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帶孩子的歷程,盡心盡力當了近20年教師,俯首甘為孺子牛地帶自己的孩子近八年,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總有太多不滿意,太多失望、困惑的時候,當深陷泥潭時才會想要抓住救命稻草。那段抓狂的時間看了《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看的過程中頓悟,哦!原來是自己的發力點錯了,自己一直在替孩子思考。
每當孩子向我們反抗,或者有不良行為時,我們總是很沮喪,很失望,為什么他會這樣,我如此全心全意的愛著ta,他就這樣對我,這樣回報我。
我們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太多本該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字詞小游戲就可以訓練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熟練運用幾對詞
“是/不(沒)”,“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現在/以后(稍后)”,“相同/不同”
我們可以在用餐、路上、學習、購物、玩兒、排隊時、睡覺前用這些詞來練習。這幾對詞能夠讓孩子……如:
“是/不”
這是一張桌子,不是_____。
這張桌子是棕色的,不是_____。
這樣的練習,為讓孩子明確事物的真相。
“和/或者(還是)”
你是想看_____或者_____?
你要蘋果和香蕉,或者蘋果和梨?或者……?
當我們想要考慮不止一種方法來解決問題時,就會使用和、或者。
“一些/所有”
所有參加活動的人都很開心,還是只有一些人很開心?
你所有的朋友都看這本書,還是只有一些看?
所有的花都是粉色的,還是一些花是粉色的?
這兩個詞會幫助孩子理解,一個解決辦法可能在某些時候管用,并非在所有的時間都管用。
“之前(現在)/之后”
你是咳嗽時吃巧克力,還是咳嗽之后吃?
你是想現在停下來吃午飯,還是稍后再說?
這兩個詞能幫助孩子處理無法立刻得到想要的東西時的失望情緒,能幫助孩子學會等待,讓他們思考:現在不可以做,但是以后可以做這件事。
“相同/不同”
把相同顏色的東西指給我看。
指一指不同形狀的花。
這兩個詞能夠幫助孩子思考: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感受;相同的問題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
“開心/生氣/沮喪”等表達情緒的詞,這些詞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的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心感受。
“公平/不公平”
如果我吃了兩塊餅干,而只給你吃一塊,是公平還是不公平?
把所有的奶昔都喝光,不給爸爸留點兒,這公平嗎?
你上次坐在前排坐,這次又讓你姐姐坐在后面,這公平嗎?
這兩個詞能幫助孩子在做決定時尊重他人和自己的權利。
“為什么/因為”
他打我,因為我搶了他的玩具。
我跌倒了,因為我跑的太快了。
這兩個詞能幫助孩子理解行為和后果之間的聯系。
“如果/那么”,“可能/或許”
如果我選擇這個辦法,那么我可能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那會讓我生氣。
如果我這么做,那么我的朋友可能會不開心。
這兩對詞是對行為的后果進行思考的第一步,使孩子對行為后果的思考會有更好的理解,這是成功解決人際問題所必需的。
二、合適的對話方式
在各種場合,我們都可以和孩子、學生通過練習詞匯的練習來了解他人感受,知道行為有因果聯系,解決問題不只有一種方法。下面的一個小對話……
媽媽:小明老實告訴我,你又搶玩具了,告訴我是怎么回事?(媽媽幫助孩子認識問題)
小明:小亮拿了我的汽車,不肯給我。
媽媽:你當時為什么一定要拿回來?(媽媽要了解更多的信息)
小明:因為他已經玩了很長時間了。
媽媽了解到了一些情況,如果他只是要求兒子分享,是了解不到這些的,他了解到從兒子的觀點來看,他已經分享了自己的玩具。現在問題的性質似乎變了,對話繼續。
媽媽:你那樣搶玩具,你覺得小亮會有什么感覺?(媽媽幫助孩子考慮其他孩子的感受)
小明:很生氣,但我不在乎,因為小汽車是我的。
媽媽:你搶汽車的時候,小亮做了什么?(媽媽幫助孩子思考行為的后果)
小明:他打我。
媽媽:那你有什么感覺?(媽媽幫助孩子思考自己的感受)
小明:生氣媽媽你生氣,你的朋友也生氣,并且他打了你。你能不能想一個,你們倆都不生氣,而小亮也不會打你的方法拿回玩具嗎?
小明:我可以請他給我。
媽媽:那樣的話可能會發生什么呢?(媽媽指導孩子思考正面的解決辦法會產生的后果)
小明:他會說不。
媽媽:他可能會說不。你還能想到什么別的辦法拿回玩具呢?(繼續把重點放在孩子的問題上,媽媽鼓勵他想出更多的解決辦法)
小明:我可以讓他玩我的槍。
媽媽:好主意,你想到了兩種不同的方法。
這位媽媽幫助孩子思考了他自己以及他人的感受,他的行為的后果,以及其他的做法。這位媽媽是在教孩子如何思考。平時運用字詞的小方法,問題出現時創造出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