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品牌這個東西之所以好,某種意義上說,是滿足了你想要而不可輕易得到一些東西。
比如你買一個包,為什么需要一個牌子呢?傳統(tǒng)的解釋是,“用戶在買一種身份認同”。
因為買了某些品牌,繼而覺得自己進入了某些階層。所謂的,溫飽思淫欲,有錢就買包。
但年輕的用戶似乎不是這樣。
你查一些調(diào)研,企鵝智庫之類的。他們會告訴你“90后,95后,他們拒絕大牌。喜歡買更有個性的,與眾不同的東西。比如獨立設(shè)計師之類的,需求將更加細分云云…”
染鵝,
旁友們,假如我們推敲一下這段話。是否也能做另一種假設(shè):
我喜歡買“有個性的,與眾不同”的東西,本質(zhì)而言,難道不是想給自己打上另一種,名字叫做“小眾”的標簽么?
所以用戶標榜自己“小眾”這件事本身,是不是一種最普遍的需求?
而我們假如從另一個角度看所有的“品牌”,
你又見過哪個品牌,不是哭著喊著想讓用戶覺得自己有多小眾,有多“與眾不同”的呢?
真正成功的品牌,必須有讓人印象強烈的性格和標簽。又通過這種標簽,來壟斷某種品類產(chǎn)品的用戶認知。這應(yīng)該才是品牌生意的真諦。
不夠大的品牌,往往就是因為自己太過普適,繼而泯然眾人。
對于我自己的品牌,比如說「拒絕基本」。我從內(nèi)心希望,這是一個叛逆的品牌。
什么是叛逆呢? 你狠容易聯(lián)想,比如說「拒絕平庸」,「拒絕無聊」,「拒絕人云亦云」,「拒絕格式化的生活」,等等。
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
比如說「拒絕平庸」,這句話說出口非常容易。但你真的要去做的時候,就必須要拿出一種偏執(zhí)狂的特質(zhì)。
你畫一張圖,一根線對不齊,我可以坐在那里改20遍;一個顏色不夠準,我可以在那里調(diào)一個晚上;一個產(chǎn)品不夠滿意,我可以把整條產(chǎn)品線推倒重來。
當你真的去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它必然會遭到狠多的抵觸。
“這樣你還不夠?”
“你有完沒完?”
“媽蛋你怎么又來了”
這些話,這些感受 在你耳朵邊是不是經(jīng)常會聽到。一次兩次,三次四次。當你接受了這些建議,一個平庸的東西,一家平庸的公司,也就這么開始了。
而你看什么叫「拒絕基本」呢?
就是一件事情做不好,就滾你媽的蛋,出來給我重干。就差一點不行,那就做到行為止。
這是一個公司,一個品牌的,某種態(tài)度。
我把這個,看作一種「叛逆」。
做自己心里覺得對的事。不要管別人怎么看。
有很多人從小都覺得自己很叛逆,跟師長互懟,我行我素慣了。人又聰明,也許還讀了個不錯的大學,覺得自己無所不可為。
然后畢業(yè)進了個公司,被老板說了幾句,覺得“我次奧,老板傻逼我不干了”。
接手了一個事情沒做好,“破事我不干了”。要么就索性看別人怎么干,他也就這么干。
這不叫叛逆,這叫二。
叛逆的人,起碼是要拿出點骨氣的。
你覺得我做得不好,那我非要給你點顏色看看。你覺得我不行,那我非要行一下給你看看。
叛逆的人,起碼是敢于堅持自己的想法的。是敢于擺事實講道理去跟老板對懟的。懟不過,那就想清楚了重新再來。
我把這個叫做叛逆。
「要劫就劫皇綱,要嫖就嫖娘娘」。
我喜歡這種叛逆的人。
假如你是用戶,你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公司的人,它做出來的產(chǎn)品,做出來的服務(wù),應(yīng)該會是一個什么樣子。
而我同時又希望,我們是一群玩世不恭的人。
玩世不恭的意思就是,敢把事情做好,也敢在老板的位子上放屁。
把自己挑戰(zhàn)師長權(quán)威的小孩子氣做到產(chǎn)品上。我覺得,這有點意思。
一個較真的,孩子氣的品牌。這是我心里最想要的樣子。
一個隨便的記錄。
汪撕蔥
20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