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人
他不買CCQ牌藍牙音箱
然后他死了
不要取關我
我不是廣告狗
..............................
今天我們也講講“中元節”即鬼節
清代鬼節
300多年前的某個月夜,初秋的霜氣帶著些微涼意,長安城內燈影重重,街頭巷尾笑語盈盈,成群結隊的小孩兒爭相持著彩燈歡呼雀躍。這一夜,詩人龐塏恰在長安目睹此景,揮筆寫下膾炙人口的《長安雜興》:“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夜上九衢明。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這是清代的一個中元夜。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傳說掌管地獄的地官會在這一天打開地獄之門,已故的祖先可以回家與親人團聚。因此,民間在這一天往往要設道場,施舍饅頭給孤魂野鬼,還要燒香祭祀先祖,點燃河燈,照亮亡魂的幽冥之路。
鬼節來歷
中元節是道教對民間“鬼節”的稱呼。道教中有三元齋會,正月十五的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的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的下元為水官解厄日,這三日皆是懺悔罪愆的時日。三元齋會也是道教中傳承歷史悠久,影響極其深遠的齋醮活動,具有濃厚的民間信仰特色。其中的中元節是為鬼神祈福赦罪的日子,宮觀中多有普度齋醮的法會。
道教的中元節大約興盛于隋唐,而民間鬼節更早的歷史淵源,則可以追溯到濫觴于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盂蘭盆會。
盂蘭盆會本是佛教節日,又被稱為佛歡喜日或僧自恣日,本是在每年農歷的七月十五供養佛僧,以救度惡道眾生和過去七世父母。佛法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原,融匯儒道學說與宗族禮法,逐漸形成具有漢民族特色的中國化佛教。
目前,我國關于盂蘭盆會最早的記載,是南朝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佛。”這一日,佛教信眾將百味五果、香油錠燭等放置在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諸佛及僧眾。這種供養佛僧的功德,可以使逝去的七世父母脫離苦道,生在人天中享受福樂,也可以使現世的父母遠離苦惱,健康長壽。
根據西晉竺法護翻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記載,佛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號稱“神通第一”,他在剛證得六通的時候,以天眼觀察,見到亡母墮落在餓鬼道中,瘦得形銷骨立,飲食入口即化為火。目犍連尊者無力救度亡母,哀告釋迦牟尼佛。世尊告訴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時,將飯食、百味五果、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等甘美之物放在盆中,為過去七世的父母和現在父母供養十方大德僧眾,可使過去父母離苦生天,現在父母安康福樂。
鬼節發展
佛教的盂蘭盆會和道教的中元節演變為民俗節慶的“鬼節”,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從宮廷和寺觀走向尋常百姓家。唐代中前期的帝王均重視盂蘭盆齋。
盂蘭盆會不再限于寺觀或者宮廷,市井村落皆舉行齋會“祭祖”、“薦亡”,莊嚴肅穆的法事儀制逐漸吸收民間娛樂的形式。到清代時,各地的寺、庵、宮、觀都會舉行法會,并在街頭巷尾設置高臺誦經。街頭巷尾演出《目連救母》的戲劇,并有民間藝人舞獅戲龍。到了晚上,則將紙扎的小船放入河中焚化,并點放水燈。各家各戶在門外或路旁設瓜果、燒紙錢,祭祀先人,同時也祭祀孤魂野鬼。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以中元節為代表的宗教節日與傳統民俗的結合,在民間產生巨大影響,并在歷史中不斷發生細微變化。佛道與民俗結合,镕鑄進新的民俗意蘊,在相當程度上凝聚了人民的情感。同時,也隱含著人們對現實幸福的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