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1 嗟乎伯約,意難平

? ? ? ? ??前幾日,又看三國,深為姜維可惜,于是就想寫篇文章聊聊姜維。姜維是三國中的悲劇人物,世人對他頗多誤解。陳壽寫《三國志》,對他評價是欠公正的。

? ? ? ? ? 我寫歷史,純是興趣使然,東一篇,西一篇,不成體系。佩服當年明月,坐下來,就寫明朝系列,于是就有了《明朝那些事兒》。歷史的寫手還有不少,能在故紙堆中發現蛛絲馬跡,甚至接近歷史的真相,也是幸事。

? ?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明代楊慎的《臨江仙》,詞作于楊慎發配云南途中,有慷慨悲壯,也有淡泊超脫,意味深長,因此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把它安排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如果僅僅只是讀小說,當然多少事都可以付于笑談,不宜當真;然而《三國演義》“七分真,三分虛”,其中有很大成分是歷史的藝術再現,對歷史,不能以虛無待之,不能也不應只是“笑談”。

? ? ? ? 在中國歷朝中,“三國”無疑是一個最激蕩人心的時代。區區數十年,說不盡的風云際會、悲歡離合,君王卿相、英雄凡夫、巾幗須眉,數以百計的名字燦若繁星,一時照亮了本來黑暗血腥的亂世,使后人在震顫之余讀出別樣的滋味。個人以為,三國,其中有很多是應當“哭談”的,不少人,不少事,都讓人實在“意難平”。

? ? ? ? 姜維,就是三國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人物。

? ? ? ? 以劉備白帝城去世為界,一般把“三國”這部大劇劃分為兩幕劇:前三國時代和三國時代。這種劃分自有道理。前三國時代群雄逐鹿,主角是曹操、劉備和孫權諸人。至于三國時代,個人以為,則又可分為前期和后期,前期劇情主要是龍虎斗智,主角是諸葛司馬;后期時間跨度是前期的數倍,基本圍繞姜鄧爭雄,主角當然是姜維和鄧艾。姜維是蜀漢舞臺的主演,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他維系了后期的蜀漢政權,他與鄧艾這一對雙子星座彼此爭輝,使后三國的劇情不致太遜色。以三國本身人物比之,他與鄧艾頗近似諸葛亮和周瑜,讓人不由生出“既生維,何生艾”的嘆息。


? ? ? ? 姜維(公元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人。他原是魏國將領。按陳壽《三國志》載,諸葛亮一出祁山伐魏時,他因上司和同僚的疑忌不得已而投奔蜀漢。令人不解的是,這個從敵國投奔過來的將領竟對蜀漢死心塌地地忠誠。諸葛亮北伐,他建言獻策,沖鋒在前,不遺余力;諸葛亮去世后,他殫精竭慮,獨力支撐,屢屢伐魏;蜀漢覆亡后,他力圖復國,詐降鐘會,離間“二士”,最后與鄧艾、鐘會這兩個滅國仇敵同歸于盡。做到這種程度,姜維也真是為蜀漢鞠躬盡瘁了。

? ? ? ? 關于姜維之死,《三國演義》里第119回有這段情節:“……維拔劍上殿,往來沖突,不幸心疼轉加。維仰天大叫曰:‘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時年五十九歲。”每讀此段,都唏噓不已。嗟乎伯約,讓人意難平。84版《三國演義》電視劇對這段稍有改動細化:姜維自盡后倚柱而立雙目不瞑,衛瓘上前深施一禮說:“蜀國之滅,非將軍之罪也,實是后主無道所致。”姜維這才瞑目垂首。衛瓘轉頭,又令:“厚葬姜將軍。”這里導演、編劇大概也是深惜姜維,著意凸顯姜維對蜀漢至死不渝的忠誠。這是藝術化的處理,試圖安排姜維一個說得過去的結局,也算是為姜維正名。不過姜維未必計較把蜀漢覆亡的罪責推諉于他,他在乎的還是自己苦心經營,卻終于不能扭轉乾坤,功敗垂成。“乃天命也”,是不甘,更是憤恨,無奈地以身殞國。

? ? ? ? ?插一句,劇中衛瓘“蜀國之滅,非將軍之罪也,實是后主無道所致”這句有兩個問題。一是劉備國號是漢,他自視是漢王朝的合法繼承與延續,因此衛瓘“蜀國之滅”的表述很不妥當。二是“后主”之謂始于后來陳壽,蜀漢延續了兩代皇帝,陳壽《三國志》謂之“先主”“后主”,后人或局外之人如此稱謂無有不可,但衛瓘作為其時局中人自不會如此稱謂。

? ? ? ? ?回到姜維。事實上,姜維的結局比電視劇中更慘烈。《三國演義》里說:“魏兵爭欲報仇,共剖維腹,其膽大如雞卵。眾將又盡取姜維家屬殺之。”陳壽《三國志》則載:“魏將士憤發,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姜維并沒有得到敵人的尊重,不僅身遭剖腹,而且家屬也都被殺害。忠臣良將,直如此結局,讓人怎不“意難平”!

? ? ? ? 陳壽《三國志》評姜維說:“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于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這一評價不知基于何由,大概是惟結果論,“隕斃”一詞也特別刺眼。盡管陳壽對姜維評價值得商榷,但他在《姜維傳》里還是如實記錄了諸葛亮對姜維的評價:“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心存漢室而才兼于人”。這與陳壽本人的評價相異甚遠。


? ? ? ? 姜維出生比諸葛亮晚21年,比蜀漢先主劉備晚41年。他父親是魏國官員,不幸戰死。少年時的姜維就兼資文武,喜好儒學大師鄭玄的學說。公元228年,諸葛亮一出祁山。這時候姜維26歲,諸葛亮47歲。如前文所言,這一年姜維奔蜀,諸葛亮深為賞識,有意把他培養為接班人,兩人恐怕就像演義中寫的師徒一般。五丈原諸葛亮去世后,雖然上有蔣琬、費祎等人,但總的說來姜維在蜀漢還是受到重用,屢建功勛,不過其間伐魏都只能帶領少量的軍隊,因為蔣琬、費祎都主張守成,不是開疆拓土之人,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祎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公元253年,費祎遭刺身亡,姜維才大規模伐魏,可惜雖有斬獲,卻屢屢為魏國鄧艾所阻——鄧艾雖破姜維,但直至262年,蜀漢一直是主動出擊,曹魏一直是積極防御,因此鄧艾對姜維的打擊應當有限。然而公元263年,風云突變,司馬昭大舉伐蜀,姜維退守劍閣,阻住鐘會大兵,不意鄧艾偷渡陰平,閃擊成都,諸葛瞻戰死,劉禪出降,蜀漢旦夕覆亡。

? ? ? ? ?在《三國志·姜維傳》里,陳壽批評姜維“玩眾黷旅,明斷不周”,認為姜維屢次伐魏是蜀漢覆亡的主要原因。這種看法不能說毫無道理,但蜀漢覆亡,有蜀漢內部君王享樂、人才缺乏、政權渙散的原因,也有應對失當、錯失時機、畏敵如虎的因素,還有外部敵國強盛、人才輩出、策略精準的原因。此消彼長,覆亡自然可知。公允地說,鄧艾偷渡成功十分僥幸,而諸葛瞻之速敗又實在讓人無語。蒼天助賊不助我!假使諸葛瞻能擋住鄧艾,姜維回師前后夾擊,鄧艾未必能全身而退,蜀漢也自然能夠保全。

? ? ? ? ?清代史學家王鳴盛認為陳壽有失偏頗,“豈不知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在他看來,姜維伐魏乃是不得已為之,是在為蜀漢創造機會。清代翰林侍讀學士鞏建豐在《甘谷縣志》里則說:“夫深知天下事不可為而為之者,孔明是也;深知國事不可為而為之者,姜伯約是也”。在他看來,姜維并非不知國力衰弱,但為報答諸葛亮知遇之恩,只能肝膽涂地慘淡經營,正如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樣。這是從另一個角度解讀姜維伐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姜維忠于蜀漢的情感基礎。漢末天下動蕩,王室飄零,氣數將近,天下共知,劉備作為炎漢后裔力扶漢室可以理解,但對諸葛亮來說,“興復漢室”其實就有點縹緲,所以鞠躬盡瘁,主要還是基于劉備的人格魅力、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至于姜維,則連劉備都未見識,他忠于蜀漢,大抵是源于諸葛亮的激賞。公元253年,他大規模伐魏時已經50余歲,而他的老師諸葛就是53歲時去世的,蒼天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所以盡管條件不足,他也必須勉力而為,并非是為個人建功立業,的確是為實現丞相遺志,是為山河一統,是誠信的一脈沿傳。有人評姜維說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姜維身上,先秦士的風骨凜然,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卻注定只能用生命血祭理想。

? ? ? ? 撇開王朝興衰,從平常人的角度來看,姜維也是一個極具人格魅力的人。諸葛亮是三國智者的天花板,他對姜維的賞識很能說明問題。前文已言,陳壽《三國志》載,姜維歸蜀后,諸葛亮寫信給張裔、蔣琬,高度評價姜維,表示要大力培養。《三國演義》里則有這一段:“維……下馬投降。孔明慌忙下車而迎,執維手曰:‘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愿足矣。’”這里一個形容詞“慌忙”、一個動作“執維手”,足見孔明對姜維的欣賞、器重。姜維歸蜀,未有半分屈辱,其實是智者的風云際會。后期姜維成為蜀漢的領軍人物,廖化、張翼這些蜀漢元老級將領雖與他偶爾意見相左,但也甘心為其所用;及至蜀亡,他們也與姜維一起殉國。再說鐘會,本來就是一個非常驕傲的人,一般人他哪里入眼?但姜維詐降后,他“與維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并對長史杜預說:“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三國志》)。對一個降將如此傾心,只能說是姜維的人格魅力太大。順便說一句,其時鐘會40歲,姜維則年長鐘會23歲(《三國演義》說姜維其時59歲有誤),妥妥的一個“老革”;而那個長史杜預,也是一個牛人,是后來西晉滅吳的統帥,也是魏晉時期知名的軍事家和經學家。

? ? ? 姜維的個人品德也很值得推崇,讓人欽佩。蜀漢官員、學者郤正評論姜維說:“姜伯約……宅舍弊薄,資財無余,側室無妾媵之褻,后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一心為國,好學不倦,完全不在乎個人享樂,這一點,姜維有似后來南宋的岳武穆。

? ? ? ? 在《三國演義》里,姜維初知鄧艾是在奔蜀的夏侯霸介紹以后,“維笑曰:‘量此孺子,何足道哉!’”似乎鄧艾遠比姜維年輕,但其實鄧艾出生于公元197年,比姜維年長5歲,軍中經歷也比姜維豐富。正如司馬懿在抵御諸葛亮北伐過程中逐漸掌握魏國軍權一樣,鄧艾也在抵御姜維過程中官職一路飆升,亡蜀后更被封為太尉,人臣之位極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姜維成就了“孺子”鄧艾,而這個“孺子”,卻是姜維一生永遠的痛!

? ? ? ? ?對姜維和鄧艾,很多人糾結于兩人孰高孰低。如果單純以結果論,自然鄧艾似乎才智高于姜維,畢竟姜維幾次敗給了鄧艾,而且后來伐蜀之戰中,鄧艾偷渡陰平乃是蜀漢覆亡的關鍵因素。無疑,鄧艾是十分杰出的將領,不過,也應看到他背后強盛的國力和其他優秀將領的協同,如果兩人易地而處,鄧艾是否能比獨木難支的姜維做得更好,猶未可知。

? ? ? ? 其實姜維也一直是鄧艾心中的“塊壘”,所以他占領成都后才不由志得意滿地說:“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三國志》)出身貧賤,一步步登至高位,鄧艾平素自然言行謹慎,但彼刻終于得意而忘其形。不過,即使是苛責姜維的陳壽也在《三國志》里記了一句“有識者笑之”,看來他似乎也不以為然。

? ? ? ?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歷史上盛極而衰的事例層出不窮,鄧艾、鐘會也逃不過歷史的定律。亡蜀后不久,鐘會、鄧艾雙雙殞命,這其中有多少是因為姜維的原因已難確知。《三國演義》里將這一段演繹為姜維“一計害三賢”。《三國演義》第119回寫鄧艾被衛瓘收捕后,“鐘會與姜維下馬入府,見鄧艾父子已被縛,會以鞭撻鄧艾之首而罵曰:‘養犢小兒,何敢如此!’姜維亦罵曰:‘匹夫行險徼幸,亦有今日耶!’艾亦大罵。”很難想象,同為一時俊杰,這三人彼時是怎樣的大罵!看著鄧艾成為階下之囚,這大概是姜維最暢快的時候。對姜維而言,亡國之痛無從血恨,但能與一生仇敵同歸于盡,也庶幾能告慰他在天英靈吧。

? ? ? ? 有文章說,姜維先歸蜀,后再降魏,難免會被罵“不忠、不孝、不義、不節”,認為陳壽評價姜維很大程度是基于此。此說頗有見地。姜維詐降鐘會是極機密的事,陳壽如何得知。陳壽本是蜀漢人,對蜀漢多少懷有故國之情,何況蜀漢雖然后期政治昏庸,但對待臣民并不苛刻,陳壽把亡國之罪歸咎于姜維,大概也有情緒使然的緣故。公元346年,桓溫破成漢攻陷成都,在密室內發現了塵封82年的姜維密信:“愿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至此,世人才知姜維詐降。假使當初陳壽即知真相,他對姜維又會如何評價?在其后的封建歷朝,鄧艾被請進了武廟,成為64名將之一,享有盛譽;而姜維,卻似乎被遺忘在歷史深處,惟知音者為之扼腕。

? ? ? ? 最后再說一點掌故。姜維應當是有兄弟輩的。姜維字“伯約”,他在兄弟輩中排行最長。東晉孫盛又在《雜記》里記載說,姜維母親寫信給姜維讓他返回魏國,姜維回信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這樣看來,姜維兄弟輩大概還不少。又據說,姜維還頗有文學造詣,在魏晉文學史上,姜維也有一席之地,有作品《蒲元別傳》傳世。

? ? ? ? 至今在四川,還有姜維城、平襄樓,有紀念姜維的意思。英雄也可瞑目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345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94評論 3 41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283評論 0 374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53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14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86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55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10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40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76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76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18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10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4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78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54評論 3 391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58評論 2 373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