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構思文章一樣來組織課堂語言
——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有的專業素養
2020年初的疫情期間,我在家觀看了不少的網課,印象最深的便是七年級下冊的《紫藤蘿瀑布》那一課。之所以說印象最深,是因為我聽完后只有一種感受,那就是:這老師上課就像是在念課件。從“今天我們來學習《紫藤蘿瀑布》”開始,然后便是不斷地一邊點課件一邊說“我們來看……”“看下一個問題……”“再看下一個問題……”課件內容很滿,教師講的基本上都是課件上所顯示的,除此之外多說的話似乎就只有“我們來看……”“看下一個問題……”這種,至于其他過渡性或解說性的話則基本不多啰嗦一句,這樣的課堂語言實在是“毫不累贅”。可我完全聽不出她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問題來講,為什么看完這個問題后就到下一個問題了……我聽完后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樣子上課,完全不需要自己組織語言,這課還真是誰都可以去上!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曾經直到現在仍很常聽到的一句話,那就是:“語文課,只要識字的人都可以去上。”執教之前聽到這類話時,我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想法;執教之后,我才覺得初中語文課其實也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好上。要想圍繞教學目標連貫地呈現出教學內容,備課時,光在語言組織這一方面就得下一番功夫。(當然,語言功底深厚,可以信手拈來的除外。)課堂內容可以有不同的呈現,但課堂語言不容小覷。倘若整個課堂語言,絲毫沒有一點匠心所在,又如何來體現一名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呢?如何不讓人覺得“只要識字就可以教語有語文素養的教師,不管他上課講哪些內容,設計什么活動,他在課堂上的語言都應該至少清楚明了,能承上啟下,畫龍點睛,首尾呼應等。一個沒有語文素養的人,確實也能上語文課,但是他未必會有斟酌課堂語言的意識,那他的課堂語言就不一定清楚連貫。
當然,評價一節語文課上得好不好,有多方面的標準,但我認為語言表述的清楚連貫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畢竟,語文課程的性質就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不管什么課型,前提都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既然我們教學生學習、運用的都是語言文字,我們自己上課時的遣詞造句就應該給學生起示范作用!我們要求學生寫作文時要字斟句酌,難道我們自己在組織課堂語言時,就不應該以身作則嗎?同樣的,我們要求學生寫作文時要圍繞中心選材,內容安排要有條理,語言銜接要自然等等,我們在教學設計時又何嘗不可將其當作作文一樣來構思呢?!(當然,可能還有更好的設計方法,這只是從語言組織的角度來說。)
就拿前面提到的《紫藤蘿瀑布》這一課來說,難道不可以先確定教學目標(文章的中心),再來圍繞目標取舍問題(選材)(這樣我們的教學重點就不會被淹沒在過多的旁枝末節中了),并且有序地安排問題的先后(內容安排有條理)?大綱列好后再來逐句設計導入語,過渡語,作結語等將整節課的內容串起來,使前后連貫,首尾呼應,就像構思文章一樣?其間的銜接語,在精不在多,能夠承上啟下,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即可。比如在導入之后,可以說“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先來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下面就讓我們帶著目標來學習課文。”再后面,我們可以說“通過朗讀課文和品析詞句,我們感受到了紫藤蘿花的美。那作者她是否讀懂了紫藤蘿花的美呢?她看花前后的心情有沒有什么變化呢?下面就讓我們來探究作者的情感。”……此外,在導入的時候,如果我們聯系前面所學,以“上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兩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短文,它們就是?(《陋室銘》和《愛蓮說》),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又是托什么物來言什么志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走進這篇課文。”導入,到后面,我們就可以說“在開篇的時候,我們提到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那作者寄托在紫藤蘿上的“志”到底是什么呢?”這樣便首尾呼應了。我舉這等例子,在資深教師面前實在是有點班門弄斧,但我也只是想說明我們的課堂語言是可以比單純的“看下一個問題”之類的更清楚連貫的。
比起課件內容的呈現,教師課堂語言的組織更為重要。同樣的課件內容,不同的教師去上,語言的表達不一樣,產生的效果也會不一樣!就像剛才提到的《紫藤蘿瀑布》,觀看視頻時,我是邊聽邊做了記錄的。聽完后我并不覺得教師有用心備了課,但事后我再去看完整的聽課記錄時,發現這篇文章該講的重點教師也都講到了,并且課件內容的呈現從大的版塊來說也是有序的,可是我在聽的時候絲毫聽不出來呀!課件內容著實是滿,該講的、可不講的都羅列其中,雖然教學重點俱全,但旁枝末節也多,且有重復累贅之嫌,加上教師自身的銜接語言太單一,讓人完全聽不出重點,理不清順序,聽不懂意圖。內容確實是可多可少的,畢竟同課是可以異構的。但不管怎么構,構得好不好,就得看教師的語言組織了。語言清楚連貫了,講多少內容都無可厚非。而教師用心去組織課堂語言,既是自身專業素養的一種體現,也是對學生的一種熏陶吧?
總之,我認為我們的課堂語言是需要用心去組織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有義務向學生示范語言表達的清楚連貫,通過我們的課堂語言對學生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們感知語言文字的運用并不是那么隨便的。至于我們的語文課,它承載著我們博大精深的語言,若是只要識字就能去上,那豈不是淪為最沒有含金量的課了?這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擁有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能夠像構思文章一樣來組織課堂語言,這并不是每個識字的人都能做到的,但這卻應該成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有的專業素養。這就是我對我們的課堂語言及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所作的思考。
最后想要聲明的是,我并沒有指責案例中的教師之意,只是剛好拿來談平時也有見過的這一類情況。我自身也是個沒什么教學成績的新手教師,上的課也有讓人詬病之處,但我還是想談談我的上述思考、拙見。我的觀點可能讓人不敢茍同,甚至貽笑大方,但,且容我姑妄言之,各位姑妄聽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