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歲轉了篇帖子,內容是幾位幼兒園老師運用戲劇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上做的實踐課簡案。就著這個話題,我跟小歲碎碎念了一會兒。
小歲:初中語文課同樣可以用戲劇教學法來施教,學生習得的不僅僅是語言文學能力,更是問題解決的能力與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助力處于青春期人生意義探索期的他們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態度。
S:對於戲劇進入語文課,始終有一個核心要解決:語文課本身的教學目標。探索對價值觀的討論屬於情意教學範疇,這更應該是公民教育課或班會課的主要目標。針對提高語文能力的教學目標如果被弱化甚至偏離,都是不太妥當的。(這是我一直思考並暫時無解的問題。也許在語文課為教授母語的教學區,這個問題並不突出,但在坡上實際中文為1.5語的教學課堂中,衝突就比較明顯)
小歲:上次我就你提出的戲劇教學法教閱讀策略、文學賞析的可行性問題替你請教了林玫君老師,她的回答是,肯定是可以教,但關鍵是時間、課時的問題,關鍵是老師是否有足夠堅定的信心去讓學生接受一種一體化的教學(戲劇教學),以建立戲劇情境為學習建立強大內在動力,讓內在動力去解決具體的語文技巧的問題。著眼于學生整體語感和語言學習興趣,而不僅僅著眼于應試的分數。我想作為科任老師是需要在這兩者中間找到平衡的,我也替你請教一下王老師。[微笑]
S:(1)是的,我也同意是可以教的,但是受限於實際課時,操作起來難度大。比如,這個學期我原計劃使用6課時(共6小時)完成夾敘夾議單元,但目前被壓縮到一半(3小時)。這個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能寫作夾敘夾議的文章,寫作這件事更有效的方法是分析句子、文段內在的結構和邏輯關係,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歸納作品的文字規律來構建自己的語言體系。某些戲劇範式如坐針氈可以融合,但整堂課不以戲劇教學為主。
S:(2)老師是否有信心要建立在學習效果正面的基礎上。這個需要時間和實踐,逐步累積經驗,持續推動並反思,不是一日之功。而對學習效果的評量中,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學生的表現。還是以夾敘夾議單元為例,如果戲劇教學之後學生不能分辨敘述和議論,對寫作夾敘夾議的文章摸不著頭腦,那麼就需要反思教學過程,這並不是過度注重分數,而是把分數作為衡量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指標之一。
S:(3)內在動力和學習興趣是比較難量化的東西。而且影響它們的因素很多,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老師的個人魅力、學生的學習背景、老師的語言風格等等。其實任何一個課堂,不管採用何種方式,科任老師都需要考量形式上的趣味和內容上的深入兩方面的結合。達成語文教學目標並不是為了應試而已。[微笑]
小歲:香港以戲劇教英文的方式可能更接近你的情形,他們的教師并不強求每節課都全面使用戲劇,而是視乎課時、目標是否適合用戲劇,適合用多少,用哪些游戲或范式,有時一節課只用一個戲劇游戲,其余還是學科原來的教法,有時整節課都是戲劇,都要視具體課時條件和教學目標而定,還有老師掌握哪些戲劇教學技巧而定。
S:是的,我覺得這個更貼近坡上華文課堂的面貌。可惜我不教文學課,我覺得文學課採用戲劇教學才更恰當。
小歲:關于“應試”我只是原文轉述玫君老師的話給你,但她不是針對你而說的,而是針對華人社區普遍的教育現象而說的。
S:嗯嗯嗯[偷笑] 了解。我看到對分數非常重視的還有另一種情況:學生比老師更在意應試!!如果教學內容不在考試範圍內,學生會問老師為什麼要教無用的東西,浪費他們的時間[捂臉][捂臉][捂臉]
S:這種個別學生就需要當堂教育,因為也有不少學生也許也這麼想但是不敢當眾說出來。
小歲:[捂臉][捂臉][捂臉][強][強][強]
前進的秘訣,無非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