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準備回老家,到車站坐了半小時,才等到了班車。
整個人困頓不已,登上車,靠著行李箱,瞇起眼睛。
可周圍三兩個阿婆的聲音,陣陣入耳,就像自帶音響效果,響徹整輛小班車。
緩了一會兒,精神好些了,路也比較顛簸,干脆不睡了,聽起阿婆的絮叨。
兩人已經聊到孩子的問題上了。
A阿婆:我今年沒賺一分錢,就幫忙打掃衛生,和帶兩個孩子,一個二年級,一個幼兒園。幼兒園那個每天早上都要送,下午還要過去接,不去接,他還會跑,晚點就會找不到他。得一直看著才行,也沒時間去種田。
B阿婆:那的確也做不了其他的。現在的孩子,都不一樣了。之前我看的幾個孫子,放學一回來,吃完飯,就乖乖地去做作業,完成得好好的。獎狀貼了一整面墻壁。這孩子啊,會讀書,就是會讀書,不用說,就學得好好的。不會讀書,怎么說都沒用,我口水都說干了,他還是不讀,一直抱著手機玩。都不想管了。
其實,這樣的聊天,也聽過不少。在鄉村,很多父母出去打工,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時常,幾個老人家湊在一起聊天,都會繞到這個問題上來。
不僅是爺爺奶奶輩,在父母當中,也有這樣的觀點,孩子會不會讀書是天生,有的孩子會讀書,不用說,照樣讀得好好的,有的孩子好說歹說,打罵,依然沒用,還是不碰書本一下。
我認為,有這樣觀點的家長一般是對孩子的教育開始或產生了灰心,所以找一個似乎客觀的理由來安慰或搪塞自己,讓自己心安理得些。
其實孩子的教育真的很難嗎?
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我覺得如果家長在兩個方面做好,或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養興趣
第一,通過引導,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
在大學教育方面課上,授課老師講了自身教子經歷,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他是個愛思考的老師。通過研究,他發現:引導孩子,讓他把讀書當成一種興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于是,他將想法實踐在他孩子身上。從幼兒園開始,就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那個年齡,他們對外界充滿了無限的好奇,會問很多為什么。這時,老師就會把答案通過具象的方式盡可能地呈現出來,讓他明白。
當一家人出去與朋友聚會時,他會問孩子:“今天你想看什么書,我們帶幾本過去。”可以看自己喜歡的書,小孩子很高興,從自己的書籍中,挑出幾本,放進書包里。有時太重了,老師就幫他提著。
因此,聚會上,會有這樣的畫面,大人在一旁聊天,孩子們在一邊玩耍,而有一個孩子安安靜靜地在桌子上,看他的小人書,當然那就是老師的孩子。
慢慢地,養成了一個習慣,再出去聚會時,孩子都會跑去挑幾本書帶去。
除此之外,老師主張讓孩子意識到書的有用性。
到了三四年級,孩子問的問題多了,他把知道的告訴他,然后跟他說,更多的要通過閱讀書籍才能找到答案。
但不是一句話了之。老師會關注孩子面臨的問題是什么,接著帶他去書店,讓他選出幾本,能解決對應問題的相關書籍,同時,老師也去選幾本。最后兩人放一起,決定兩本,買下,回去閱讀,嘗試解決問題。
這樣,讓孩子認識到書籍是很好的朋友,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自然就很樂意去閱讀。
在老師的一步步引導下,孩子很喜歡閱讀,也很愛思考,學習成績自然很優秀,已經從清華大學順利畢業,并出外留學,繼續追求下一個目標。
這只是兩個簡單的例子,當然老師教育的成功,不僅僅是由于這兩個做法,還有很多細節上的處理,但我覺得這是很關鍵的一點。
自身作則
第二點,家長要自身作則。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行為對孩子有著難以想象的榜樣作用。
我認為,從小到現在,爺爺對我的教育受益終生。這主要是行為上的一種影響。
爺爺是個今日事今日畢的人,而且做事情很專注,無論是搞建筑,還是晚上打牌。
我觀察最多的,還是他晚上的消遣活動--玩撲克牌。這是一個人的游戲,把牌打亂,然后先依次擺好8張牌,第二次在剛才每一牌的下面再擺好一張牌,重復這個動作,直至剩下幾張牌停下來。接著開始調整順序,使牌依次從大到小排下來。可以將下面整塊移動,但不能從中抽取。就這樣簡單的游戲,玩了十多年,每次看他打牌,都不忍心打擾,只是默默地看著,琢磨著這有什么樂趣。
我覺得,他是個潤物細無聲的人。都是通過平時的一些行事風格來影響我,使得我也養成一些習慣。比如,每次放學一回去,一定會先完成作業再去玩,即使寒暑假也一樣,還會盡可能地做到滿意。遇到問題,自己會盡力想辦法解決等等。所以,他很少擔心我的學習問題。
在做人方面,學到與人為善,懂得去考慮別人的感受,能幫則幫等等,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孝順。
他對于我好的表現,會開心。有些問題即使犯了錯,也不會太多責怪。但有些方面,他有他的原則。比如,有一次與弟弟打架,被他知道了,非常嚴厲地訓斥了我,我也唯一一次被打。
他話不多,主要是靠行為讓我感受到事情的輕重,以及處理的方法。但對我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我覺得無論是父母,還是爺爺奶奶,想要有一個愛讀書的孩子,一個懂事的孩子,可以從剛才兩方面入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