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augix.me/archives/5056
歡迎關注Augix微信訂閱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和蘇聯爆發了數場機械化部隊正面沖突的“裝甲大戰”。在二戰前期,秉承“閃擊戰之父”古德里安的戰略思想,德國陸軍裝甲的中堅力量是四號坦克(Pzkpfw-Ⅳ型中型坦克)。
Pzkpfw-Ⅳ型中型坦克
這是一款設計上非常“德國”的坦克。垂直裝甲的設計、緊湊的布局、在戰爭前期較好的攻防和機動能力,讓德國在戰爭前期頗為受益,也是貫徹古德里安“閃擊戰”的最好執行戰車。之后享譽天下“虎式坦克”僅僅從外形上就可以看出是四號坦克的升級版。
虎式坦克
不過隨著坦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蘇聯T34的登場,元首這邊就有點撐不住了。跨時代的傾斜式裝甲配置,讓嚴謹到有點死板的德國人“驚呼不可戰勝”。稍微對于戰車發展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應該清楚,T34的誕生對于整個坦克發展史意味著什么。
T34-85
當然,好東西一定要學。于是元首這邊也開始了各種傾斜裝甲的設計。
“獵豹”坦克殲擊車
“獵虎”坦克殲擊車
“黑豹”坦克
華為P10 Plus,作為華為P9 Plus的繼承者,在外觀設計上的改變,不禁讓自己想到了二戰時期德國戰車的變化。依舊來自德國的徠卡信仰加成,依舊最高端,依舊自主研發麒麟芯片,本次依然細細道來。同樣為了配合華為定位的“攝影大師”的賣點,著重介紹其影像系統。本次評測的機器為華為P10 Plus鉆雕金版的6G運行內存+128G存儲版本,系統為EMUI 5.1(基于Android 7.0)。
外觀設計
華為P8和P9在外觀上的變化不大,而P9和P10這兩個系列則有著明顯的設計語言上的區別。第一次看到P10的時候,首先感覺到的就是外觀上趨于圓潤。
華為P9 Plus
華為P9 Plus
相比P9 Plus上面前后邊框的采用倒角切割的工藝,P10 Plus則和市面上很多“類iPhone”設計的手機一樣,增大了邊框弧度,使得整個機器一改往日的“大氣硬朗”的感覺,給人一種秀氣、精致的感覺。這也和華為更注重年輕化的市場定位有關。因此,在P10系列上,華為提供了多達6種配色,簡直就像是Nokia和Sony的作風。
![]()
配色豐富的華為P10系列
本次P10 Plus上,華為采用了比上一代P9 Plus簡約的包裝,包裝盒體積有一定壓縮,并且所有配件都是放置在機器下方,整個包裝盒方方正正的。
![]()
華為P10 Plus包裝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P10 Plus的包裝打開方式比較特殊,要從中間的縫隙分開。
![]()
華為P10 Plus包裝
打開盒子后,華為P10 Plus靜靜躺在盒子中,機器下面是說明書,最下面是充電器、耳機和數據線。數據線接口方面,一頭是USB Type-C,一頭是USB Type-A。
![]()
官方附贈P10 Plus的保護殼
在說明書的盒子中,除了有取卡針之外,還附贈了一塊保護殼。不得不說這塊保護殼無論是質地還是做工,都屬于淘寶店家用來刷銷量的那種貨色。提供這種透明的保護殼,可能是華為對于自己的外觀和顏色設計非常自信,以至于覺得自己的手機就像Sony的機器一樣,帶保護殼就是一種對美學的侮辱。
取出華為P10 Plus,拿到手上的感覺非常直接,大弧度的邊框帶來和P9 Plus截然不同的手感。曾經的硬朗、結實,甚至有點笨重的感覺在P10 Plus上完全不存在,甚至習慣了iPhone 7 Plus的手感和體積之后,P10 Plus依然能夠給人輕盈、 纖薄的感覺,這是非常難得。
P10 Plus的邊框拋光處理非常平滑,摸起來甚至有種貼了一層塑料布的感覺,但并不滑手。鉆雕金版本的北部面板,采用了所謂的“金屬鉆雕工藝”,有著細密而精致的紋路,不僅不沾染指紋,而且在光照下流光溢彩。
多說無益,先上圖。
![]()
華為P10 Plus背部鉆雕紋路
華為將鉆雕工藝的背殼設計作為一個賣點,在商城里面導購小姐們也不遺余力地說這個工藝多么復雜高深。說實話,的確摸起來迷之舒爽,即使在使用的過程中,貼在機身背部的食指也喜歡滑動幾下。只是……
![]()
指甲刀的銼
這個會不會是金屬鉆雕工藝的鼻祖呢?
從數據上說,華為P10 Plus三圍分別為長度153.5mm、寬度74.2mm和高度6.98mm,重量約165g。對比上一代P9 Plus的152.3mm×75.3mm×6.98mm的三圍及162g的重量,可以看出在大小和重量上P10 Plus并沒有太大改變。但是手感和視覺上的給人的感覺卻迥然不同,這就歸功于大幅度的圓形邊框的設計給視覺和觸覺上的“欺騙”效果。如果是習慣了大尺寸手機的用戶,華為P10 Plus雖然也是擁有一塊5.5寸屏幕的手機,卻鮮有臃腫的感覺。不過說實話尺寸類似的Oppo R9s則將重量壓縮到了145g左右,當然這是建立在壓縮電池的基礎之上。
說實話,白色前面板自己鮮有看到能夠設計得好看的,P10 Plus自然也一樣乏善可陳。聽筒的網面設計成與面板同樣高度,防止縫隙堆積灰塵。傳感器都在聽筒左側,最左側是800萬像素、F1.9光圈、支持自動對焦的徠卡前置鏡頭,其右側與聽筒之間是光線等傳感器。屏幕與邊框之間的寬度也還算華為中的正常。從現在“真·無邊框”手機都屢見不鮮的情況下,華為真的應該著手解決一下這個歷史遺留問題了,這讓手機在點亮屏幕之后廉價感十足,不符合華為曾經的“爵士”定位。
![]()
華為P10 Plus屏幕邊框厚度
前面板上最為顯著的改變就是底部的觸摸式Home鍵。這次華為放棄了背部的指紋識別模塊設計,改為不可按壓的觸摸式Home鍵,并通過不同的手勢來完成各種操作。指紋識別模塊改為采用的Under Glass隱藏式指紋識別設計,將指紋識別模組放在屏幕玻璃下方,其水平位置略低于手機表面屏幕,用這種非接觸式的方式來對指紋進行掃描,類似于高通的超聲波指紋識別。不過根據各方面消息,P10系列用的仍然是電容式指紋技術,只是將手機正面玻璃蓋板局部掏空變薄,以便電容信號可以穿透。不過說到不單獨在面板上開孔的指紋識別技術,高通提出了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可以看作指紋識別模塊的正常發展演進。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有點像聲納系統,通過指紋紋路對超聲波不同的反射來識別指紋,所以構建起來的指紋模型是立體的,因而安全性更高。同時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也能夠透過各種材質,從而為手機的設計提供更大的空間。
不過超聲波指紋識別的技術上并非如現在廣泛使用的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成熟。從小米5s上的使用情況來看,目前超聲波指紋識別仍需要將前面板對應位置打薄以提升信號質量。并且通過網絡上使用反饋,超聲波指紋識別最大優勢高信噪比(手指有污染的情況下識別率高)的特點并沒有體現出來。可見這項看起來相當不錯的技術還需要一段時日才能夠成熟,這也許就是華為并不著急用上超聲波指紋識別的原因。
另外,華為非常罕見地在屏幕上貼了一層膜。上次干這種事情比較頻繁的還是Sony在屏幕上的“防爆膜”。經過多方面的確認,原因是華為P10 Plus的前面板沒有疏油層。也許自己孤陋寡聞,上次見到這么干的觸摸式手機恐怕還是Nokia電阻屏的5800了(當然現在很多千元機也沒有)。現在去淘寶買個屏幕貼膜,下面的廣告都得打出怎么通過水滴在保護膜上的形狀判斷膜質量的好壞,華為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掉疏油層,這背后應該并不是成本的原因(畢竟將近5000元的高端“爵士”定位手機)。
有“熱心”的網友指出,華為為了提升指紋識別的識別率,“不得已”去掉了疏油層。也許自己不懂工業制造,但是鍍膜的時候把指紋識別那兒擋住不就可以了?不過至今華為官方沒有對此作出任何解釋。
可以吐槽的是,這片膜薄簡直就是市面上很普通的塑料膜,手感并不好,也很容易沾染指紋。華為對此官方聲明是,膜花了可以再到售后貼一張……
另外網上還有消息說P10 Plus連AR鍍膜也省去了。AR(Anti-Reflection)鍍膜,通過提高玻璃(屏幕)透光率,降低玻璃(屏幕)反射率達到增透目的。當光從光疏物質射向光密物質時,反射光會有半波損失,在玻璃上鍍AR膜后,表面的反射光比膜前表面反射光的光程差恰好相差半個波長,薄膜前后兩個表面的反射光相消,即相當于增加了透射光的能量。并且可以通過在玻璃兩面同時鍍膜來讓玻璃的兩個面同時減小反射效果。說人話就是屏幕看起來更通透,感覺亮度更高。若是成本的原因,華為也過于錙銖必較了。
華為P10 Plus機器邊框整體來看依然是三段式設計。左側邊框上只有“三選二”的SIM卡槽;右側上方為音量鍵,中段位置是電源鍵。在電源鍵設計上,華為很用心地設計了特殊的紋理,很容易就可以與音量鍵區分開來。
![]()
華為P10 Plus正面面板
![]()
華為P10 Plus右側邊框
![]()
華為P10 Plus左側邊框
邊框上部分中間為紅外線發射器,左側為輔助麥克風;邊框下半部分左側是3.5mm耳機插口,中間是USB Type-C插口,右側為麥克風和揚聲器開孔。
![]()
華為P10 Plus邊框上部分
![]()
華為P10 Plus邊框下部分
![]()
華為P10 Plus背部
華為P10 Plus天線帶的背部設計類似iPhone 7,都盡量貼近上下邊緣以給背面更好的視覺效果。徠卡的雙攝像頭水平排放,整體設計感較好,當然這一切都因為從P8系列開始就有不錯的外觀設計的底子。
最后說到做工。P10 Plus做工精致、嚴絲合縫。無論是前面板和邊框之前還是背殼與攝像頭的銘牌之間都沒有一絲縫隙。音量鍵和電源鍵也緊致地安裝在機身,按下去沒有松垮的感覺。機身的天線帶和邊框之間過渡自然,摸上去沒有斷裂感。
既然強調了攝影,那么本次的評測就湊齊了目前iOS和Android陣營最強拍照手機:iPhone 7 Plus和Google Pixel,并加入入門級單反Canon 100D作為參照。
![]()
三大旗艦對比
![]()
三大旗艦對比
![]()
三大旗艦對比
按照慣例,最后放一些P10 Plus的美圖。在外觀方面,雖然搶不到,但是自己更偏向于白色、黑色、綠色這三種顏色。
總結來說,雖然外觀見仁見智,但是華為在P10系列上外觀的改變更貼合潮流,讓機器從P8、P9那種硬朗的風格里面走了出來。P10 Plus的外觀設計很討喜,而且擁有比P9更為出色的手感,長期使用也不會感覺到疲倦和硌手。豐富的配色讓P10 Plus擁有更為廣闊的受眾群體。
屏幕
華為這次在P10 Plus上提供了2K分辨率的屏幕,分辨率達到了2560×1440。表面是第五代康寧大猩猩玻璃。
凡事都有利弊,在追求高分率屏幕的同時,屏幕就要在亮度上有所妥協。
P10 Plus的屏幕最高亮度為500nits,在這個分辨率下,即使注重屏幕效果的HTC 10,也只能做到450nits左右的最高亮度。不過在4K分辨率的水平上,Sony在Xperia Z5 Premium也做到了最高亮度450nits左右。
雖然缺少AR鍍膜,但是華為P10 Plus的屏幕看起來效果依然不錯,并最大亮度的情況下只會出現在室外陽光強烈的場景中。在室外,500nits的最大亮度相比iPhone 7 Plus的600nits有一定差距,可以明顯感受出來iPhone 7 Plus屏幕亮度更高。
2K分辨率對于一塊5.5寸的屏幕來說已經足夠細膩,甚至可以說很難看出和1080P分辨率在顯示細膩程度上的差別。與iPhone 7 Plus相比,文字邊緣更為細膩,沒有發虛的現象。分辨率的提升并沒有明顯地提升顯示效果。
屏幕色彩表現方面,華為P10 Plus屏幕顏色在默認色彩模式下色彩顯得比較鮮艷,色彩更為艷麗,擁有更高的飽和度。
![]()
華為P10 Plus、蘋果iPhone 7 Plus和Google Pixel屏幕色彩顯示對比
圖中上面的手機為華為P10 Plus,下邊左側為iPhone 7 Plus,右側為Google Pixel。同時在最高亮度的情況下,很明顯iPhone 7 Plus亮度更高,P10 Plus次之,Pixel亮度最低(不是三星“御用”在Galaxy S7上面的AMOLED就是不行)。色彩表現上,iPhone 7 Plus略顯清麗,Pixel最為濃艷,而P10 Plus的顏色取向介于兩者之間。可以看出,圖中iPhone 7 Plus的雪花、高亮的地方更趨于白色。
![]()
華為P10 Plus、蘋果iPhone 7 Plus和Google Pixel屏幕色彩顯示對比
這幅圖像對比中,iPhone 7 Plus盡顯其清淡的特點,天藍色的晴空飄著朵朵白云,下面的森林青翠而有些偏黃;Pixel顯示的天空顏色最深處比P10 Plus稍微深一些,顏色飽和度很高;P10 Plus顏色也同樣鮮艷,畫面的層次感很不錯。
![]()
華為P10 Plus、蘋果iPhone 7 Plus和Google Pixel屏幕色彩顯示對比
在這組圖片顯示對比中,P10 Plus依然顏色鮮艷,在表現上與一向以艷麗著稱的AMOLED相似。倒映在湖中的白云比Pixel顯示效果對比度更大。
![]()
華為P10 Plus、蘋果iPhone 7 Plus和Google Pixel屏幕色彩顯示對比
這組圖像中,P10 Plus顯示天空更為偏向于灰藍色,整體濃艷度較Pixel低,但湖水缺比Pixel更為偏向于藍色。在Pixel的表現中,天空甚至有些天藍色的感覺。iPhone 7 Plus的天空基本看不到顏色的過渡,整體灰白色一片,湖水也更偏向于藍灰色。
![]()
華為P10 Plus、蘋果iPhone 7 Plus和Google Pixel屏幕色彩顯示對比
綜合以上顯示效果的對比,可以看出即使沒有采用AMOLED屏幕,華為P10 Plus色彩依然足夠鮮艷。在使用的過程中也可以看出,華為P10 Plus屏幕色彩還原偏冷,默認的色彩模式下,灰色會有一點發藍的感覺,造成整體畫面處于一種冷色調。在華為P10 Plus上(其實從華為Mate 9開始),華為開始采用P3的色域來設定設備的色彩顯示,這和iPhone 7有些類似。不過在拍照上,P10 Plus依舊采用sRGB的色域來存儲,并不能完全發揮屏幕色彩調節的功力。看來P3色域會逐漸成為高端Android手機對于顯示色彩調節的一個標準,這也有利于將來無論是應用還是Web內容,全面向統一的色域過渡,從而達到更為統一也更為豐富的色彩表現。
此外,還要提一下自動亮度調節。Google在Android L(Android 6.0)上面引入了“Adaptive brightness(亮度自適應)”概念以取代原來的“Auto brightness(自動亮度)”來管理屏幕亮度。簡單來說,這種屏幕亮度管理方式更類似于iOS的機制。系統允許用戶設定一個亮度的基準,譬如50%最高亮度,那么屏幕亮度的波動范圍則大概會在40%到70%左右這個區間內進行調節。換句話說,即使伸手不見五指,屏幕亮度也最低不低于40%的最大亮度。之所以蘋果和Google最終都選擇這種亮度調節方案,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光線感應器并沒有那么靠譜。不過通過最近幾代iPhone的表現來看,蘋果的最終目的反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無需用戶過多干預的亮度調節,至少在近來幾代的iPhone上iOS的亮度控制還算不錯。但是由于Android硬件參差不齊,Google更覺得讓用戶手動指定一個亮度基準反而更簡單有效一些。自己更為偏向于“懶人”模式,即使給予用戶手動更改亮度的權利,卻也不應該讓用戶過多插手這些繁瑣的事情。
在華為P10 Plus上,亮度調節依然遵循自動化原則。不用過多考慮手動調節屏幕亮度,而直接勾選“自動”調節。無論在陽光刺眼的室外還是夜深人靜的睡前,P10 Plus的屏幕亮度都正合心意。相反,Google親兒子Pixel則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新的亮度調節方式。自己不得不在室外手動將亮度調節到最大,在室內將亮度調節到中間以平衡續航,在睡前還要把亮度調到最低以保護眼睛。總之一個字,麻煩。而且華為P10 Plus光線感應靈敏準確,屏幕亮度調整速度很快。當從光照較暗的室內走到光照強烈的室外的時候,屏幕很快就拉升了亮度。
作為旗艦手機的顯示屏,華為的顯示屏也沒有采用PWM(Pulse-Width Modulation)的亮度控制方式,也算良心吧。采用PWM調光方式的顯示設備容易在低亮度下造成視覺疲勞。
可視角度方面,華為P10 Plus依然存在比較明顯的“死角”。在特殊角度觀看的時候,屏幕依然會有泛白的現象。
![]()
華為P10 Plus屏幕可視角度
總結來說,即使達不到iPhone 7級別的最大亮度,華為P10 Plus的屏幕依然相當不錯,擁有不錯的表現力。色彩還原鮮艷,但準確度一般,華為明顯是為了更好地去討好消費者的眼睛。屏幕擁有不錯的素質,在整體調節上華為更符合自己產品的特點:攝影。通過那兩顆徠卡鏡頭拍攝的相片要在手機上回放,不僅僅要求拍出來好看,更要求屏幕表現得更有張力一些。可以說華為P10 Plus的屏幕很好地承載了這項功能。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華為在EMUI中提供了減少藍光的“護眼模式”,但是只能通過用戶指定開始和結束時間,并不能和很多系統一樣自動根據日出日落的時間調整。希望華為在今后的系統中作出調整。
性能&發熱
華為的麒麟系列SoC永遠都是以“國貨希望”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雖然現在中國在諸多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對于這些超微繼承芯片的研發和制作能力仍在處于處于初級階段。無論是高通還是Intel,都有著強大的芯片組研發設計能力,即使是臺積電,也有著深厚的芯片制造經驗。而芯片組的研發和制造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和長時間的技術積累,也需要相應的市場促進。這些都使得這個行業的門檻極高。
華為麒麟系列SoC定位高端,用來正面剛高通驍龍高端SoC。如果說小米之前推出的小米松果澎湃S1處理器定位在“夠用就好”,華為麒麟則一直志在高遠。從紙面的數據上,華為P10 Plus搭載的麒麟960處理器給人一種振奮人心的感覺。采用了臺積電的16nm FinFET+工藝,big.LITTLE架構,內置四枚高性能Cortex-A73核心以及四枚低功耗Cortex-A53核心。Cortex-A73仍然采用全尺寸ARMv8-A架構,最高可以達到2.8GHz主頻,可以使用10nm、14/16nm工藝(麒麟960使用的是16nm工藝)。根據ARM官方介紹,當A73使用10nm工藝時,對比上代16nm工藝的A72,性能有30%的提升,并且對AR/VR都有更好的優化。A73是采用ARMv8-A架構中核心最小的處理器,每核心面積在0.65mm,并且繼續支持big.LITTLE架構。
容量為6G的LPDDR4內存提供了充足的運行內存空間,UFS 2.1存儲提供了足夠的I/O速度,可以說是目前市面上手機中速度最快的選擇。這在諸多方面都保證了手機的性能。
GPU方面,很久以來,麒麟SoC的短板都在GPU上。麒麟960的SoC搭載了ARM Mali-G71 MP8的GPU,與高通驍龍821上的Adreno 530性能基本相當。但是不過考慮到華為P10 Plus的上市時間,其面對的高通競爭產品應該是搭載Adreno 540的驍龍835,其形式并不容樂觀。可見國產芯片組要想做到真正的領頭羊,還尚需時日。
回歸到實際使用情況來看。P10 Plus系統整體極其流暢。Android 7.0的流暢度毋庸置疑,經過這么多代的優化,Google在Android的流暢性上下了很多功夫。對比分辨率更低的Google Pixel(分辨率為1080×1920)。Google Pixel搭載了略微降頻版本的高通驍龍821SoC,存儲為UFS 2.0,應該說從紙面的性能上與華為P10 Plus相似,甚至得益于較低的分辨率,應該在運行效率高于華為P10 Plus。事實上并非如此。華為EMUI基于Android 7.0,Google Pixel系統為原生Android 7.1.1。同樣清空后臺,冷啟動以下應用,速度對比(綠色表示速度更快,無標色為旗鼓相當):

可以看出,由于華為較好的優化,在很多應用的啟動速度上甚至超過了Pixel,雖然這種差距往往不到1s。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淘寶”這種重度依賴WebView的應用,流暢度上無論是華為P10 Plus還是Google Pixel,都遠高于iPhone 7 Plus。也許淘寶對于Android有特殊的優化技巧吧。
強度應用上,測試比較流行的3D游戲“王者榮耀”,在設置在最高畫質的情況下,基本穩定在30fps,團戰的時候也沒有絲毫卡頓。在游戲加載速度上,UFS 2.1充分體現了出來,經常是房間里第一個達到100%的。
![]()
王者榮耀效果
測試“陰陽師”,整體畫面流暢度也非常高。游戲無論是讀取還是動畫渲染,都絲滑流暢。
發熱方面,華為P10 Plus發熱控制很好。日常使用過程中手機很難感覺大發熱。當長時間在線觀看視頻或者運行大型游戲之后,前面板的最高溫度出現在右上角,達到44.3攝氏度,整個前面板溫度在43攝氏度左右,溫度分布比較平均;背部發熱最高點在攝像頭附近,達到41.1攝氏度,背部發熱主要集中在上半部分,尤其是攝像頭的條帶附近,平均在40度左右,而背部下半部分溫度則稍低,平均在37~38攝氏度附近。
總結華為P10 Plus性能,是目前市面上旗艦級別,在搭載高通驍龍835的SoC的設備大量上市之前,華為P10 Plus憑借麒麟960依然可以排上第一梯隊。無論是日常使用還是大型游戲,流暢度都非常好。時至今日,也沒有人懷疑麒麟SoC兼容性存在問題了。日常使用下來,華為P10 Plus和Google Pixel一樣流暢、反應迅速。應用啟動時間上,很多應用啟動速度并不比iPhone慢。可以看出,Android這幾年在系統流暢度上的提升極大,已經完全不再是被詬病的地方。目前和iOS的差距主要在系統對于軟件的控制力上。同時,在提供了較好的性能的前提下,P10 Plus很好控制了設備的發熱量。
續航
華為P10 Plus搭載有一塊3750mAh的電池,其充電器單純看數據很給力,能夠以5V 2A(10W)、4.5V 5A(22.5W)以及5V 4.5A(22.5W)三種規格輸出,支持華為SuperCharge技術。
在使用中,得益于EMUI強大的后臺管理和控制能力,EMUI愣是把各種第三方的流氓軟件管理得像iOS一樣乖巧。在一天使用下來,華為P10 Plus竟然還能剩余30%左右的電量。在這一天中,大概進行了30分鐘的拍照、1個小時的網絡視頻觀看和30分鐘的王者榮耀游戲,并模擬上班時間60分鐘音樂播放+QQ/微信聊天+微博新聞閱覽,并在日常中偶爾看看新聞。這已經算是中重度使用手機了,尤其是長時間戶外拍照,華為P10 Plus很輕松就能應付一天的活動。
但是充電速度方面,華為P10 Plus充電方式多少有點有趣。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充電的前60分鐘內,華為P10 Plus基本達到了80%的電量。但是最后這20%,卻整整充了80分鐘。60分鐘內沖到80%在現在快速充電的陣營中也算是正常發揮(考慮到3750mAh電池容量),對比擁有3010mAh電池容量的Oppo R9s的充電曲線(數據來源PCPOP.com):

R9s的充電曲線在40分鐘達到了80%,即充電完成2400mAh;而P10 Plus在40分鐘的時候折算沖入了2100mAh左右的電量。雖然P10 Plus比R9s多25%左右的電池容量,其充電到100%的時間也最多也應該在100分鐘左右。現在整個充電時間在140分鐘,著實令人費解。網絡上也有人提出P10充電實際功率為15W,不知道P10 Plus充電實際功率多少。
不過總結P10 Plus的續航,完全滿足一天的使用情況。30分鐘充電到45%也基本能夠堅持一段時間了。這一切,得益于3750mAh的電池容量和EMUI出色的后臺管理。還是那句老話,任何一臺Android手機套上iOS的后臺機制,都是“就這feel倍兒爽”。
網絡
一般來說,自己對于手機很少提及這個地方,畢竟大部分手機的信號強度和網絡連接穩定性都滿足日常需求。
但是對于華為的設備則要求更高一些,畢竟華為是做通信設備起家,麒麟SoC所搭載的網絡模塊也非常全面。買華為的手機,如果不是和通訊運營商有PY交易,一般華為的設備都是真·全網通,而且對于全球各種制式的網絡都有極好的支持度。
但是實測的情況卻不容樂觀。華為P10 Plus的Wi-Fi信號強度比較差,或者可以說是家里所有移動設備中最差的(對比iPad、MacBook Pro、HP Elite x2 1012 G1、iPhone 7 Plus、Google Pixel)。華為據說給P10 Plus添加了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天線技術,該指在發射端和接收端分別使用多個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使信號通過發射端與接收端的多個天線傳送和接收,從而改善通信質量。其能充分利用空間資源,通過多個天線實現多發多收,在不增加頻譜資源和天線發射功率的情況下,可以成倍的提高系統信道容量,顯示出明顯的優勢、被視為下一代移動通信的核心技術。不過在實際使用中,華為P10 Plus在家里的“信號死角”中表現很差,信號不穩定,速度也較低。
這種表現也許是因為華為改變了天線設計,但總之對于華為這種通信技術起家的企業來說著實有點不應該的。
系統
如今EMUI早已成為和MIUI一樣分庭抗禮的大系統。華為也通過自己強大的資金來不斷豐富EMUI的各項服務。不過說實話,華為并不擅長做“內容”,所以EMUI上面更多是單純的集成應用,EMUI更像是一個大雜燴,有著豐富的功能,卻有些凌亂。
譬如視頻方面,華為有一款名為“華為視頻”的應用,但在桌面“精品推薦”文件夾中,卻也提供了“視頻·優酷版”的應用。EMUI中附帶了一個類似美團的“生活服務”應用,但是這種另起爐灶的方式自然會帶來內容不足、不夠實用的情況。
當然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EMUI默認的系統主題風格是隨著手機顏色而來的,譬如自己這臺金色的版本:
![]()
金色P10 Plus系統默認主題
![]()
金色P10 Plus系統默認主題
![]()
金色P10 Plus系統默認主題
這種醇厚的風格讓自己覺得仿佛置于8848鈦金手機的廣告中,自己就是那個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低調奢華品味獨特指點江山一呼百應從者如云的光頭,果然無論外觀如何變化,華為永遠保留著那份“爵士”的初心。
![]()
8848鈦金手機廣告
趕緊換了一個主題以打醒自己,不斷告誡自己距離華為定義的成功“爵士”還很遠。
![]()
P10 Plus修改完主題后系統界面
即使看起來優雅了,EMUI還是多多少少能透露出華為在軟件方面的大大咧咧風格。譬如在音樂界面,自己用華為的賬戶登錄之后,卻不顯示頭像,但通過點擊頭像進入賬戶設置界面的時候,卻又能顯示頭像。
![]()
“音樂”應用界面
![]()
“賬號中心”界面
這些細節也許有些吹毛求疵了。總體來說,EMUI是一款非常棒的系統,其安全性,或者說對于其它軟件的控制力上,令人滿意。自從使用了EMUI,什么百度騰訊阿里全家桶統統再見。即使安裝了大量這些廠商的軟件,也不會被連鎖地后臺喚醒。在不影響正常消息推送的情況下,無論是淘寶、美團還是王者榮耀之類的游戲,平時真的就像是被刪除了一樣,默認情況下連推送的廣告都接收不到。往往是打開應用的一瞬間,今天推送的多條消息同時接收到(是時候應用才連上網接收推送消息),可見EMUI對于這些流氓應用的控制能力非常好。
譬如在通過APK而不是商城安裝應用的時候,除了要求用戶開啟“位置來源安裝”的選項,還會對APK安裝包進行掃描,以發現其潛在的威脅。在安裝完成后,也允許用戶立刻對該應用進行權限管理。
![]()
應用安裝界面
![]()
應用安裝后權限設置界面
這么嚴格的默認控制方式也成就了EMUI的流暢和輕盈。實話實說,自己的Google Pixel在安裝了淘寶、美團、QQ、微信、京東這些每天都推送廣告的應用之后已經有點不負重荷了。雖然可以通過其它方式控制這些應用,但都不如系統原生底層上的控制。這一點EMUI非常接地氣,很好適應了國內的Android生態。在使用的這段時間中,經常是一天下來自己的Google Pixel上有超過20條毫無意義的推送消息,而P10 Plus只有QQ、微信、微博的關鍵消息。這種嚴格的機制也給P10 Plus帶來了更好的續航能力。
華為也給P10 Plus上配備了紅外線發射器,這也是和P10的一個小功能區別,不過在生活中的確很有用。
最后提及一下華為的“游戲中心”,非常不人道。華為似乎和很多游戲廠商合作,能夠根據華為的賬號自動登錄游戲。但是這對于以前有賬號的游戲,譬如“陰陽師”,自己就在登錄界面找不到更換賬號登錄的方法。
![]()
“陰陽師”游戲中心自動登錄
![]()
“陰陽師”游戲中心自動登錄
總結EMUI,接地氣且質量不錯。擁有完整的云服務,功能也繁多,雖然有些功能有點畫蛇添足。最重要的是EMUI對于第三方應用的控制很好,而且很智能很簡單,無需用戶過多干預就能達到不錯的效果。目前這幾家大廠的系統都非常成熟完善,也都提供了比較完整的云服務,用戶在購買機器的時候更多的僅僅是要考慮選擇那家的云服務或者說之前用的哪家的云服務,而無需過多擔心系統易用性和功能性方面的問題。
音頻
如今在高通的驍龍芯片上也開始注重了音質的改善。驍龍835內置Qualcomm Aqstic WCD9341音頻編解碼器,結合驍龍835支持高保真級別的DAC,支持32比特/384kHz、115dB信噪比(SNR)和超低的105dB THD+N,以及原生DSD hi-fi音頻播放。同時,在Android的下個版本中將支持Sony的高音質藍牙無線音頻解碼。Sony為這項功能提供了LDAC無線音頻技術,用先進的音頻技術幫助Android無線高品質音頻更上一層樓。
華為沒有在廣告上提及音質相關的內容,那就應該是沒有什么大動作。實際使用下來感覺和iPhone 7 Plus的表現差不多,沒有什么特點,更依賴于耳機對于音頻的二次加工。
外放上,華為P10 Plus最大音量并不是很大,但是也采用了流行的“雙聲道”設計,即聽筒和下面的揚聲器在播放音頻視頻的時候同時工作,只是聽筒的聲音略顯孱弱一些。華為說這個模式只在橫屏播放音頻的時候啟動,但是有時候自己豎屏時候也發現啟用了。
這兒不得不提一下華為送的那副耳機。現在還送耳機的廠商屈指可數了,華為這款耳機在外觀設計上和蘋果手機附贈的耳機幾乎一模一樣,佩戴的感覺也似曾相識。只是在線材做工上,華為這副耳機卻沒有達到蘋果的品質。
![]()
耳機線材彎折部分
耳機的線材非常軟,用手捏起來里面似乎有空隙的樣子。在右耳塞銜接處,因為包裝原因線材被彎折,無法恢復。聲音聽起來非常差,請注意,是非常差。很久沒有聽到這么沒有特點的耳機了,高音上不去,中音展不開,低音沉不住,恐怕地攤上10元一條的beats耳機音質都能和這款耳機打得有來有回。看來華為真的把這個耳機當作“免費”贈品來對待了。
影像系統
華為從P9開始抱上了徠卡的大腿,這無疑是令人欣慰的。一方面,要求一個做通信技術起家的華為去投入大量精力財力去鉆研需要長時間技術積累的影像、畫面處理等科學一點都不現實;另一方面,就算辛辛苦苦幾十年研究出來匹敵Adobe、Apple、Sony這些巨頭的圖像處理方面軟硬件技術,市場也未必能夠快速接納。買一個可以服眾的標簽是最好的選擇。事實也是如此,即使挑剔的外國人帶著有色眼鏡,也為P9的成像效果點贊。畢竟很多問題,一個“德味”就可以掩蓋過去了。
雖然很多用戶不認為這些鏡頭可以被真正稱為“徠卡”鏡頭,不過自己卻認為這個名字就像當年Nokia上面最常用的卡爾蔡司認證鏡頭一樣,都屬于“根正苗紅”的產品。畢竟徠卡自己都心甘情愿將P9、Mate 9放在店面最顯眼的位置。
嘗到甜頭的華為自然更進一步,從Mate 9開始全面采用徠卡雙攝像頭配置。而在P10 Plus上,華為在前置攝像頭上也用上了徠卡鏡頭。區別于P10,P10 Plus的前置攝像頭支持自動對焦,擁有800萬像素和F1.9光圈。后置的主攝像頭為2000萬像素(黑白)配合1200萬像素(彩色,F1.8光圈),支持OIS光學防抖。但是P10 Plus在錄制視頻的時候卻沒有開啟光學防抖。
本次對比設備為目前手機中拍照評分最高的Google Pixel、iPhone 7 Plus和Canon 100D。
![]()
華為P10 Plus室外樣張
![]()
Google Pixel室外樣張
![]()
iPhone 7 Plus室外樣張
![]()
Canon 100D室外樣張
這組“故事的小黃花”樣張中,拍攝的時候處于陽光直射狀態,真實情況應該是iPhone 7 Plus樣張的感覺,在強烈的陽光下黃色的花瓣亮度非常高,甚至有點過度曝光的感覺。Canon 100D將光圈縮到F8.0,基本抑制了過曝。Google Pixel樣張將亮度壓低了,整體畫面幾乎看不出高亮的地方。不過這組相片中表現最不盡人意的就是華為P10 Plus,整體畫面偏暖,畫面的黃花不夠黃澄澄,愈發暗淡,背景偏紅,白平衡不準確。
放大看細節,華為P10 Plus畫面銳度很高,花蕊細節清晰明辨,花瓣邊緣分明銳利。Google Pixel也不甘示弱,也很清晰,兩臺設備都達到了Canon 100D這種初級單反的清晰度。而iPhone 7 Plus的細節即使在光照如此之好的環境下,涂抹感也很嚴重。
![]()
華為P10 Plus室外樣張
![]()
Google Pixel室外樣張
![]()
iPhone 7 Plus室外樣張
![]()
Canon 100D室外樣張
這面墻的場景中,Canon 100D整體畫面表現接近現實情況。當時的場景中因為處于陰暗處,缺乏光照的淺黃色墻面非常暗淡。iPhone 7 Plus拍攝的畫面亮度高、顏色鮮艷,雖然不夠反映真實場景,卻足夠討好眼球。華為P10 Plus場景過于黯淡,但細節銳利;Google Pixel畫面顏色柔和,看起來舒服,但還缺乏iPhone 7 Plus的鮮艷感覺。當然,如果場景中光線好,同樣的場景下,iPhone 7 Plus可以拍出不一樣的效果:
![]()
iPhone 7 Plus拍攝
姹紫嫣紅的春天自然是踏青的好時節,拍拍花花草草也是常見的場景。
![]()
華為P10 Plus樣張
![]()
Google Pixel樣張
![]()
iPhone 7 Plus樣張
![]()
Canon 100D樣張
這組樣張中,同樣還是陽光明媚。華為P10 Plus的畫面很有特點,顏色非常鮮艷,細節銳利明晰,花骨朵下的茸毛清晰可見,耀眼的反光和畫面亮度很好反映了上午10點多的晴空萬里;花朵顏色更偏紅偏藍,顏色更深,飽和度更高。Google Pixel顏色清淡,更符合實際情況,與Canon 100D的色彩表現相似。iPhone 7 Plus顏色也稍微更鮮艷一些。
![]()
華為P10 Plus樣張
![]()
Google Pixel樣張
![]()
iPhone 7 Plus樣張
![]()
Canon 100D樣張
這組建筑物的樣張中,華為P10 Plus樣張整理亮度較高,但是天空沒有湛藍的感覺;Google Pixel比較好平衡了天空的藍色和畫面的整體亮度,不過左側陰暗部分亮度稍低一些;iPhone 7 Plus畫面亮度也較高,但畫面細節上看有一定涂抹感。
![]()
華為P10 Plus樣張
![]()
Google Pixel樣張
![]()
iPhone 7 Plus樣張
![]()
Canon 100D樣張
在這組樣張中,華為P10 Plus依然有一點過曝,很多食物的高光部分過曝,喪失了細節。但是食材的細節表現出眾;Pixel的樣張銳度略遜于華為P10 Plus,但很好控制了曝光,食物鮮艷油亮;iPhone 7 Plus拍攝出的食物飽和度稍低,雖然很好還原了色彩,但是并沒有那么誘人。
![]()
華為P10 Plus樣張
![]()
Google Pixel樣張
![]()
iPhone 7 Plus樣張
![]()
Canon 100D樣張
這組食物細節的樣張中,華為P10 Plus依然過曝了,豆皮的高光部分紋理無法辨析,但綜合畫面亮度和色彩,樣張很有沖擊力;Google Pixel顏色更真實一些,尤其是肉看著鮮美多汁,黃瓜清脆爽口;iPhone 7 Plus的樣張中整體畫面偏紅,尤其是豆腐皮,看起來沒有那么清爽。
通過日間拍照,可以看出華為P10 Plus在日間拍攝還是存在過曝的現象,不過銳度很高。色彩取向上偏向鮮艷,畫面中紅色、藍色較多,有自己發色特點。這大概就是和徠卡合作的成果。
再來看看夜拍場景。
![]()
華為P10 Plus夜拍樣張
![]()
Google Pixel夜拍樣張
![]()
iPhone 7 Plus夜拍樣張
![]()
Canon 100D夜拍樣張
夜拍樣張中,首先衡量標準是畫面的亮度。在這組樣張中,Google Pixel對焦出現了問題,但擁有很好的畫面亮度和純凈度。華為P10 Plus的天空中噪點稍多,但是也擁有很高的畫面亮度。實際上,Google Pixel的樣張ISO為711,而華為P10 Plus樣張的IOS為640,理論上華為P10 Plus的噪點應該少一些。畫面色彩上,Google Pixel色彩還是有點偏藍,遠方最后一絲晚霞的暗紅沒有表現出來;iPhone 7s Plus的畫面有點過于偏暖。細節方面,華為P10 Plus畫面銳度更高,看起來更清晰一些。
極端暗光條件下。
![]()
華為P10 Plus極端暗光條件樣張
![]()
Google Pixel極端暗光條件樣張
![]()
iPhone 7 Plus極端暗光條件樣張
這組樣張對比極其明顯,即使這種極度暗光的場景中拍照并不常見。可以看到Google Pixel驚人的畫面優化能力。華為P10 Plus表現中規中矩,基本能看,但是噪點和亮度不足。至于iPhone 7 Plus……只能說畫面亮度高,但只有亮度高了……
可以看出,在光照尚可的夜景拍攝中,華為P10 Plus表現不錯,畫面純凈度和亮度較好,同時保證了比較準確的色彩還原。但是這種表現在旗艦機型的梯隊中并非獨占鰲頭。Google Pixel夜景拍攝能力非常恐怖,但是其相機對焦精準度尚需改進。曾經業界標桿的iPhone,卻淪落到了追趕者的境地。無論是日景還是夜景,iPhone 7 Plus即使用上了雙攝像頭,其成像能力并沒有飛躍。在飛速發展的Android設備面前,iPhone 7 Plus越來越需要更多的努力了。
總結華為P10 Plus的影像系統,通過與徠卡的合作,華為P10 Plus的成像質量已經穩妥地站在手機的第一梯隊,華為這步棋走得立竿見影。當然從P9時代就存在的過曝問題依然存在,但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畢竟一亮遮百丑,畫面亮度和艷度的適當提升能很好地提高展現力。P10 Plus的成像銳度很高,畫面非常清晰,沒有過多的涂抹痕跡。同時也希望通過與徠卡的合作,華為能夠從基礎上提升自己對于影像系統和圖像處理的相關技術研究,做好相關領域的技術和專利積累。
總結
華為P10 Plus,作為P9 Plus的升級版,卻在這一年的過程中丟了一些東西。華為在P9 Plus推出了類似蘋果3D Touch的屏幕壓感感應控制,在P10 Plus中也缺席了。屏幕缺乏AR和疏油涂層,攝影模式下無法開啟光學防抖(事實上畫面抖動很嚴重),這都是華為P10 Plus無法回避的問題。
華為不缺乏資金,但是華為移動設備領域要追趕高通、Intel、思科、蘋果、三星這些巨頭的路,并不是華為一個廠商可以完成的,而是整個國家在微電子芯片制造領域長期需要補的課。麒麟追趕高通驍龍,還需要一段時日。而更為重要的是像華為這樣的中國企業更積極地參與到整個標志和規范的制定過程中。
總體來說,華為P10 Plus還是一款相當不錯的手機,對得上其作為華為頂級旗艦的定位。其宣揚的“攝影大師”也算名副其實。但這幾年華為在實力增強的同時,其宣chui傳niu能力簡直“平步青云”,提升速度比產品質量和技術的升級速度快得多。至少從華為的手機來看,華為非常想擺脫曾經那種工程師一樣的勤懇親民,而是學會了在燈紅酒綠之下賣弄新的概念,帶著一點“成功人士”的自信和不屑。以現在華為的能力和資金,做一個華為P10 Plus這種水品的手機雖然不能說是易如反掌,也并非高不可攀的技術突擊。
有時候,在中國這些手機行業中可以看出一種下意識的“菲薄”。雇傭外國的設計師來解決設計問題,但實際上國內設計水平已經很高。譬如華為P8就為接下來的P系列奠定了很好的美學設計基因,可以傳承下來直到P10。但是從個人審美上,自己卻沒有看出所謂的經保時捷設計團隊出品的Mate 9在外觀設計上的過人之處。其雙攝像頭的設計也不如華為P10系列優雅。可以說,P8的外觀設計就像一架很好的戰車底盤,在此之上可以發揮的空間就很大了。
又這樣一種人,粗中有細,笑里藏刀。雖然表面上會和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稱兄道弟,卻對一切了如指掌滴水不漏。這也許就是摸爬滾打之后而獲取的“小聰明”吧。但是小聰明很難積累成大智慧,而且小聰明一旦被人識破之后就更顯得尷尬和鄙夷。三星對于Galaxy Note 7在中國的售后處理和公關方式,就典型詮釋了什么叫“區別對待”,什么叫“轉臉就忘”。也希望中國有朝一日可以攻破這些超微集成芯片組的設計、研發和制造,攻破顯示屏相關制造技術瓶頸和品質。一旦在這兩個行業失守,三星,甚至整個韓國又會被中國這臺“發達國家粉碎機”碾軋過去。但路還很長,華為,而且不僅僅是華為,還有無數的中國企業和研究院,設置到每一個研究員、工程師和創業者,都肩負著這個責任。希望這些“華為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繼往開來。
最后插播一條小插曲。當使用P10 Plus商城的新浪微博登錄自己的微博之后,不久后又在iPhone上刷微博,突然發現自己不知道為什么也不知道何時突然關注了“華為榮耀”等一系列華為手機的微博。
“好氣哦,但還是要保持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