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象上看,社會對保險有叫好的聲音,也有叫罵的聲音,相對來講叫罵的聲音大于叫好的聲音。20多年過去了,原有公司在茁壯成長,新的公司如雨后春筍。為什么那么多機構財團趨之若鶩。有人說在市場完全開放前中國的保險公司要占領市場,有人說是保險市場高額的利潤,不一而論。
為什么一個好端端的金融工具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不一樣的開門紅啟動會
曾經有一位保險界的朋友發了一段公司開門紅啟動大會的視頻,寬闊的大廳內播放著激昂的音樂,兩排帥哥旗手在全場的歡呼聲中,從入口魚貫而入,那場面熱情激昂、躍躍欲試。可以想象,會議結束后,這些人涌向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這只是全國各地保險公司開門紅的一個縮影。保險作為金融工具是理性世界的產物,如果人們都是感性的,是情緒化的,也不會有保險的出現。難道前些年大陸客跑到香港來購買各種保險是因為香港的保險從業人員更加的熱情和激昂?難道人們只有在一季度才會有強烈的保險需求?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在中國的保險市場活躍著一大批保險代理人,還有一大批曾經的保險代理人。當然也有很多從業多年的優秀一線從業者,隨著市場的發展,也有一大批高學歷的專業人員活躍的市場上,但在一線的銷售人員中比例堪憂。如果你年齡相當,目前沒有什么具體的事情可做,或者原來的生意不太好,準備放手,一定會有人邀請你來保險行業。無問職業、無問性別、過去也無問學歷,能說會道就好,當然,能說會道也是一種能力。一個精細的活兒進行了粗放式的經營和管理,大量的親情單、問題單出現在數據報表之中,量是有了,質在哪里呢?
懵懂之中的百姓需求
改革開放使中國的普通百姓逐步富裕起來,財富的積累逐步增加,現在醫療技術的發展,使人們更加追求健康和長壽。潛意識中逐步有了健康防范,財產保全,舒適養老的需求。
但是作為非專業人士,如何規劃,如何選擇工具,選擇哪些機構?卻是迷茫的。面對口吐蓮花的說客,由于認知的局限,加上內心中對利潤的追求,很多人在自以為“是”的情況下買了與自己認為的截然不同的產品。心中的期許與現實的真實有著天地之別,于是大量的沖突由此而生。當然也有很多的人主動尋找保險工具,為自己的家庭、個人財產和健康進行風險處置。但更多的是時間與空間的錯配,長險短賣;需求與工具的錯配,把小型農機賣給了平原的農場,把大型的設備賣到了梯田陡坡。深層次的是資源的浪費。
更多的人:把保險當成一種投資工具,認為保險可以獲取很好的利潤,當然很多業務員也是這樣說的。
更多的人: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未來的風險
更多的人:意識到了風險,因為僥幸,所以拖延著直到風險事件的發生。
更多的人:別和我說保險。
崛起的新勢力—經紀人
保險經紀應運而生,生于三方,獨立存在,立足于專業、公平,服務于保險公司和民眾。然而,在現行的情況下,如同新瓶裝老酒,要達到負責、專業,任重而道遠。
沼澤中掙扎的銀行渠道
長期以來,銀行端是保險的重要渠道,過去的一段時間,以短險、理財型為主,監管部門提出了保險要回歸保險的理念。銀行有客戶、有員工,是保險公司眼里的肥肉,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變化,隨著人們的心態的逐步轉變,伴隨著市場的信息錯配,銀行端的銷售也面臨著轉型,本著保險回歸保險的方向,以負責的態度、專業的能力服務于自身的客戶。目前大部分的銷售來源于傳統的做法:高壓之下的強行推進,信息不對稱中的左遮右擋、苦情悲憐下的情感滲透。
保險回歸保險,轉型勢在必行。爬上來可以走得更穩更好,沉下會在痛苦中掙扎。
蠢蠢欲動的互聯網平臺
這是一個高端的領域,只適合極少數人,他們卻拿來賺大眾的錢,況且還不夠成熟,不說也罷。
讓保險回歸保險,是因為過去的一段時間,保險行業偏離了這個行業的核心意義,這個核心意義就是風險,作為從業人員存在的核心意義就是協助千萬家庭在面對風險的侵襲時提供最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也是行業存在的價值,也是保險起源的基因。
人類的文明不斷的在進步,但科技也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未雨綢繆,才能夠對抗和化解未來可能的風險事件。所謂的三流業務員談交情,二流業務員談產品,一流業務員提供方案,而頂級的業務員,除了提供方案外,還能提供更多的附加價值。
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慶幸自己一直在不斷前行,一直堅持以“質”為先,“質”是什么?在保險行業,“質”是保險機構對資金的科學運營,這個我們管不了。“質”是銷售人員把對的風險工具交給恰好需要的人,這是我們自己能夠管控的。
金融天地,廣大無邊、變化莫測,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風險,協助更多的家庭采取措施防范風險,這也是一個銀行客戶經理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