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我在讀初中的時候就知道日本有一本經典的兒童書叫《窗邊的小豆豆》。我也不知道從哪里看來的。
經典的意思就是歷經時代變換,精華永不沒落,而且時讀時新,越讀越感悟。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立之年再回頭看,發現以前看過的好些書都沒看懂,根本沒讀明白書里寫的是什么意思。好像只為了爭得一個“知識分子”的偽稱。
初中時看《窗邊的小豆豆》,因為經典必讀,寡味地啃下去。感想就一句話,資本主義的教育正如中國老學究師尊所言,如同兒戲。整天不是去地里找蟲子就是去爬樹,談何學習,不是好孩子。我感到可笑,認為不適合,并未讀完。
后來又看了幾次,是為了學日語,訓練自己適應日文原著的語感。因為這本書里都是寫的小孩子的事情,用詞簡單易懂,沒有深奧的詞匯和復雜的語法。只是我一邊看一遍懷疑日本曾經真的有這樣一所學校存在嗎?
要說感受最深刻的莫過于最近這次,因為身在日本,且有小兒在園。
此書是黑柳徹子根據自身的真實經歷所寫,講的是在二戰結束前夕東京一所小學的故事。小學真實存在過。小豆豆即是黑柳徹子本人。
小豆豆是一名小學一年級的女生。
學校邊上時常會有宣傳商品的街頭藝人經過,本來經過學校時,街頭藝人會降低吹打樂器的音量,但小豆豆非常喜歡看他們表演,會央求他們放大聲音并在一段表演結束后再繼續表演。上課時所有的學生都被廣告藝人的表演吸引了去,都擠在小豆豆座位的窗戶邊上,只剩下老師一個人站在講臺上。
有時在上課途中,小豆豆會突然說話,老師很奇怪,跑去一看,她正在和屋檐下的燕子們對話。
課堂上老師要學生們寫字,小豆豆把課桌的蓋子打開,拿出一支筆,又啪地關上,然后又打開,拿出一塊橡皮,又啪地關上,接著又打開,拿出一個本子,又啪地關上……如此反復,每次只拿一件用具,僅拿學習用品就花了不少時間,一個字沒寫,開關的聲音吵鬧且頻繁。
就這樣,小豆豆被退學了。
她有一位好母親。
媽媽問她,為什么要不停地開關課桌蓋子。她回答說,因為課桌的抽屜和家里的不一樣,家里的是拉開的,課桌的是四面封住開口在上面,她覺得新奇有趣。媽媽便不說她。
媽媽一面努力地給她找新學校,一面擔憂她又會被新學校退學。卻從未教訓過她一次。
直到她長大,過了二十歲,媽媽和她聊天時才隨意地說起過她是被退學的。她震驚:此前媽媽從未和她提過,她也從未認為自己是這樣一個別人看來奇怪的孩子、一個被退學的壞孩子。
所以小豆豆依然是快樂的。依然無憂無慮地進了新的學校巴學園。書里面寫的就是小豆豆在巴學園的事情。
入學的第一天,小豆豆就喜歡上了這所學校和小林校長。校門不像別的學校是水泥柱子,而是一棵低矮的樹,上面還長了葉子,是一個從地面上長出來的校門。教室全是電車,大家坐在電車里上課。后來小林校長又開了圖書館,圖書館是一輛新運來的舊電車。
小豆豆對校長說,我想進這所學校。校長讓媽媽先回家,要和小豆豆談。接下來小豆豆和校長聊了四個小時,講了各種各樣的事。校長一直在專心地聆聽和回應。聊完后,校長說,從今天開始,你就是這所學校的學生啦。
巴學園一共有五十多個孩子,分不同的班級。有部分身體殘疾的孩子,有部分身體健全的孩子。沒有規定的課程時間表和活動安排,孩子們想上午去散步那就上午去吧,想下午去散步就下午去吧,想學物理就自己學物理吧,想學寫字就自己練字吧。沒有固定的座位表,偌大的電車教室里,一個班級時候十幾個孩子,想坐哪里都行。
但也有些必須要做的,吃飯之前要圍成一圈唱歌,唱的是巴學園的校歌:好好嚼喲,好好地嚼食物喲,嚼啊,好好地嚼食物喲……(此處為本人翻譯)。便當必須有海之幸和山之幸,海之幸是指魚和煮的海鮮類食物,山之幸是指蔬菜、肉。如果今天有哪個孩子的便當少了海之幸,校長夫人就會端著大鍋舀一塊魚放到他碗里,如果今天哪個孩子的便當少了山之幸,校長夫人就會添一塊肉到他碗里。等大家的便當里都齊備海之幸和山之幸后,大家才開始吃飯。
書里分小節記錄了巴學園的事情,每一節寫的是獨立發生的一件事,不長,非常便于閱讀。
書的結尾是巴學園由于東京大轟炸被大火燒毀,小林校長的心血付之一炬。
本書的主旨在于體現小林校長的觀點:“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的環境的,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印品質’,并讓它們得以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有個性的人”。
小林校長的另一個愿望是希望在日本普及音律學,他認為萬物皆有自己的節奏和韻律,有自己的音樂和藝術。我們應該配合事物自然的規律,發現其中所蘊含的節奏來進行學習。
河水有自己的聲音和韻律,仔細地觀察,會有聲音,如同音樂一樣的節奏。風亦有聲,樹亦有靈,石亦有情…我們培養和教育孩子,應該帶領孩子們在親近與貼合大自然的過程中去引導與發現。
現在日本的幼兒教育有一些巴學園的影子,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