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都生在農村,后來他們兩考上了同一所大學,相遇,相知,相戀,結婚,最后有了我。
小時候爸媽工作忙,就把我放在姥姥家。姥姥從小教我唱兒歌,認生字,算算數,給了我最初的文化啟蒙。后來,上小學了,我跟爸媽在一起住,從農村搬到了小鄉鎮,住在爸媽工作的學校里。學校里的孩子們很多,我從小和他們一直瘋在外面,幾乎不看電視,不玩手機(當然那個時候的手機也沒啥好玩的)。再然后,我隨著媽媽工作的調動來到我們的小城市里,租住在外,遠離一切電子產品,連電視都看不上。初中之后,學業繁忙,再加上住校,我更是很少玩手機,上網絡。
你可能會說,你過得日子很好啊,沒有一切外界的叨擾,沒事的時候就看看書。是,很好,我非常感謝爸媽給我的教育,從小給我的氛圍。但是,也正因為此,我很少接觸到網絡,很多東西不知道,不太懂,比如外國的明星,歌曲,這些,在高中時要么大家都一樣,要不我不懂什么大家都會很耐心的給我解釋。令我沒想到的是,大學里,這居然成了我被嘲笑的原因。
大學宿舍里的室友們來自天南海北,家庭背景出身各不相同。有的人出生在大城市,自然接觸的比我們多,學習的也比我們好。第一感覺來自她的惡意,是我們去看大教堂的時候。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西方文化的我激動的秒變拍照狂魔,而她,在一旁冷冷地說到:“不就是個大教堂嗎?至于嗎?還只是在外面看了一眼。”我懨懨地收回了手機,繼續跟著她逛。
雖然我媽媽是英語老師,但是我的英語并不是很好。有次,我跟她一起回宿舍,她給我聽一首英文歌,突然收到部門里布置的一些作業之后的我感覺到壓力重重,“你覺得這首歌好聽嗎?”舍友突然發問,“還好還好”,沉浸在悲傷中的我說到。“其實吧,這首歌和懂英語的人在一起聽兩個人是會一起high到爆的。”我望著她的眼睛,笑的很甜很美,尷尬的塞了下耳機。
大學的晚上沒有自習,學習回來之后我們總要玩些游戲,有段時間我們迷上了瘋狂猜詞。一些國外的歌手歌曲名人很多我都不知道,猜不出來描述不出去,每每這時就會聽到,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嗎?這還猜不出來?接下來就是刺耳的笑聲。
后來啊,笑似乎就成了她們對于我說話之后的回答。
“你們是說前面那個姑娘的褲子嗎?我也覺得很好看。”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誰說褲子了,那都是舊款了,我說的是姑娘的腿,又白又長又直。”
“這首歌我好像聽過誒,叫什么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這你都不知道啊。”
“這個游戲好好玩啊,我記得我們高中時候經常玩。”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這個游戲我們初中時候就已經玩爛了,我感覺你們那兒的人消息都好閉塞啊,都好落后啊。”
我們的距離越小越遠,而我,也越來越沒自信,也越來越不愿意和她們一起,便找各種各樣的的借口和她們分開……
我只是覺得這不是我應該被嘲笑的原因。
我懷念高中時候的同學們,大家一心向學習,再簡單的數學題我都可以問同學,做錯再多題的卷子也敢借給別人看,考再差的成績也有人幫我分析失敗的原因,而永遠不會收到那一串扎心的笑聲。
時光不在,我還是要成長,要努力,擴展知識面,爭取不再被嘲笑。
但是,現如今,我只想說,我覺得這不是我應該被嘲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