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以為擁有愛情便可無所不能,但后來才知道,要先無所不能,才會擁有愛情。心理學就是現代的宗教學,這才是真正的心理學大師,恐懼不是借口,沒有理由逃避。害怕不是借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才是勇氣。
順其自然不是什么都不做。順其自然是無為而無不為,是只選擇做卻不介意有沒有收獲,是存在就是合理,是隨遇而安。
每個人存在在我們的生命里都是有原因的,也許現在我們還不明白,但是有一天這個人消失了我們才會后悔,我們就是這么成熟起來的,你有沒有想過什么是你想要的生活,也許有一天你想明白了,我卻已經不在了。
這應該就是人生吧,總會有人出現給我們上一課,讓我們明白自己不是萬能的,不能總是那么驕傲,我們都是猴子,我們都在爬樹,上面的猴屁股亮的刺眼,下面的猴臉寫滿了天真。我們都在爬金字塔,塔頂只有一個,條條大路通羅馬,如果你覺得你要去的不是那個塔尖,那可能你的方向錯了,你要尋找的不是上帝給的真理,可能是和魔鬼簽下的契約。
如果有一天你覺得是時候除掉你的心魔了,天使們還會在原地等你,讓你重新明白,為什么要有一張天使的臉龐和魔鬼的身材,為什么要有一顆天使的心靈和魔鬼的外在。
因為真理是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的,因為最好的東西都是最稀有的,因為一公斤的鉛球要比一公斤的棉花體積要小很多,因為真誠很難用錢買到但是虛偽可以。物以稀為貴,貴人如果用錢來衡量的話一定也是價值不菲,為什么文人可以拯救世界但是商人不可以,文人只殺壞人,但商人可能會欺騙好人。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如果不了解規則,書讀的再多,錢賺的再多,也和幼兒園畢業沒有任何區別。
欲望和理想到底哪個對?錢和愛到底哪個重要?如果你沒有錢,愛可以讓你充滿希望。但如果你有錢,愛會讓你生活更快樂。這就是人的心為什么長在里面而不是外面,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聰明到摸透別人,所以好人的心里在想什么壞人永遠不知道,但是壞人的心里在想什么好人一眼就看穿了,這也是為什么要做一個好人而不是壞人。
三觀正到底有多重要,好人可以裝成壞人,壞人會相信好人,但是壞人卻很難裝成好人,因為好人不相信他。這就是規則。科學家和政客都應該明白。教育家和商人也都應該明白。也許你本來想做好人,想當老師,想愛這個世界,但是后來發現這個世界的規則是適者生存所以你最后選擇了當一個壞人,但是你不知道商人死之前回顧這一生感覺很后悔,可是老師不會。
因為老師同時也可以是商人,比如進退自如謊話連篇但征服了所有人信任的俞敏洪。但是商人如果讀錯了書卻很難明辨是非,比如手上沾滿了無數小姑娘鮮血的郭敬明。相信和懷疑到底哪個重要,正因為你懷疑全世界所以你才需要找一個東西來相信,也正因為你相信了不該相信的所以最后才會收到傷害。
當然,保護自己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只給我信任的人看我的日記。愛的本質是相信,世界上最動聽的話不是我愛你,而是在一起。世界上最殘酷的現實不是我們不能在一起了,而是我已經不再相信你了。
知乎上有個問題叫: 你為什么喜歡黃渤?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愛是無條件的,但錢是有條件的。文明是一整做橋梁,沒了橋頭和橋尾看起來也很完整。但利益是我們最初的目標和最終想要得到的結果,試想一下如果少了中間的過程,橋都沒有,又怎么可能順利到達彼岸呢?這就是規則,必須學會站在上帝視角看問題,文化和學問永遠比所謂的財富和能力重要的多。一克拉的道理比一克拉的鉆石更吸引人。這就是今天我演講的內容,謝謝。
《存在即是合理》——“順其自然”之新解,順其自然的真正含義
2015年9月1日,寫在新學年伊始
害怕的本質是懶惰,勇敢的本質是勤奮
對不起我沒有中國手機號,開不了公眾平臺,只能這么發咯
后記:
至少這一次我敢做出一個選擇,而不再什么都想要。不再友誼和愛情都想要,不再學習和工作都想要,人總要做一個選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人生沒有如果,每一步選擇都是對的,即使你覺得不對,時間也會修正你的想法,或者把真正屬于你的東西帶給你。而不是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當然,也許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不敢去做,這就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沒有區別。It's not who you are, but what you do that defines you. ?道理三歲小孩都明白,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只有做到的人才算得上成功。決定我們是什么人的,不是我們的能力或學問,而是我們最終的選擇。
塞繆爾約翰遜說過,“懶惰和貧窮永遠是丟臉的,所以每個人都會盡最大努力去對別人隱瞞財產, 對自己隱瞞懶惰。”
所以我選擇做一個好人。主觀做自己,客觀看世界。走一條hard way,并且把自己偽裝成騙子和殺人犯,等到需要我的時候我才會站出來。我會讓我在乎并且在乎我的人安心,給他們安全感,我把這些人當成家人。如果有必要,我會在友誼和愛情中做一個選擇,這是一個成年人應該有的原則。至于其他在乎我,但是我不在乎的人,我不一定非要不辜負他們,但也肯定不會去傷害他們。
所以總之,我是不屑去只做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并且說句實話,我有點看不起這種人。
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裝逼,但我有一顆赤子之心。我殺人,但我只殺壞人。我愛開玩笑,但我知道分寸。我不會永遠沉默,因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現實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腳步,周星馳說,“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咸魚又有什么區別。”
但是我覺得難就難在這里,驕傲的人聽見這句話覺得自己已經成熟到可以接受現實,殊不知這跟成熟和現實沒有一丁點關系。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因為謙虛的人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好,希望變的更加成熟,而驕傲的人誰都看不慣,覺得自己最牛逼,把別人的努力當成了裝逼,這也是規則。時間會證明一切,如果不明白規則,不如早早出局。
同樣,就好比大家都知道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句話,但是有些人變得更好了,有些人卻變得更壞了。
羅曼羅蘭說過一句享譽全球,亙古不衰的名言,說的是:“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心里有一團兒小火的朋友們,看到這里,你們怎么覺得呢?
天雨不潤無根之草,道法只渡有緣之人。到底什么是緣分,存在的不就是合理的么,眼前的不就是緣分么。
然而為什么許多人看了那么多故事,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常言道,“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引用我剛才看到的一篇文章里的話,
“ ?寫故事的人要對看故事的人的感受負責,但看故事的人的人生,寫故事的人負責不起。故事是給看故事的人感動或啟發的,不是給看故事的人來指導人生的。別人家的故事始終是別人家的,輕易把別人家的故事代入自己的人生,最終只會讓自己的人生故事變成事故。
因為寫故事的人往往是先有了結果再梳理出與這個結果有關的邏輯從而得出結論,而聽故事的人卻把這個結論當成故事唯一的結果。
同樣是講述某某姑娘與某某渣男的故事,人家可以因為他筆下的主人公分手后真的遇到更好的來得出《姑娘,你值得遇到更好的》的結論,我也可以因為我認識的姑娘分手后的遭遇寫一篇《姑娘,你之后遇到的未必比現在要好》。
同樣是講述某某熱血青年北上廣各種漂的故事,人家可以因為他筆下的主人公闖蕩后真的成功了才寫出《你還年輕,去闖蕩吧》來鼓勵讀者,我也可以因為我認識的少年闖蕩后的失落寫一篇《你還年輕,三思而行》。
同樣是講述某某姑娘長得不漂亮但心靈倍兒美卻不被待見的故事,人家可以因為他筆下的主人公找到了更好的來感慨《不是你不美,只是他看不見》,我也可以因為我自己的經歷寫一篇《不是你不美,只是表達方式不對》。
你看,人家是根據已知的主人公的結局,才推導出一個道理,我根據我熟知的另一個人的結局,又能推導出另一個道理。你卻把某個道理當成真理,來暢想你自己的結局。結果道理千千萬,卻可能不適用于你自己。
就像作家小明覺得小美看到秋天花凋零心懷不忍的樣子很美,于是寫文歌頌小美的善良,認為善良的女孩都很美麗,這本來沒有問題。可是小杜卻當成了看到凋零的鮮花就應該于心不忍,然而小杜并沒有文藝細菌,反倒搞得自己很難受,殊不知愛吃的小杜來研究一發散落的花瓣可以燉湯還是蒸煮也難保不可以上美食版頭條。
為什么看了那么多故事,依舊過不好這一生?不是因為不努力,不是因為不堅持,更不是因為故事是杜撰的有問題,而是有些讀者沒有學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作者寫故事并不是要引導讀者的人生故事,而是展現每個故事背后的不得已和不得不,來描畫多樣的人生。待讀者遇到相似的經歷自己做出選擇時,偶然想到某個故事里和自己選擇相近或相反的主人公,能夠會心一笑。
最后,我為之前因自己寫的故事可能產生的誤導而道歉,同時也向看到現在都沒有嫌棄我裝模作樣給自己治病的你們道謝。
”
你看,幾乎所有的大大們好像都是精神分裂的,其實也僅僅是自嘲啦。比如說,信仰不是裝出來的,信仰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需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有信仰。同樣,善良也是一樣,那些整天把快樂掛在嘴邊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善良。
那到底怎么樣才算有信仰,怎么樣才算善良呢?如果快樂還分對錯,那豈不真是腦子有病得治一治了。喜歡金融的朋友們,喬治·索羅斯說過一句話,“重要的不是你的判斷是錯還是對,而是在你正確的時候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你的力量來。”
管理也是一樣,這就是為什么要知道有個東西叫做馬克思哲學辯證法,學會一分為二看問題,具體事情具體分析。就好像我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講的是一部70多集的電視劇里女主角三觀有點不正,前60集都在追男一號,直到最后才答應嫁給了男二號。
第一眼看,好像確實生活中很多這樣的例子,但畢竟現實中的錯誤,完全可以通過瀏覽童話來修正。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嘛。就好像那部劇女主角花了60集才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但是生活中的我們也許只花10集就可以想明白了。
The inherent nature that makes you what you are is also your biggest enemy. ?想要在金融行業存活所需要的嗅覺,也絕對不是接地氣兒就能接來的,只有用直覺來配上理性思維才能更好的預測下一秒事情的發生,才能更好的鎖定趨勢的進展,融會貫通,順其自然地享受下一秒的快樂。而這些,都絕非是用肉眼就能夠看見的。
這就是生活的樂趣,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化,總想著什么都那么簡單只有一種情況,這絕對是不可能的,最后只會害了自己。因為真正的簡單就是合二為一,是經歷之后總結的大道理,是相信和懷疑的綜合體。大道至簡嘛,你看我自己都能推導出來,所以真理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以萬年為單位都沒問題。
著名的“無房族”公共知識分子高曉松老師說過,“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更何況小小年紀就被現實擊倒的人肯定算不上勇敢。或者至少,我不會選擇做這種人。
當然,這個世界上也會有很多著名的具有理想主義氣質的現實主義道德家,比如馬丁·路德·金。他就說過一句話,“到頭來,我們記住的,不是敵人的攻擊,而是朋友的沉默。”
當然,真真假假,以假亂真,可是畢竟兩個人都相信肯定比兩個人都懷疑要更容易,所以有信仰的人之間感情更牢固。
沉默是金,但解釋未必就是錯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沉默的人們也許互相更合得來,但是熱情的人們交流更自在。友誼就是這樣開始的。而任何真摯的感情,都需要以友誼來做為調劑。愛情如此,親情也是。
到底什么是有趣,有趣就是把嚴肅的一切用幽默的形式表達出來,比如“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個萬年老梗,然而我記得我在15歲的時候,就有人告訴我說重要事情不要說出來,整理成書面材料也許更好一點,這也是為什么要經常做讀書筆記。當然,這個道理我用了將近十年時間來參透和領悟。
我的兄弟金證濟生非常喜歡周國平老師的一句話,“相反,一個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寧愿在孤獨中從事創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實奉獻給世界。”
而這,就是規則。慷慨不代表揮霍,節制也并非羞澀。而這些,都不是現實主義low路線能夠教會給我們的,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接觸更高深的道理,才能發現更簡單的規則。
當然,寫故事的人最需要的是責任感,一個有擔當的人也是一樣。蔣方舟說過,“我覺得使命感和責任感是兩回事,如果這個使命只是一個托詞的話,我覺得這種使命感沒有任何意義。”
先說這么多吧。因為無論如何,還是要經歷。當然,每個人軌跡不一樣,道可道,非恒道,具體事情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