老師的教導。公元前四八四年(魯哀公十一年),是他為魯國左師統帥,以步兵長矛的突擊戰術,打敗了來犯的齊軍。對于冉有的“執干戈以衛社稷”,孔子欣之賞之,以“義”許之。還是他,思念著流亡之中的老師,多次向當政的季康子提出迎回老師的建議。師生間的這種相知、相諒之深,雖經兩千五百多年的風雨,仍然透著心之赤誠與血之溫熱。

  被批評得多而又嚴厲的學生,還有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宰我是一個有著獨立思索精神的人,他總能敢于與老師討論一些看似“出格”的問題。最有名的一次批評,是在宰我主張廢除為父母服喪三年的時候。

  正如前面所講,宰我是以問的方式提出了一個重大而又嚴肅的問題。他問教師:“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時間不是太長久了嗎?老師你想想,君子三年的時間里不去學習演習禮儀,禮儀一定會廢棄掉,‘禮必壞’;三年不去學習演奏音樂,音樂必然要失傳,‘樂必崩’(這里當然暗含著機鋒,意思明擺著,即老師你整天提倡禮、樂,如果為父母服喪三年而毀了禮樂,這怎么行呢?)。”宰我真是不愧為能言之士,這時又打了一些比方來加重自己的觀點,他說:“陳谷即已吃完,新谷又已登場,打火用的燧木也已經經過了一個輪回。服喪,我看一年也就可以了。”

  聽了宰我的這番話,孔子本已動了氣,只是還強忍著,問自己的學生宰我:“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個白米飯、穿那個花緞衣,你心里安不安呢?”老師這是在以守為攻。但是想不到宰我竟然只回答了一個字:“安。”

  一個“安”字,已經讓孔子火冒三丈了。孔子搶白地對宰我說:“你安,你就去干好了!一個君子的守孝,他是吃美味不曉得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里也不能安寧,才不這樣干。如今,你既然覺得心安理得,便去按照你要干的去干好了。”

  見到老師動了氣,本來還想繼續辯論的宰我便打住了話頭,退了出來。

  但是在“大是大非”的大關節上,孔子從來是“言無不盡”的。還沒等宰我走出門去,孔子批評的話也就跟了出來:“‘予之不仁也!’宰予真是不仁呀!兒女生下地來,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宰予難道就沒有從他的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懷抱的愛護嗎?”(見《論語·陽貨》)

  這當然是師說師有理徒說徒有理,我們且不去管他。僅從辯論的激烈,真的就是在紅了臉吵架了,而且老師還把“不仁”的帽子扣在了宰我的頭上(有些過分了)。

  我們當然還記得孔子對于宰我另一次有名的批評。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

  歷來都是把孔子的這段話當作罵學生宰予的,嫌他白天睡覺(有的則是說他睡的午覺),不好好上課。不過這個罵是夠利害的,“這個爛木頭是無法雕刻了,糞土似的爛臟墻沒法粉刷了,這么不爭氣,批評都沒什么作用了。”

  但是南懷瑾先生有了更新地解釋。他說孔子很疼愛體貼自己的學生,“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是說宰予的身體已經很差了,沒了精神。至于“于予與何誅”,是在說“他的身體都差成這個樣子了,你們對于宰予何必要求太過呢?就讓他睡個覺吧!”

  我同意南懷瑾先生的意見。

  孔子在傾其所有幫助學生們發現、認知、并改正錯誤的時候,從來也沒有忘記自己也是一個會犯錯誤的學生。是的,他也會犯錯誤,而且他從不自詡為“一貫正確”。有一次有個叫陳司敗的人問魯昭公懂不懂禮,孔子回答說“懂禮”。等孔子走了出來,陳司敗給孔子的學生巫馬期作了個揖,湊近他小聲說:“我聽說君子無所偏袒,可是孔子不偏袒嗎?魯國國君從吳國娶了位夫人,吳和魯是同姓國家,按禮同姓是不能通婚的,這樣做魯君怎么能算懂禮呢?”當巫馬期把這些話告訴孔子以后,孔子竟然高興地說:“我真幸運,有了錯誤,人家就給指了出來,‘茍有過,人必知之’。”對于錯誤,也就是“過”,孔子僅在《論語》中就多次提到,光是“過則勿憚改”就說過兩次,還有一次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衛靈公》篇)他為什么那樣地喜愛顏回?他特別喜歡顏回的“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自己遇到不順利的事情絕不拿著別人煞氣,并且犯過的錯誤接著就改,絕不再犯。以至顏回死后好些日子,孔子還非常痛苦地向魯哀公惋惜著:“哎,真是不幸,這么早就死去了,如此好學的人再也見不到了,再也見不到了。”看看對待所犯錯誤的態度,就能分出人、以及制度的優劣來。那些自詡為“一貫正確”甚至逼著別人說他“一貫正確”的,往往就陷在錯誤甚至罪惡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孔子在生命的最后五年里收的學生里,有一個叫子夏的高才生,就犀利地說過“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子張》),也就是只有小人犯了錯誤才文過飾非。

  這里說到“小人”,也是師生對話研討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詞。孔子對于“小人”的所指有著好多的區別,如他說君子德風小人德草的時候,這個小人,是指的普通人。但是對現實的失望也讓孔子把“當政者”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當官的”列為小人之列。

  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人類道德、思想史上的巨人,成為古今“教師”第一人,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強大的自我意志、自律精神、自省覺悟。兩千五百多年時間的進化,似乎并沒有讓我們變得更聰明。還是讓我們學學孔子的榜樣。錯了就是錯了,他就曾經沉重地公開作著自我批判:“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記》)這里提到的子羽,姓澹臺,名滅名,字子羽,比孔子小了三十九歲,因為相貌丑陋,差點被孔子認為才薄而拒之學門之外。但是孔子很快便發現這個澹臺滅名,行為端正,勤奮好學。《論語》中說他,從不走小路敲后門地投機鉆營,沒有公事從不去拜見卿大夫。就是這個貌極丑的子羽,后來學之有成,并以學問與行端而名動諸侯,游學南方的時候,光是跟隨的弟子就有三百多人,成為孔門的傳道者之一,也是將孔子之道傳布于南方的第一人。

  后來,孔子在說到自己的學生的時候,曾經分為四科、提到了十個最著名的學生。孔子這樣給我們介紹他的這十個學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愛讓他的心化解去一切好惡的溝壑,只用公正的目光慈祥地注視著他的學生們;而公正,又讓他的愛呈現出土地般的寬廣與深厚,還有一種沁人肺腑的馨香。這種注視,不僅是慈愛與期待,還有學習與欣賞。他那樣激烈地批評冉有,卻又公正地把冉有列為學生中有政事能力的首位。而宰我,他又把他列為善于言語外交之首。

  要知道,孔子的這種介紹,也許是至今為止中國最值錢、最有價值又最可信的廣告。

  細細品咂他們的師生之情,我有時會有一種取之不盡的感覺,人世間好多美好的東西,在這里都能覓到。

  與顏回同列德行科的冉伯牛,卻得了惡疾。一定是傳染病,連家人也不敢前去看望。但是孔子去了,去看自己的學生。冉伯牛卻將門閂著,老師肯定是敲之又敲,但是沒有敲開。敲不開門,老師就從窗外伸進手去,他要用手將安慰與溫暖傳遞給孤立無援的學生。冉伯牛哭了,抓緊了老師的手。老師也哭了,攥緊著學生的手。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老師就是老師,他不像我們現在這樣,將絕癥向病人隱瞞著,還要說著能治好一類勸慰的話。這種時候,老師只是把心掏出來給學生,“看來是不能活了,這是命吧!這么好的人怎么就得了這樣的病呢!這么好的人怎么就得了這樣的病呢!”已經無法知道冉伯牛是怎樣度過的他的最后時刻,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有老師的那只手在牽著他。

  老師也有拒絕學生的時候。那時孔子正在魯國當政,學生公西赤當大使出訪齊國,也是學生的冉有找到老師,為公西赤的老母親要求照顧一些口糧。孔子讓冉有給他一釜,相當于現在的六斗四升。冉有也許是看在同學的情分上,要求再增加一些。老師說好吧,那就增加一庾吧,也就是又增加了二斗四升。可是冉有有點徇私,竟然多給了許多。這下孔子就不同意了,教育冉有說:“公西赤出使齊國,坐著由肥馬駕的馬車,穿著又輕又暖的皮袍,夠闊氣的了。他滿可以將出差費節省一點安置家用的。我聽說過這樣的話,那就是君子要雪中送炭,不去錦上添花。”

  也是在孔子在魯國當政的時候,原憲為孔子當總管,卻得到了很多的俸祿,“與之粟九百”。但是原憲嫌老師給得太多,要退出一部分。孔子不讓他退,并吩咐他將用不了的勻給窮鄉親一些。在這里,也是這種“雪中送炭”的精神。老師對于原憲還有過“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的教導,告訴他國家政治清明就應當出來做事拿俸祿,只有國家政治黑暗了,還出來當官拿俸祿這才是恥辱的事情。就是這個原憲,一直聽從著老師的教導,在老師去世之后,便隱沒于民間再也不出來做官。

  這不也是一種仁愛嗎?

  說到孔子的學生,不能不說子貢。現在去曲阜孔林拜謁孔子的墓,總會“碰”到子貢。他當年為老師守喪六年的“廬墓處”,就緊挨著孔子的墓,孔子的墓坐北朝南,他守喪的草廬則坐西朝東,猶如一位忠誠的侍者,兩千五百多年來就這樣侍奉著老師,沒有一刻倦怠的時候。

  在《論語》中,子貢與子路一樣,是被提及最多的(也是三十八次),而且多是他與孔子探討重要問題的問答之言。孔子對他的器重僅次于顏回。他是孔門培養出來的聞名列國的杰出外交家,也是那個時代著名的商人,或者干脆可以說是中國知識分子里最早成功地從事商業活動的。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這樣評述他的外交成就:“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是說他的一次出使,便改變了列國的格局,使五個國家發生了重大變化。《韓詩外傳》有兩處記載有子貢的話,活脫脫展現著子貢的外交家風采。一次是孔子問子貢之志,子貢慨然答曰:“得素衣縞冠,使于兩國之間,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糧,使兩國相親如兄弟。”孔子聽了,贊賞說:“辯士哉!”還有一次,也是孔子問子貢的志愿,子貢還是回答了內容相近語言不同的話:“兩國構難,壯士列陣,塵埃漲天,賜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糧,解兩國之難,用賜者存,不用賜者亡!”

  有了這樣的外交智慧,可說是名動諸侯。他聘問各國諸侯時,所到之處,“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子貢不僅外交上有著罕見的成就,在商業領域也有著非凡的才能,一次曹、魯間的經商活動,就可以“富致千金”。

  孔子對子貢的器重,不僅因為他的才能,還因為他的思想、因為他的獨立思考。好多著名的思想,都是他與老師的交談切磋中得來的。如有一次他問老師:“假如有這么一個人,廣泛地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好,‘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怎么樣?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仁嗎?”在孔子的學生中,也只有子貢敢提這樣的問題。他絕不是書呆子,他知道顏回同學好,但是卻不學他的窮困潦倒。他很能做生意,也敢做大生意,握有大財,所以他才有資本講“博施濟眾”。孔子最知道自己的學生,他也明白子貢不是那種“為富不仁”人,他的回答充滿著鼓勵與肯定:“如能博施濟眾,何止是仁,那一定是圣賢了,堯、舜恐怕都很難做到!什么是仁?自己成功也要讓別人成功,自己發達也要讓別人發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再有如“過猶不及”、“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一以貫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惡居下流”、“貧而樂,富而好禮”等傳世論斷,都是在子貢與老師的對話之中產生的。

  “自吾得賜也,遠方之士日至”,自從我有了子貢這樣的學生,好多遠在四面八方的學子就絡繹不絕地來到我的杏壇學習——這是老師對于子貢評價。

  我曾經反復地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孔子到底有著怎樣的吸引力,能夠讓數千學生長期地、緊密地團結在自己周圍。他沒有錢財,也沒有官位,可是學生們竟然能夠把心把青春把生命都掏給自己的老師。即使在老師去世之后,學生們依然將一種深厚的熱愛放在老師身上,傾心地維護他的人也忠誠地護衛他的學說。這已經高高地超出了利益關系。是老師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博大精深的思想與學問,是老師博施濟眾的仁愛的精神,是老師高潔磊落而又用世抗世的品德,是老師豐富多彩、滿溢著人性之美的人格魅力——在如春雨一樣無聲地灌溉著學生們,也如太陽一樣照耀著學生們。

  “愛人者,人恒愛之”。

  從子貢對孔子的摯愛上,我們仿佛就能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這種“灌溉”與“照耀”。

  那是在孔子死了之后了,顏回、子路、閔子騫、仲弓等這些孔子的大弟子們也都不在了,而孔子晚年所教的學生如子游、子夏、冉有、曾參等學問與德行還沒有為世所知,惟子貢既修養日深,財產益富,又在國際間有著很高的聲望。有一天,魯國的大夫叔孫武叔在朝廷中對官員們說:“子貢賢于仲尼。”子貢聽到這個話,就給大家誠實地打了個比喻,說自己的學問與修養,譬如門墻,只筑到肩膀那么高,別人站在外面往里一看,什么都看得一清二楚,‘窺見家室之好’,而我們老師孔子的學問與修養,卻是宮墻,有數十尺之高,一般的人,連老師的宮墻的門在哪里都找不到,更看不到里面的富麗堂皇了,‘不見宗屆之美’。一般人研究老師,能夠找到門就不容易了,何況登堂入室。這也就難怪叔孫武叔這位老先生這樣說了。”(見《論語·子張》)

  不知為什么這位老先生對孔子如此不滿,有一次又在公眾場合毀謗孔子。

  還是子貢站了出來予以回擊。子貢還是用的比喻,但是語氣卻顯示著峻厲:“勸你不要這樣做!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學問好道德好,那就好比一個小山包,雖然也高,但是卻可以慢慢爬到頂上、超越過去,‘猶可踰也’。至于孔子的偉大崇高,像太陽月亮一樣,你雖然不接受孔子的思想與學說,但是孔子的思想與學說還是會像日月一樣地照耀你影響你。所以,你的毀謗無損于孔子,只能顯示你的不自量力罷了。”

  孔子有一名叫陳亢的學生,也就是那個曾經私下問伯魚的陳亢,有一次問子貢:“子貢學兄,你對孔子是客氣與謙讓吧,難道他真的比你強嗎?”子貢知道陳亢不比叔孫武叔,他不是在誹謗,而是對老師有所懷疑。稍做思考,子貢便認真地教訓起陳亢來:“老師生前總是教導我們要做君子,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而人的言談很重要,有時一張口、一句話就能看出他的無知來,所以講話一定要謹慎。我們老師的道德修養,我們老師的高明,我們是無法達到的,老師好比是天,不是樹一個梯子就可以夠得到。他只是生前沒有得到重用的機會罷了,如果得到國家而為諸侯,那是可以使百姓人人安居樂業,四方的人士都會前來歸服。老師活著是我們大家的光榮,老師死了是我們大家的悲哀,我們誰能及得了他呢?你我兩個是同學,你怎么可以把我捧得比老師還好呢?我們怎么能夠趕得上老師呢——如之何其可及也(《論語·子張》)?!”

  不管是孔子生前還是孔子死后,學習孔子的學說、維護老師的學說、并將老師的學說運用到事業之中,對社會與時代有著大貢獻的,當數子貢。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不管是從政、外交、經商,尤其是在孔子身后遇到懷疑與誹謗時候的挺身而出,都堪稱杰出。雖然老師對于他的經商沒有給予過充分的肯定,但是作為中國私人經商的第一人,子貢也為中國知識分子通過經濟自立以達于精神的自由獨立,帶了一個好頭、樹了一個樣板。國家有難,他可以挺身而出,出仕出使。為了自在自由,他又可以扔掉官位,專心致志于經商,并能夠回回把準行情,積累財富。難怪司馬遷將子貢列為《貨殖列傳》的第一人。況且,如果沒有子貢雄厚的經濟基礎作保障、為后援,孔子師徒怎能有力量在列國堅持流亡十四年?又怎能有能力為心愛的老師守喪六年?在這漫長的六年之中,不光是年華的消耗,還有坐吃山空的財力的消耗。但是當同學們守喪三年與他握手相別的時候、當他筑起草廬安心再守三年的時候,一個被時人也被后人忽略的地方,只有子貢心里明白,那就是要用這寶貴的時間重新消化老師的教導、老師的仁愛,以內省的工夫讓自己的思想與精神來一個空前的深造與開拓。這猶如佛家的“閉關”,不是隔世,而是精進。這時我們再反過來去讀《公冶長》篇中孔子對于子貢的評論,就會有著新的認識了。在這里,孔子把子貢比做宗廟里的瑚璉。要知道,瑚璉是古代的一種玉器,而且是擺在國家最高的廟堂之上的玉器,精潔而又莊嚴,有著高貴與清純的品質,只有在國家重大典禮的時候才會請出來亮一下相。

  當然還有后來的學生有若、子游、子夏、子張、曾參……其中子夏小孔子四十四歲,子游小孔子四十五歲,曾參小孔子四十六歲。曾子傳孔子之道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的門人又傳孔子之道于孟子……

  《論語·先進》篇中有著這樣的記載:“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閔子騫站在老師身旁,恭敬而正直的樣子;子路是勇武剛強的樣子,而冉有和子貢,則是是怡然和樂的樣子——孔子多么快樂啊!孟子說:“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孔子有名的七十個學生)。”這個孟子,也許是最知孔子的人了。

  孔子當含笑九泉的吧?

  作者簡介:

  李木生,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講師團成員。寫過300萬字的散文與300多首詩,所寫散文百余篇次入選各種選本,曾獲冰心散文獎,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首屆泰山文藝獎等。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967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273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870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742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527評論 6 40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010評論 1 322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108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250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69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656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85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371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0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7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717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87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815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