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域文化、風土人情,孕育出眾多獨具特色、饒有情趣的歌謠。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即便是從沒念過書的老婆婆口中,都能說出最動聽的歌謠。許多看似普通的民間歌謠,經過口口相傳、代代沿襲,往往成為難忘的經典。
小時候生活在河南農村,那些充滿智慧幽默、童真童趣的歌謠,成為伴隨我們成長、玩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至今回憶起來,仍然記憶猶新、印象深刻。按照我個人的理解,將其中自己熟悉的、比較經典的十多首歌謠,簡單劃分一下,大概有三種類型。
01
第一類,主要是哄逗周歲左右的小孩子。
盡管數量并不多,但高度集中、相當普及,印象中只有兩首,卻生動活潑、極為傳神:
“這兒苦、這兒甜,這兒殺豬、這兒過年,這兒的小蟲掏不完”。主要涉及小孩子指尖、掌心、手腕、臂彎和咯肢窩五個點位,一般情況下是大人拉著小孩子的手,另一只手自下而上撓擊各個點位,最終目標是撓小孩子的胳肢窩(小蟲,指麻雀,也即掏鳥窩的意思),效果相當明顯,小孩子在大人的哄逗下沒有不嘎嘎笑的。
“篩籮籮、打轉轉,上你外婆家吃啥飯?烙油饃、打雞蛋,不吃不吃兩大碗”。籮是篩面專用的圓形工具,而外婆則是河南當地對姥姥最常見的稱呼。周歲左右的小孩子或坐或站,大人的雙手對應拉著小孩子的兩手,左右有韻律地旋轉,說到最后一句時,大人會加快左右旋轉的頻率,小孩子同樣會哄逗得樂不可支,這樣的場景在早年的河南農村極為常見,別有一番情趣。
02
第二類,是玩游戲時常用的歌謠,數量相對較多。
那時候,沒有電視、電腦,即使可以觀看的電影也很有限。我們放學后的大部分時間,是死活不愿意回家;特別是匆匆吃了晚飯、月光正好,我們就從家里跑出來,一邊唱著“月亮頭(我老家把月亮叫月亮頭)、趕牲口,一趕趕到馬山口;買個雞、叨豌豆,買個猴、翻跟頭;翻到嫂子房里頭,看看嫂子花枕頭”,在外面和小伙伴們瘋著玩。再比如:“娃兒們娃兒們都來玩,玩到黑哩(指天黑)我管飯;啥飯?胡辣湯,澆你奶奶一褲襠”,那時許多歌謠的最后一句,都有一句不太雅觀的話,實際上是小小的陷阱或惡作劇而已,誰也不會當回事真的生氣。
最常見的,是游戲分組挑選人馬的起始語:“野雞羚、插把刀,你的人馬叫我挑,挑誰個(沖著某個人),就挑……個老菜包”,分別挑選好人馬,就開始相關對抗性游戲。再就是,那時候已經有男女有別的思想:“指甲花兒、圓又圓,娃兒們不跟女兒們玩”,娃兒們、女兒們是河南農村對男孩子、女孩子的習慣稱呼,其中的兒滑音是必須要說出來的;當然也只有當地人說,才有一種特殊的味道。
還有一種情況,屬于接龍游戲性質。比如:“你姓啥?我姓張,張啥?張飛,飛啥?飛機,機啥?機器,騎啥?騎馬,馬啥?馬克思,斯啥?斯大林,林啥?林彪,彪啥?彪你一嘴湯雞屎”。再比如:“小包車(我們那里對小轎車的一種稱呼)、圓又圓,里頭坐個劉胡蘭;劉胡蘭、十六歲,參加革命游擊隊”。小女孩子跳皮筋時,也經常會唱“十二點半、小鈴鐺,戰斗英雄黃繼光;黃繼光、邱少云,他們犧牲為人民”,算是另一種無聲的愛國主義教育。
03
第三類,則是相對綜合繁雜,講農事、說道理、有生活,不一而足,總的來說帶有哲理性質,有一種說教意味在里面。
比如,和下大雨相關的。小時候下雨的時候,刮著大風、散著雨腥,我們就會唱著“風來了、雨來了,王八背個鼓來了”,往家里奔跑或者直接在雨中玩耍。另一首著名的是“刮大風、我涼快,下大雨、我回來;媽呀媽呀門開開,外頭凍死個小乖乖”,活潑有趣、栩栩如生。
比如,調侃性質:“黃呱鷺、鷺鷺黃,這枝蹦到那枝上;不想爹、不想娘,只想花女兒(我們那里對新媳婦的一種叫法)坐花床”以及“花喜鵲兒、尾巴長,接了老婆忘了娘”,都是針對小男孩子開玩笑的經典歌謠。
再比如:唯恐天下不亂、看笑話、尋開心的一類,常見的有三首:其一,“吃青棗兒、放老犍(放老犍,就是瘧疾),抽個疙瘩兒我喜歡”;其二,“肚子疼、上王營,王營有個女先生(先生,指大夫),又是掐、又是擰, 弄你鱉娃兒(罵人的話)活不成”;其三,則是風趣撒嬌的味道更濃一些,“小板凳、打歪歪,我是媽的小乖乖;媽打我、找外婆,外婆外婆你說說,你的閨女光打我”。
幾十年過去了,這些當年的歌謠、場景,在老家農村已經聽不到、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是電視、電腦、手機及其它所謂時尚的東西;看似光鮮的背后,蠶食的是農村傳統和民間文化。立此存照,也算是對過去貧窮、簡單、快樂、美好時光的一種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