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金樹松先生的文章就被吸引了,他這兩天寫了篇《2018,找事做》。我立刻就有了寫篇小文章的念想,題目是新的一年,2018,得找點閑。
先來定義下閑,起碼是不倉促無壓力,自己喜好又放松,不虛偽不假裝的本我狀態。那些度著假想著工作計劃的,喝著應酬酒擔心著老婆孩子的不屬于這范疇。
閑的狀態是歸真,回歸自我,感受和接納自我。閑時風月忙時取經,西游里的二師兄蠻好滴演繹了閑的狀態。此句玩笑。
我以此為題,也是基于我的觀察和我自己的體驗,因為在過去的一年,發現找事做過了頭也是一種罪過,在金先生的文章里還沒有找到足夠的慰藉,暫且寫文自我撫慰吧。
閑是一種科學。
我們都很忙碌,我能看到每天六點多起來精打細算時間七點多出門送孩子的上班族們,用各種交通工具從小區蜂擁而出,涌向各個幼兒園小學初中。打招呼幾乎都是點頭微笑,沒有多余閑話。送完孩子直奔工作地的人們更是馬不停蹄。
有個媽媽每天早上迎面從我身邊風一樣的竄過,有天我問她為啥這般火急時,她不好意思地說,從來沒有發現竄過的是熟人。〃我送完孩子趕廠車,每次都踩點狂奔過去,生怕錯過車,沒顧得身邊有誰了。〃家到學校,中途路過地鐵施工的要塞,人行道只能容下一輛二輪車通過。我每次都失聰在振聾發聵的車喇叭聲里,老人孩子們常被摩托電動車逼仄得動彈不得。
有人說城市里人際冷漠,其實是忙的沒有機會熱乎和高尚。我愿意相信這個。
我的孩子進舞蹈隊 ,需要每天晨練,我料想自己沒有好日子了,因為6:40整就要出門送去學校。可是事實上這成為了我的充滿驚喜的好日子。天已經亮了,空氣清新,路上幾乎沒有行人。我們拖著手,有說有笑歡快地走到學校才剛過七點。車水馬龍的十字街,摩肩擦踵的施工路口,布滿車尾氣的校門口,統統都消失不見了。我滿生歡喜地跟孩子說,孩子你要堅持訓練,一直留在舞蹈隊。(這樣我有早起送你的理由)當然后半句沒說。
一樣地上學,不一樣的時間點,情況就有這么大的不同。那些被迫奔跑的媽媽,被迫吃尾氣又疲累的爺爺奶奶,他們能夠享受到這樣的閑情逸致嗎?或許能,或許不能。因為這個有著驚喜的閑,本質應當是精心設計和計劃實施的成果。
小區有一位媽媽發明了一種烹飪方法,叫做菜飯。出去接小孩前把飯菜洗好切好調制好放電飯鍋里煮,回來就可以直接吃了。又美味又營養,關鍵是節約時間,一人看著兩孩子上學接送洗衣做飯,沒有個好方法,只能坐等三頭六臂了。
還記得有位講師同學分享她拖地的經驗。把拖地,鍛煉和聽英文歌結合在一起,每天吃過飯很賣力到位地拖地,同時帶耳塞很專心地聽英語,時間安排的很巧妙。出了汗,享受了音樂,又打掃了衛生,自己開心得不得了。
這種生活里帶給人驚喜的小細節就是忙里偷閑的好案例。
閑是一種膽魄。
說到刻意找點閑,說說我有位師兄。很厲害的職業經理人,上市公司的HRD,處理過若干企業并購整合,事業風生水起。在最輝煌的時候跟老板說要退休,過渡兩年后真的閑下來了,帶著家人到處旅游,把孩子培養得很優秀。一起喝茶的時候,他悠悠地說在自學中醫。〃人生可以有很多階段,每兩個階段之間都應該有段時間悠閑地思考和感受下一段的選擇。〃
碰巧我在微信圈里認識一位朋友,真的是拓展了我圈子的國際化視野。知名外企的管理者,常年在北京和廣州工作。突然今年就開啟了Gap Year. 帶了十萬塊,一個人跑去南美玩耍,一邊玩一邊打短工。給我們呈現了美輪美奐的玻利維亞,物產豐富景色別致的智利等異國風景。和世界不同國籍的人徒步,做義工,學西語,還計劃登陸南極,在等船期了。看著玩著,這種閑看的我目瞪口呆。這位朋友說,等我回來,是會在熱愛的領域發光發熱的。
此兩人,何等高境界的找閑。主動舍棄收入,地位,職業,有舍有得,閑下來擁抱自己,更能感受真實的需要,修訂自己的努力方向。是再戰江湖前的休養生息。
閑是一種態度。
很多人體味不到假日的悠閑,因為想出去又怕塞車,想慵懶又計較家里沒收拾,想旅游又算計得失,想寫寫東西又如我這樣害怕拿不出手,想關手機測徹底底放空又擔心單位里一堆破事。這么多顧慮,閑已經淪為忙了,腦細胞一忙,肉身閑著也沒意義。要這個閑得下來的態度,也要修煉。
離開原來的工作崗位快兩年了。整天也忙得屁滾尿流,腦門長包,下巴生瘡,一幅憔悴煎熬的模樣。算算一年12個月,學習上課備考項目時間去到10個月。剩下兩月在手機上焦慮著。跟自己離職時候的初衷相去甚遠。忙過頭了,緊張過度了。
有事做,聚焦做,做手頭的事,做分內事。金先生說的很好,過好生活就要找事做。自己基本做到了,為啥感覺越努力越吃力呢?忙與閑本是一對孿生子,想想是沒有把握好度。閑不下來,忙不精彩。
學了一籮筐,也要時間細細咀嚼消化,沉淀,升華。也要好好發發呆,無慮一身輕。
閑是一種智慧。
既然閑有這么大的益處,為何人們總是要碌碌一生,哀嘆抱怨呢?很多情況下,我們不太敏感于問題的源頭。象在企業里做分析,常常被表象的〃所以〃迷惑。
有一位經理很強勢,把下屬們逼得很緊,每次犯錯就是一頓劈頭蓋臉地訓。自己也很賣力,常常加班到很晚,多數還要犧牲周末。遺憾團隊業績不太穩定,時好時壞,尤其是經理外出開會或出差時候,總有意外發生。這位經理找到人力部門,說是要搞個工作態度的培訓。〃好好教育下這些員工,別再趁我不在整出什么幺蛾子。〃這個挺讓人啞然失笑。問題癥結需要進一步來分析,這位經理倒是可以先放松下自己,跳出主觀論斷的模式,從其他角度來看看問題本質。
我的一位導師,在文學,經濟,佛學,詩歌等領域都大放異彩。出了多本書,管理著類政府組織的人才協會機構。團隊有六十多人 基本是九零后,老師說,自己很少過問協會日常工作,總是有時間定戰略,育人才,創作,講學。因為相信年輕人的沖勁和才干,充分信任授權和激勵。真正的打造了團結敬業的一批青年骨干。這真是閑的云淡風輕,道骨仙風。
閑是以退為進,識得廬山真面目,還得不在此山中。
啰嗦了半天,就想說明一件事,任何事情都有兩面甚至多面,無論從哪一面看問題,都不一葉障目否定我們未曾涉及的那一面。
2018,找事做,還是找點閑,取決于你想要什么。無事必生非,積勞必成疾。拿捏適度即可。祝新的一年,諸事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