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故事、戲劇、史詩的創作歷史已有幾千年,創造出一種完全新型人物的機會,對一個小說家來說微乎其微。——毛姆《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是在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如果想理解這類文學作品,最好的方式是理解背后的歷史、文化。但一來,經典的文學著作本身就不如一般的作品容易理解,閱讀起來較為費力;二來,如果要額外學習不同時期、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很可能會等不到閱讀作品就已經打退堂鼓了。?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要么獨立閱讀,要么參考他人的解析幫助理解。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閱讀——尋找共同點。?
人類發明文字的數千年里,創作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相比與眾不同的人物、故事,更多的是相似的人物和故事。它們就像陸地上的江河、溪流,從不同的地方流過,看似各走各路,如果一一逆流而上,會發現,所有的水流都是從僅有的幾處源頭流出。如果我們找到諸多文學作品中人物、故事的源頭,就能通過這些共同之處增進對作品的了解。?
也許你會說:“我沒有讀過那么多的書,找不到共同的內容。”不必擔心,如同閱讀經典作品可以參考他人的解析一樣,文學作品中的追根溯源,也有相關的書籍可以參考,《文學課:如何輕松理解偉大作品》便是這類書籍中的一本。
托馬斯·福斯特既是作家,也是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教授。他的專長是20世紀英國、愛爾蘭、美國文學,教授經典文學和當代文學課程以及創意寫作,他的文學公開課在美國廣受歡迎。除此之外,他還著有多部學術研究著作和系列暢銷文學書,如《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如何閱讀一本小說》等。
《文學課》是文學閱讀指南,因為是專為青少年和文學愛好者創作,所以文中并沒有生硬晦澀的文學理論。作者以口語化的敘述,加上豐富的作品案例,將文學作品中的部分慣例和規則一一講述。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四點:
一、從探險看故事的內核
探險的真正理由永遠是認識自我。
托馬斯·福斯特在書中告訴了我們探險故事的5個要素,分別是:
1、探險者:要去探險的人,他可能不是主角,也可能意識不到自己正在探險。
2、要去的地方:也許是去某個地方,也許是要做某件事情,更準確的說是一個目標。
3、要去的公開的理由:要實現目標的原因。
4、途中的艱難險阻:實現目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5、要去的真正的理由:探險的真正理由永遠是認識自我,也許探險者并不知道。
通過這5個要素,我們會發現,《華氏451》《哈利波特》《西游記》《三國演義》等等都是有關探險的故事,甚至《小豬佩奇》中也有不少探險的故事。
當然,文學作品并不全然是“探險”的元素,還有諸如分享、和平、自私、貪婪、欲望的故事。作品中一般也會有對應的元素,比如共享一份食物、邀請共進晚餐意味著“分享”,更進一步意味著“和平”。再比如鬼魂、吸血鬼,意味著自私、貪婪、搶奪。
學會看到故事的真正內核,就會發現,許多作品,講的是同一類故事。
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原創文學
關于靈魂、上帝或者生命這樣的主題,不會有人再能發表出嶄新卻又真實的見解,或者真實而又嶄新的見解了。——約翰遜博士
偉大的作家們用文學作品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真理,這些真理真的是作家本人的獨到見解嗎?或者說是作家的原創見解嗎?
見解千變萬化,并不意味沒有終點,尤其是加上了“真實”和“嶄新”這兩個限制。在歷史的長河中,諸多的變化早已被一一提出。我不認為現在或者以后完全沒有,畢竟產生獨到見解的因素有許多,不僅僅與人相關,但確實從許久以前開始,提出的見解都是建立在前人智慧的基礎上,并不“真實”、“嶄新”。
故事同樣如此,托馬斯·福斯特在書中提到:“故事都是衍生于別的故事。”從哪里衍生?從莎士比亞、《圣經》、《格林童話》、希臘羅馬神話……剝開層層外衣,新的故事總是與舊的故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為故事尋根,會發現,大部分故事的來源都來自于這些故事。
國內的文學情況略有不同,可以選擇比較久遠的文學作品以及神話作品補充閱讀。
三、天氣不僅僅是天氣,容貌不僅僅是容貌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不會有過多無意義的詞句出現,場景描寫一般是為人物和情節服務。比如天氣,人物受委屈,哭了——下雨,人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猶豫不決——陰天甚至霧霾,人物苦盡甘來——雨后天晴或是陽光明媚……不僅文學作品如此,影視劇中更明顯,大雨中痛哭嘶吼、分手決裂,主角苦盡甘來后天氣晴朗。當然,這些并不絕對,就像大雨,有時候是為了讓人物相遇,產生交集,有時候意味著清洗,代表新的生活……?
托馬斯·福斯特在書中提到,文學作品中會給人物打上烙印,也許是外貌上的,比如哈利波特額頭上的疤痕,《魔戒》中的咕嚕。也許是生理上的,比如跛腳、駝背等等。這些烙印有著其意義,和人物的行為有著相對應的關系。
四、不要只用眼睛看
閱讀是一件相對私人的事情,讀者可以用的自己的思想去理解作品。閱讀還是一件不能主觀臆斷的事情,脫離背景的閱讀無法真正地理解作品。
就像我們用現在的一夫一妻制去理解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如同讓古人理解21世紀的丁克和不婚一樣困難。同樣地我們無法用一個遵紀守法的人物印象去理解一個無視道德法律的反面角色(即便他是主角)。
《文學課》告訴了我們許多閱讀經典作品的底層邏輯,可也不要忘記了,作品的創作離不開作者的經歷和當時的社會環境。閱讀的時候不能忽略了歷史、地區、文化等等的差異,如此,才能讀懂作品,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