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歷朝歷代的終結原因有很多,但唯獨明朝的終結,極其復雜。
擁有近現代化軍工體系與資本主義萌芽經濟體系的明帝國,被老掉牙的游牧民族和農民起義軍絞殺致死。
我們今天總是強調綜合國力,考核一個國家強盛與否,最根本的因素是錢。有錢可以換來武器,有錢可以買來人才,有錢可以.....
老七這么說,不是代表有多喜歡錢,想表達的意思很簡單:明軍素以火器混搭冷兵器為主戰裝備,火器的質量需要科技生產力墊底,而科技生產力需要大量的錢來墊底,錢又需要大量的黃金、白銀作為國家級戰略儲備資源。
明朝財政收入的赤字,直接導致農民起義和軍備荒廢,正是由于錢的問題,崇禎異常痛苦的向先祖報道了,那么明朝為什么會出現財政赤字呢?
無論是按照鋪面征收,還是按照生產規模征收,都是有的,只不過征收很低,偷稅漏稅現象也很嚴重。江南的大地主,同時也是手工業的大資本家,其代表就是東林黨人,口口聲聲朝廷不得與民爭利,其實民是被他們代表了,至于利也都裝到他們腰包里了。
明朝萬歷皇帝金融知識還算不錯,面對上躥下跳的江南大地主商人,出動自己身邊的太監管理稅收,于是乎稅監這個職位應運而生。
想法很不錯,現實很骨感!
稅監雖然對皇帝很忠誠,但是因自身條件,他們的文化水平有限,稅收方式呆板的嚇人,至于工商業發展,壓根就不懂。
金融,非專業人士請勿操作!
原因為很簡單:窮人的最后一個銅板和地主的一擲千金。
昔日鄭和下西洋何等威風,硬是用和平、真誠打通了海上絲綢之路。
可永樂大帝撒手人寰后,明朝進入海禁時代,雖然一直斷斷續續的,但從明朝中期開始,海禁廢弛,漸漸就不存在了。
而且,明朝國庫收入堪稱頂梁柱的海外貿易,在明朝嘉靖時代已經是“國用之半”,隆慶萬歷之后,朝廷收入支出的晴雨表,就是太監領導下的江南和廣東的幾處市舶司。
這一點其實看貨幣就能看出來。明朝前期是寶鈔,后來成了銀本位,明朝本身是個乏銀國家,怎么會變成銀本位呢。
明朝乏銀,首先,明初是不允許開礦的,其次,明朝銀礦不夠用。
明初朱元璋只知道桑田富國,他認為朝廷下令開礦只會給貪官污吏折騰老百姓的機會,到時候下礦井死不少人,開采的利潤朝廷也得不到多少,都被下頭官吏貪了,所以下令不許采礦。這在現代人看來有點兒因噎廢食,但是等到萬歷朝設立礦監,果如朱元璋所料,那些沒卵子的礦監王八沒命價折騰老百姓同時大肆中飽私囊,進朝廷國庫的礦銀又只有十之二三……不得不說老朱對貪官污吏的人心把握實在是太到位了,爐火純青。
而且這種鳥人鳥事,到現在都杜絕不了,王八養上幾千年還是王八,不過這又跑題了,不展開。
回到海外貿易上來。
前頭說了,乏銀,那為毛又變成了銀本位國家呢。其實就是因為海外貿易,因為我國海外貿易是大順差,而外國鬼畜結算都是用白銀的,這就導致大量海外白銀流入,逐漸形成了明代銀本位的貨幣制度。
流入中國的白銀有兩個來源,墨西哥和日本。
市舶司的主要交易對象是東南亞的歐洲殖民鬼畜和通過琉球交易的東洋鬼畜。
殖民鬼畜從墨西哥開采白銀,然后用這些白銀從中國買入絲綢茶葉瓷器之類的東西,這就是從廣州流入的墨西哥白銀。這也是明代白銀的主流。由于之前倭寇搞得太兇,明朝海禁開了之后也一直沒有對日本松直接貿易的口兒,所以東南亞和海盜就成了中日貿易的中間商,日本白銀就是這樣進入中國的。由于沒有全面敞開貿易口子,日本白銀不是明朝海外白銀流入的主流。
這種白銀流入,就產生了一個問題。
在廣州和江南地區,白銀綽綽有余,而在我國北方內陸地區,鬧銀荒。尤其張居正搞一條鞭法,田畝稅都要折成白銀上交,這就要了北方窮苦人的老命嘍,兌換白銀又是一道沉重盤剝,負擔沒減輕,反而大大地加重。所以張居正這個一條鞭法,可以說有利于充實國庫,卻未必有利于內陸地區的老百姓,更未必有利于長治久安。
甚至可以夸張點兒說,陜西亂民的根子就打這兒起的。
海外貿易是明朝財政的晴雨表,所以從明朝中葉之后,朝廷手里漸漸沒錢了。
原因無他,當明朝確立銀本位制度的時候,就加入世界貨幣體系,而加入世界貨幣體系,就難免會受到國際影響的波及:全球范圍銀荒開始了。
這在明朝的銀荒現象就格外重。
因為明朝江南手工業資本家歸根結底還是一幫土老財,在他們看來,銀子不只是貨幣,他們更看重貴金屬的保值能力,通過商業手段獲得白銀之后,他們不是消費讓白銀繼續流通,而是選擇私人儲蓄白銀,這就使大量白銀都離開了流通市場。
銀本位的貨幣制度,外來的墨西哥白銀在減少,江南廣州的白銀儲戶卻在增加,于是銀荒更嚴重。銀荒嚴重,白銀就升值,儲戶于是更加積極儲蓄白銀,進一步加劇銀荒,加劇白銀升值,于是需要兌銀交納賦稅的北方內陸地區農民的負擔則進一步加重。形成了惡性循環。
萬歷朝又是搞稅監,又是重新開礦設立礦監,不單單是增加國庫收入,最主要的,也是要增加白銀。但是這些努力,前頭說了,經被沒卵子的和尚念歪了,非但沒改善,反而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到明朝后期銀荒現象變得更加糟糕,德川幕府建立之后奉行閉關鎖國政策,關閉對外貿易的大門,從琉球輾轉而來的日本白銀也變成涓涓細流,甚至逐漸斷流。
明朝財政枯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