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個同學——
雖然不少人說起自己時,總會用到這種說辭,但我要重申一下,說的不是我。
我認識一個同學,非常不懂得看氣氛說話,而且經常會說一些匪夷所思的話。
一次,宿舍同學一起吃飯。其中一個同學聊起自己做主持人的理想,吐槽起當今社會做主持人的種種不易。我們紛紛表示贊同,并鼓勵他堅持下去。
這時,旁邊的朋友突然來了一句:“我覺得,做主持人沒什么大不了的,我也能行。”
氣氛一度冷到了冰點,我們都不知道該如何接話。
那個想要當主持人的同學尷尬地笑了笑,道:“是嗎?那你去試試吧。”
他以為得到了別人的認可,開始更加放肆的自夸起來。
這個行為終于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滿。頃刻之間,他成了眾矢之的,一張嘴說不過兩張嘴,在別人的質問與嘲笑中,最終苦澀地閉上了嘴。
我在一旁看著,什么都沒有說。
這樣也好,
人總是要露出自己柔軟的地方,讓別人碰得傷痕累累,最后才會變得堅強。
小時候,父母教會我說話,長大后,“朋友”讓我學會了閉嘴。
小時候有些內向,為了交朋友,努力在別人面前“搞笑”。
能看到別人露出笑容,心理就會感到滿足。
之后,變得更加激進了。
喜歡出風頭,說話沒分寸。為了讓大家開心,說一些性質惡劣的玩笑。一不留神就觸及別人的逆鱗,在無意中傷害到他人。
和朋友爭論,就算爭得面紅耳赤,也要占據上風。
被人懟了,總想著找機會反懟回去。
等到察覺之時,往往為時已晚。雖事后道歉,但一度破壞的關系總是無法恢復到原樣。
表面上和和氣氣,你來我往,實際上卻有了隔閡,最終漸行漸遠。
最后,朋友成了熟人,熟人成了陌生人。
身邊的“朋友”也越來越少了。
長大后,我學乖了,懂得什么時候該收口了。
以前被懟了總要找機會懟回去,現在學會了隱忍與原諒。
以前吃了癟總是咽不下這口氣,現在擼擼串也就過去了。
因為我知道,
真正無話不談的朋友,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就算有,也絕對不會多。
既然如此,和大多數的“朋友”交往時,就不必太較真。
想和某人成為“朋友”,先去觀察,找到對方喜歡的話題,然后制造機遇,與之接觸。
遇到對方不喜歡的話題,及時剎車,改變話題方向。
與別意見沖突時,主動服軟,給對方一個臺階下。
…………
不少“朋友”相處后總會說:“我們真聊得來。”
是啊,為了和你聊得來,都不知道準備了多久。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沒錯,我把自己隱藏起來,用最周全的形象,最萬無一失的方式去應對他人。
就像不斷跌倒后,身體自然就學會了減少沖擊的最佳方式。
在不斷的傷害和被傷害后,我學會了閉嘴。
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避免給別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讓自己遠離不必要的麻煩。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即我們都與大陸相連,依然無法跨越心靈的海洋。
互相理解是不可能的,能做到的,只有互相忍耐和互相尊重。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急著自我表現,卻忽視了別人的感受。
與其自作聰明、口若懸河,不如閉上嘴聽聽別人說了什么。
適時閉嘴,不只是尊重他人,更是自我保護。
懂的,少說;不懂的,不說。
有話,少說;長話,短說。
沒話的時候,閉嘴就好。
畢竟,
沉默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