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路上,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大冬天的,夜很深,八點左右,天微微亮,人們才準備從熱乎乎的被窩爬起。家里的雞兒,狗兒,豬兒也才打起精神來,開始窸窸窣窣地鬧騰。
此刻的你,早就騎著自行車穿過了那天又黑又長的橋洞,早就飛快地騎著自行車路過那段你最怕的夜路。這時,你早就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搖頭晃腦地背書……
這樣的場景對于城市的孩子來說,是她們沒有經歷過的,對于現在的農村孩子來說,這樣的經歷也越來越少了。
天太黑,可以好幾家一起搭伙,讓孩子們坐著面包車去學校。天太冷,沒事,家長們可以犧牲外出賺錢的機會,在學校附近租房子,最為陪讀一族。
那時的我們,可沒有這樣的待遇呵。
想當年,上初中的時候。學校離家有四十分鐘的自行車程。每天早晨六點就已經開始在大門口等待“上學大軍”了(由于我但比較小,不敢一個人走夜路。所以都是在門口等著有去上學的同學,一塊去上學的。)
尤其是冬天的時候,那個天黑的,簡直就像個妖怪,吞噬了所有的一切。
一路上哪有什么路燈啊,啥都沒有,有的同學還會拿個小電燈什么的,大多數人是不帶的。
路上,黑壓壓的,靜悄悄的。黑夜中,只有那么幾個單薄的身影在路上穿梭(因為當時高中和初中是兩個相反的方向。路上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所以向南的向南,朝北的朝北,黑夜中的人影,就像是《白蛇傳》里,半步多客棧里面,鬼魅來回穿梭的樣子),伴隨著吃啦吃啦的鏈條聲……
走過一段坑坑洼洼的小路,還要經過一段顛簸的河壩,再過一段又深又長的橋洞(這個洞子上面是312國道。運氣好的時候,上面不會經過一輛車,你就可以安安靜靜地從下面騎車自行車過。最怕就是一輛接一輛的大貨車在上面經過。那個時候,你的耳朵什么都聽不見,你知道的,人在聽不見的時候會有更大的恐懼感,而且還總擔心洞子會塌下來。)
就算是你運氣好,安靜地穿過那個可怕的洞子,別著急,該來的總會來的。想要到達學校,還得經過一段312國道。(說是國道,也就是國道中的便道吧。沒有專門的自行車道,沒有護欄。公路兩邊都是灌溉莊稼的水渠,只有在公路兩側用白線畫出車輛的限界,也就是說留給我們騎自行車的路不到六十厘米。左邊是來來往往的車輛,右邊是近一米深的水渠,也是夠考驗我們的騎行技術了。當然,那些膽大的同學除外,因為路上沒車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占路為王”了。)
然后,在眼觀四方后,大膽地穿過一個大十字路口,往前一點,就是目的地了,也就是我們的中學。
這段路上,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尤其是冬天,有許多,現在想起來可笑又無奈的事情,一件件發生在這段漫長的夜路上。
想要聽這段路上的故事,可以關注我奧。(調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