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拿起手機,已經有好幾個朋友發來冬至的祝福,提醒今天要吃餃子。
對于只記得公歷日,不記農歷日的我來說,小時候記憶里的各各節氣,都是吃了媽媽做的節氣美食才知道的。現在只要有一部手機,只要微信,一年中的各個節氣想忘也忘不了,會有鋪天蓋地的關于傳統節日的美文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我也不能免俗的要在今天包餃子吃。但是在我的記憶里,我的家鄉冬至是沒有吃餃子的習俗的。而是做一鍋面食湯飯吃的,面食可以是小面疙瘩、可以是切成菱形的面片、可以是手捏的貓耳朵樣的面、也可以是面條,在里面加上胡蘿卜丁、土豆丁、豆芽等蔬菜,看上去色彩豐富,特別誘人。
我百度了一下,冬至到底吃什么?有吃餃子的,有吃羊肉、狗肉的,有吃餛飩的,有吃湯圓的,有吃赤豆粥的,總之各地方都不一樣,但就是沒有吃我家鄉的這種面食飯的。雖然吃法不一樣,但總旨是為了在冬季進補身體、補充營養為目的的。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各地都形成了當地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民以食為天,勞動人民的智慧就體現在這食文化上。
冬至,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內容豐富的食文化的節日。想想一年四季各種節令日都滿有趣的,在眾多個平淡如水的日子里,因為一個日子的特定意義而平添了很多有趣的生活氣息以及情感寄托,這是不是要感謝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這么多豐富的節日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