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二十幾歲的時候,大家都很迷茫。但有一個助力會讓我們更加迷茫,而這種助力往往來自于我們的原生家庭,也就是父母的教育。
網上看到一個很極端的例子,一個出柜的孩子,被父母阻止,逼迫自己的孩子交錢,要六七十萬,才肯放手,答應不去孩子公司鬧事。
這是個特別極端的例子,也恰巧更能反應客觀事實。
控制欲太強的父母,孩子往往生活壓力更大,做事情的時候更容易畏首畏尾,容易缺乏創造力,更難有所成就。
據說,心理咨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家庭的困惑,因為原生家庭的控制,導致孩子成年以后很難邁出步子往前走。在面對一些人生困惑時,更不知道應不應該自己決策,還是聽從父母的意見。
這就容易出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有一個朋友,他的爸爸是個控制欲很強的人,從小就會給兒子安排人生,長大了也要控制他的人生走向。
包括工作做什么,應該怎么處理在公司中的矛盾,還有談戀愛應該怎么談。但又經常在喝醉了酒以后責怪自己的孩子無能。為什么人家的孩子總是看起來特別獨立?自己家孩子非常沒有主見?
孩子也很無語。有一個女孩子,高中的時候想通過學舞蹈考大學,走特長,文化科的成績要求低一些。但父母阻止了她,說藝術生有什么前途,就是賣藝的,不行!
現在社會發展了,舞蹈也成為一個很好的職業了。女孩的爸爸指著電視機上面5、6歲的小孩子說,你看人家孩子多有出息,小的時候就會舞蹈,會各種才藝。
這就像是,孩子本來比較喜歡吃蘋果,后來父母給了他們一箱橘子,然后用很嚴厲的口氣對孩子說,你給我全部吃完,吃不完不許睡覺。孩子在呵斥聲中吃完了橘子,但父母說,怎么樣?橘子的味道不錯吧?我挑了那么久買的,味道一定很棒。
這時候,孩子胃里不舒服了,因為本身就不愛吃橘子,但父母要求他們用滿懷感激的心情表達出固定的看法,沒錯,這的確是一箱子好吃的橘子。
后來在成年以后,這些被迫吃橘子的人會習慣吃橘子,因為從小父母就告訴他們橘子是好東西。他們會忘記自己曾經更愛吃蘋果。當他們再次做選擇的時候會發現,蘋果到底是不是好東西?好像很難再次定義出來。
這時候,父母再次站出來說,你看人家孩子什么都能吃,你怎么這么矯情。因為社會變了,蘋果和橘子現在都是好東西,所以父母的態度也變了。但孩子在內心深處對橘子的恐懼,和對蘋果的判斷已經無法保持理智跟正確了。
無錫電視臺非常觀點中有一個說法,太強的控制欲其實也是一種軟弱,這表明,家長接受不了孩子的快速成長,又無法承認自己相對于時代的退化。愛,不該是對親密關系的綁架,放手不等于失去;緊緊握住的,才讓人難以呼吸。
父母永遠無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教育更傾向于相互獨立和相互尊重。
02.
我的另一個朋友也深受父母控制欲的影響。他爸爸是局長,從小對他就比較嚴格,和什么樣的人一起玩,晚上幾點回家都要嚴格按照父母規定的時間。
這樣的結果就是,他初中住校的時候比同齡人叛逆期來的早,而且一直持續到大學畢業,甚至到快要結婚。
初中那時候,能違反的事情不多。為了叛逆,他就早戀,高中也不停地談戀愛。父母不停地給他轉學,但沒有什么正面影響。回家以后,還要被父親用皮帶抽打。
到了該結婚的年齡,他選的女朋友,爸媽不喜歡。要強制拆散他們,后來他就躲在外面不回家。好像忽然有了一股子擰勁,從小到大都被控制,這一次一定要娶她。
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喪失是非對錯的判斷。成年以后,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他們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先詢問父母的意見。當父母的意見和自我教育的觀點出現分歧的時候,往往更難以下決斷,變得沒有主見就理所當然。
父母這時候會拿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告訴他們那種人生才是對的。這時候人生的走向不知不覺又會被父母控制。
其實從愛的角度來說,沒有什么對錯。但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對孩子人生的影響是負面的。
控制欲太強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要么容易特別向往自由,要么面對事情的時候比較懦弱,容易自卑。
我朋友有一個鄰居,鄰居家有一個兒子不愿意跟父母住在一起。父輩的人是無法理解的,為什么一家人不住在一起?
因為父母對他日常生活中的控制太強,壓的孩子喘不過氣來。選擇配偶要干預,要逼婚。房間里不可以放他們覺得不合適的東西。每天要生活的非常健康,從不過問他們做的工作是否需要熬夜。想安排孩子的未來,又無法伸手幫忙,只剩下抱怨。
這也難怪,有很多人不想跟父母住了。
羅森塔爾效應證明,對孩子進行贊揚式教育更容易使孩子獲得更好的成長,他們往往比別的孩子更加自信,更有主見,遇到困難的時候,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強。
但還有一種說法是,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就是出于過于強大的控制欲類型的父母會做的事情。
在內心抗拒下的屈從,會對以后的人生產生心理陰影。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更難以形成獨立人格。
比如媽寶男,大家都不喜歡。但為什么會有這種男生出現,往往是因為這樣的兒子背后,有一個非常強勢的母親。她會因為害怕孩子吃苦而替孩子做很多決定。導致這一類人在脫離母親以后,生活難以獨立。
為了孩子的幸福,我想父母的愛應該更加寬容一些。多聽一聽孩子內心的感受,孩子也應該與父母多做溝通,而不是難以相互理解時,就拒絕交流。
03.
二十幾歲的時候,大家已經經歷過了一些事情。更加懂得生活,比起各種條條框框,他們更注意生活本身的體驗,和個人成長的塑造。
在書上讀過一句話,人們究其一生都是為了愛和希望而努力。
但控制欲強的父母會用愛把孩子對未來的希望打破。當愛跟希望相互矛盾,那大家應該怎么選擇呢?
我有一個深受父母影響的朋友。我們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他本身的自卑問題。他一直在重復強調自己的自卑源于原生家庭的影響。
他去過很多地方,但每當回到家里的時候,整個人又會處于一種被控制的心態中。
這是個強調獨立的社會,有的人認為,離開了父母,自己就是獨立的。但我認為真正的獨立是保持思想和人格上的獨立。
是當你離開了父母以后,發現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仍然保持一致,是不變的。而非父母在的時候就很容易被他們影響。
前陣子有一篇文章,是關于有人出路費,讓孩子去大城市體驗生活的。留言和點贊的大多是三四線城市的父母。他們認為孩子需要培養獨立意識,需要去體會不同的人生。
仔細想想,這是一種好的現象,大家開始有意識放開孩子,不把他們握的那么緊。對于孩子的教育來說,是件好事。
但再想想,其實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并非去一趟大城市就能解決的。
有一項研究發現,孩子獲取知識的能力其實跟學校的好壞沒有必然聯系,那些在好的幼兒園上學的孩子,跟普通學校培養出來的孩子,有些地方的差距并不是很大。造成孩子智力上差距的是父母的教育。
父母在平時生活中,對待孩子的方式,更能鍛煉孩子的獨立性。而非一次空學來風的大城市之旅。所以想培養出獨立的孩子,就不要有太強的控制欲。
我有一個特別好的男閨蜜。每次生活中出了什么問題,我都愛找他談心,他也成為很多女生的好哥們。遇事有主見,比較獨立。
究其原因,我問過,他說因為從小爸媽對他就是放養,從沒有過多干涉他的選擇。
還有一點特別有意思,他爸媽從不逼婚,而且相信自己兒子對人生的判斷。他對自己的擇偶標準非常清楚,也很有自信自己選擇的人不會被爸媽反對。
在這個逼婚縱橫的時代,也著實是一股清流了。但這種教育下的親子關系,不得不說是大家都向往的。
顯而易見,父母的控制欲對孩子的整個人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最好的教育依舊來自于可以跟孩子做朋友的父母,最好的教育依舊是趨于民主,平等,獨立,相互尊重的教育。
正因為這樣,父母和孩子才需要共同成長。想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迫切需要父母降低自己的控制欲。
熊孩子是熊父母教育出來的,不要過多的用愛去綁架她們的人生。也就不會有更多的抱怨和不滿了。
小別離中有一句話說的很棒,這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愛是為了走向別離。
如果真的想要孩子獨立行走,請給他們自己選擇的權利,如果真的要提孝道,那一定需要孩子和父母共同努力。收一收父輩的控制欲,也坐下來和父母好好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