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何要去憮州?因為撫州,自古以來素有“才子之鄉"的稱法,所以,我想去看看。
? ? ? 撫州古稱“臨川",王安石的《王臨川全集》、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皆以“臨川"為名,因為他們都是撫州人。不僅如此,“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也是撫州人。在撫州做過官的歷史文人,大有人在,當過“臨川內史"的王羲之和謝靈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王羲之的“洗墨池",謝靈運的衙門在市內的文昌里。
? ?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句耳熟能詳的名詩,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寫的。他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又是一位偉大的政冶家。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變法,就是發生在北宋仁宗年間的“王安石變法“。他在變法期間,把許多親友如司馬光、蘇軾、歐陽修、曾鞏等人得罪了。但他卻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生在北宋
? ? ? 參觀“王安石紀念館″,是我此行的目的之一。與其說是紀念館,不如說是一個公園。因為作為資料館的′“熙豐樓",是建在修竹林立、荷塘環抱的公園之中。“熙豐樓"的楹聯,下聯寫著“道法可以師,學問可以傳,文章可以誦,至今鄉里仰遣風。"橫批是“革故鼎新″四個大字。樓前塑立著一座漢白玉的王安石大石像,神情威嚴、玉樹臨風。
? ? ? 有“中國的莎士比亞“之稱的湯顯祖,他寫的《臨川四夢》之一的《牡丹亭》,蜚聲中外。使這位明代的戲劇家,與元代的關漢卿并駕齊驅,甚而有過之無不及。并與《西廂記》、《桃花扇》、《竇娥冤》并列為“中國四大名劇″。尤其昆劇所演的“游園驚夢″,成為世界演出次數最多的戲種之一,于今仍熱演不衰。
? ? 參觀“湯顯祖紀念館",也是此行的目的之一。因為去年到英倫,參觀莎翁的故居時,在他的小床旁邊掛著湯顯祖的畫像,像沿寫著“中國最偉大的戲劇家湯顯祖″幾個英文字。那時,我就決定回國后一定要去“湯顯祖紀念館"參觀。
? ? ? “湯顯祖紀念館″里湯顯祖的塑像和王安石的塑像,有異曲同工之處。勿論是塑像的大小和塑像的位置也是大同小異。他的塑像是矗立在宮殿式的“玉茗堂"前。據說,他在萬歷二十六年,從遂昌辭官告老回家后所筑,作為晚年寫作與會客的場所。他以“玉茗"為堂名,愛其潔白無瑕。但觀其雄偉的宮殿,卻使我想起他的詩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 ? ? 在撫州這片土地上,自古名人輩出,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除賦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北宋偉大詩人王安石外,更有五代的偉大詞人晏殊。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也是人人瑯瑯上口的。我想尋找他的紀念館,卻無從尋起,也許是他的口碑不好,但他卻是蘇軾最崇拜的詞人之一。晏殊官至宰相,據說是他巴結李煜的父親得來的。
? ? ? 走在撫州的大街小巷,不經意間就會遇到一些與名人有關的景致。在文昌橋西頭,我就遇到了王羲之的遺跡一王右軍洗墨池。他在臨川做官,仍然天天苦練書法,把這個池子的水都洗成墨色。故曰“洗墨池"。
? ? 說到文昌橋,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也就是才子考知縣的故事。這個文昌橋看起來不起眼,卻是始建于南宋時期,距今已有八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話說這位才子袒胸露腹,躺在文昌橋上,給這知縣出了一個上聯:“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橋上曬文章。″知縣也不示弱,立馬對出:“前黃昏,后黃昏,黃昏渡前渡黃昏。″文章是文昌的諧音,前黃昏和后黃昏是黃昏渡前的兩個村子。
? ? ? 我走進文昌里老街,又遇到有″中國山水詩的鼻祖"之譽的田園詩人謝靈運的紀念館。來撫州之前,我去過永嘉,他曾在永嘉做官,留下了二十六首著名的山水詩。蘇軾曾賦詩稱贊他,“自古官長如靈運,能使山水似永嘉"。
而“空翠難強名,漁釣易為曲",就是謝靈運的名句。初唐大詩人王勃在他的《滕王閣序》中,就大力稱贊謝靈運有“光照臨川之筆”。他在臨川任內史,政事之余,寄情撫州山水,先后在臨川的靈谷峰、麻姑山,留下了不少墨寶和詩歌,為臨川文化寶庫添加了一筆豐富的造產。
? ? 謝靈運不但善于寫詩和工于書法,而且他也翻譯佛經。在臨川城內的寶應寺,他與僧人慧嚴共同翻譯《大般湼槃經》。其譯經之處,被取名為“翻經臺",為當時臨川一大名勝。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為此作《寶應寺翻經臺記》,并刻石碑記其事。
? ? “唐宋八大家″中,僅撫州一地就出了二大家,也就是王安石與曾鞏。曾鞏和王安石同年進考,在北京兩人認識,知道是同鄉,情上加惰,結為終身好友。但同年王安石考上,曾鞏卻落第,是在后來會試才進士及第。王安石變法,曾鞏持反對意見。兩人從此成為政敵,到死沒修好。可是曾鞏臨死前大病時,王安石特地去看他,這也就看出王安石的真情。
? ? ? 在“冼墨池"附近,有一尊銅像,就是曾鞏的銅像。他留下來的歷史遺跡,尚有“讀書巖″。這里是當年讀書的巖洞,還有一個洞中洞,是曾鞏小憩的地方。
? ? ? 在撫州,還有一個地方,叫′流坑村″,有“千古第一村′′的名號。因時間的關糸,我沒有去拜訪。據說,流坑村始建于五代南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大多數人都姓董。在這里,最能直觀地感受撫州文化的魅力。
? ? ? “五子登科"的故事,就發生在流坑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即指這個村,同時有一門五進士,入朝為官。流坑村的歷代功名榜上,有三百多號人,足足寫滿了兩面墻。這在全國的村鄉首屈一指,故謂“千古第一村″,名符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