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已看兩遍,感觸很深,仿佛讓我回到了過去,讓自己試著去感受自己的思想與過往童年的關聯性。
這本書屬于心理學書籍,故事內容簡潔而明了,通俗易懂的動物之間的看病故事,卻深刻的反映出每個人的思想與行為都來自過往,這是真知,是因果關系,適用于任何沒有發現自我狀態的人。
這篇主要寫【兒童自我狀態】
蛤蟆先生整個人感覺不太好,之后摯友前來相助,帶他去找心理咨詢師蒼鷺,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先生拾起了遺忘許久的童年往事。就這樣,蛤蟆先生口涌過往,越涌越多,越刺痛他的內心,越讓他傷心,滿臉淚痕。
那種情感的釋放和內心的釋然來自于蒼鷺全身心的去關注蛤蟆,去聆聽蛤蟆的任何,讓蛤蟆擁有尊重和安全感。
這里蒼鷺要引導蛤蟆先生解決自己總喜歡討好別人,自己忍受憤怒,責怪自己的原由了。
——兒童自我狀態——
——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的,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
兒童自我狀態分為自然型兒童+適應型兒童
【自然型兒童】
在我們剛出生時,我們只具備幾種幾種基本的情感。幼年時,這些基本情感逐漸發展演變成更微妙、更復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了我們都核心,融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
我們的某些基本情感是與生俱來的,就好像紅黃藍三原色,對所有嬰兒來說都相似。然而當我們作為個體開始發展的時候,我們的情緒和反應都變得越來越個人化,就好像幾種原色混合在一起就變出各式各樣微妙的色調和色差來。
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先生不同的思考方式去思考兒童的基本情感,并自己寫到了白板上:快樂、深情、憤怒、悲傷、恐懼。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構成了所謂“自然型兒童”。
這是整個“兒童自我狀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且,不論人們年紀多大,都能處在兒童狀態。
當人們進入兒童狀態后,他們的感受和行為都和小時候的自己如出一轍,與實際年齡并沒有關系。
【適應型兒童】
伴著兒童的成長,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他們從一開始就對孩子的意識產生影響。大多數父母會盡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后代。
父母的巨大的控制權只能使兒童學會去應對。
“想象在一個很小的星球上只住著三個人:你和其他兩個人。
那兩個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還多 ,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賴他們,不光是吃喝,你下情感需求都得靠他們來滿足。他們通常都對你很好,你也用愛來回應他們。但有些時候,他們會對你生氣,這讓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們是那么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無助。你怎么看這個故事?”
這里的兩個高大有力的人其實是指父母。蛤蟆先生只能去適應他們,適應他們的每一次喜怒無常,我們何嘗不是呢,這便是我讀這本書感觸到的共情。
在適應他們的過程既是——適應型兒童
自我感觸
學習了兒童自我狀態,我才意識到我自身的基本情感和成長情感來自自己的兒童自我狀態。也理解了自己的童年,學會了思考自己的童年,學會去思考自己的童年行為。
真的挺好,能有幸看到這本書,去解答我的疑惑,真正的理解【本我所在,自我相依】。
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