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事件,荒誕表現”
諾蘭,一個只要活的夠久,就可以承包豆瓣TP250的男人。
他的新作《敦刻爾克》一上映就引發了全民觀影的浪潮。獨特的海陸空三線敘事,讓即使已經知曉敦刻爾克歷史的觀眾,到影片最后一刻依然緊張不已。
在海洋這條敘事線上—— 道森先生攜家拖口帶上兒子和自己的小船出海參與救援,被圈粉無數。
道森先生,一位儒雅的紳士,出海救援的決心卻不比任何人士兵差。
當他知道士兵要征用他的船只去救援敦刻爾克時,他的第一反應是憤怒。憤怒的原因不是士兵要征用他的船只,而是士兵認為他這個60多歲的老先生不適合參與救援工作。
這段劇情并非諾蘭導演虛構,而是確有其事。
道森先生在歷史上的原型是查爾斯·萊托勒。他與電影人物的差別在于他并非什么老紳士,而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兵王。
歷史上的萊托勒,當時自豪地說:“如果有人能駕駛它,那個人就是我。”
最后60多歲萊托勒老先生用著這搜標準載客量為21人的小船,在敦刻爾克戰爭上救下了130名英國軍人。
然而敦刻爾克大救援,只是這位傳奇兵王人生的一部分。
這位傳奇兵王,服役三十余年,見證了兩次世界大戰,退役時榮膺杰出服役十字勛章,晉升為皇家海軍中校。
他的一生與海相伴,歷經了無數大風大浪,然而最令人稱奇的,除了《敦刻爾克》中所描述的赴海救援外,還有泰坦尼克號海難求生和帶船撞沉UB110事件。
壹
1912年 晚 泰坦尼克號上
泰坦尼克撞擊在了冰山上,船身有五處地方漏水,一個小時左右,泰坦尼克號將永沉大西洋。
但是船上的救生艇卻僅夠容納船上不到一半的人。
萊托勒在電影中的形象與原型
萊托勒時任泰坦尼克號二副,在人們爭先恐后地搶奪救生艇之時,是他舉槍最先喊出了“婦孺優先”的口號,平息了混亂。
可實際上,萊托勒手中的這把槍,一發子彈都沒有。
上圖萊托勒在建議“婦孺優先”,下圖為甲板上混亂的場面。
當最后一艘救生艇被放下海時,萊托勒依舊沒有選擇上船。
根據萊托勒后來寫的自傳《泰坦尼克號和其他的船》中所記載:“當時我并沒有做殉道者的覺悟,從來沒想過,純粹是一瞬間的沖動,就留了下來。”
命運是眷顧萊托勒的,泰坦尼克號沉沒后,前來救援的救生艇發現了幾乎快要凍僵的他。萊托勒成為了活下來的職位最高者,在復蘇后依然堅持繼續在船上救援其他遇難者。
泰坦尼克號船員合影
壹
1918年7月19日 英吉利海峽
從泰坦尼克號上逃得生天的萊托勒,繼續在白星公司從事航海工作,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當時萊托勒任職“加里”號驅逐艦艦長,奉命負責為商船隊護航。
在一次途徑英吉利海峽中,萊托勒“加里”號驅逐艦所保護的商船隊被德軍的一艘UB110號潛艇盯上了。
“加里”號驅逐艦
UB110號潛艇伸出來觀察的潛望鏡被萊托勒敏銳地察覺到了,并順勢判斷出潛艇的大致方位,立刻指揮“加里”號在其上方投放深水炸彈,將德軍潛水艇逼出水面。
就在德軍潛水艇浮出來的那一刻,萊托勒果斷下達了另外一道命令——全速撞擊潛水艇。
萊托勒心里明白,對付德軍的潛水艇必須要一次徹底摧毀不留余力,否則它就還可以繼續發射魚雷。
兩個塊頭相當的大家伙在海面上狠狠地撞擊到了一起,德軍軍心大亂,試圖棄艇逃生。
“加里”號得勢不饒人,又是一次猛烈的撞擊,讓德軍潛艇永沉在了英吉利海峽。
德軍UB110號潛艇
而“加里”號也受損慘重,船身大量進水,僥幸開回了港口。
這件事被當時軍方宣傳成為勇氣與智慧的典型。
時間調到敦刻爾克大撤退后的12年后,1952年12月8日,萊托勒因心臟衰竭在家中逝世,享年78歲,結束了他波濤洶涌的一輩子。
人的一生都這么長,但每個人的精彩程度卻截然不同。從泰坦尼克號上那一次拔槍和堅守,到英吉利海峽上鐵與血的碰撞,最后回歸到敦刻爾克中的老驥伏櫪。
萊托勒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部電影,直到死去。
“原諒我這一生放蕩不羈太精彩,總被導演愛”——萊托勒
「我們是真實故事計劃,每天一個從生命里拿出來的真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