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急
不妨慢慢的細看
西游說到底其實是一次西方佛勢力向東方殖民擴張的周密行動
而擴張的目的在于獲得更多的
信徒(坐收香火錢)
?
可天下的香火錢就那么多
給了和尚,那東方的道士怎么辦?
所以一開始以道祖為代表的道派神仙們就是拒絕的!
但鑒于是大唐李大大主動求法
道派又不好明著反對
畢竟信仰自由已經是普世價值啊!
你要是反對
國際輿論肯定一邊倒支持西方
那怎么辦?
眼睜睜看著“外匯(香火錢)”流向西方?
當然不是
于是我們看到西游第50回這個大圈套
佛道金融戰爭暗潮涌動
雙方博弈達到頂峰!
這一回說的是孫悟空出去化緣
臨行前給取經辦主任唐玄奘畫了個圈
叫他們在圈中等他回來
但慣常套路是唐主任耳朵根子軟
受不了八戒的軟磨硬泡
出了圈子
誤入金兜洞
結果被兕大王捉了!
注意,這次很特別
取經團隊是偷了金兜洞的衣服才被綁的
當時屬于人贓俱獲
妖怪捉他合情合理
(都偷到人家家門口了)
這個兕大王后來我們知道
其實是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精
他綁架了唐僧并不是為著吃
而是仗著手中的一個圈子
在家門口坐等孫悟空搬救兵
第一次
第二次
?
無論孫悟空請什么救兵
兕大王都沒意見
總想看他請的是誰
可后來聽說只他一人沒請什么救兵時
兕大王就惱火了
“你那三個和尚已被我洗凈了,不久便要宰殺,你還不識起倒!去了罷!”
兕大王當然是不會吃唐僧的
因為他每次得勝回府都要開宴慶祝
但酒宴已經吃了四、五席了
也沒提吃唐僧肉。
可見
他說“你那三個和尚不久便要宰殺”
就是在恐嚇孫悟空
意思也很明確:
你不要繞來繞去了
我已經等的不耐煩了
快把你們最厲害的那個家伙找來說話!
最厲害的家伙是誰?
當然是佛派最高領導人如來佛祖!
但你看佛祖怎么說:
“那怪物我雖知之,但不可與你說。你這猴兒口敞,一傳道是我說他,他就不與你斗,定要嚷上靈山,反遺禍于我也。”
也就說我要是和你說了
那妖怪就會來靈山鬧事
那時連我也不好收場!
為什么?
因為他是太上老君故意放出來挑釁的!何況這事
取經辦確實理虧
偷了人家的衣服在先
嚷上門打人在后
這走哪都是說不通的!
如來佛再要護短
就違反國際法了
道義上先站不住腳
要真打起來
佛祖就要和道祖斗法了
那就是世界大戰,不管誰厲害
大家都得一起爆消玩完!
這就是這一關的奇特之處
暴力已經不足以解決問題
于是
金融戰拉開序幕!
我們看佛祖是怎么擺平這事的
他先是派十八羅漢開寶庫
取十八粒“金丹砂”與悟空助戰!
那么問題來了
羅漢排在佛、菩薩之后
戰斗力屬于末流,能打的贏兕大王?
智慧如佛祖為什么要派必敗的人去?
就連孫悟空也表示懷疑
如來佛騙他說:
“教羅漢放砂,陷住他,使他動不得身,拔不得腳,憑你揪打便了。”
可事實上
金丹砂非但陷不了兕大王
反而一交手就被兕大王全數收走!
其實
這個結果佛祖早就知道
早在事先他就特意秘密吩咐
降龍、伏虎二位羅漢道:
“那妖魔神通廣大,如失了金丹砂,就教孫悟空去找太上老君,必可一鼓而擒也。”
這里面就存在一個問題
佛祖為什么不直接叫孫悟空
去找太上老君
而是要先失了金丹砂
再去找太上老君?
其實
如來佛早以給出了兩種答案:
1.直接叫孫悟空去找太上老君的后果是:那妖怪定要嚷上靈山跟如來佛理論!
2.失了金丹砂再去找太上老君的后果是:必可將那妖怪一鼓而擒獲!
怪哉!兩種決然相反的結果,居然是取決于是否失了“金丹砂”!
那么
金丹砂究竟是什么?
原著中有很詳細的描述
可惜無人能參透!
“此砂本是無情物,蓋地遮天把怪拿。只為妖魔侵正道,阿羅奉法逞豪華。手中就有明珠現,等時刮得眼生花。”
可見
金丹砂不是刀兵,更不是水火,乃是無情之物,可以遮天蓋地,一亮出來,便能逞豪華,叫人眼生花。
這是什么?
錢啊!世上除了錢之外,再沒有更符合這些特征的了!
書上寫的明明白白
這些羅漢是奉法旨來逞豪華的!
佛祖是非常發財的
在天竺時
他的徒弟們下山
為別人念一遍經
最低收費:三斗三升米粒黃金。
佛祖還說是大大的賤賣
如今還要把事業擴張到東土
可天下的好處也不能都讓佛派搶了去
難道讓道派喝西北風?
于是道祖終于行動了
設個圈套讓取經團隊鉆進去
你要傳法也可以
先交關稅!
不交關稅叫你過不得關
我們知道
如來是叫十八羅漢開“寶庫”
取的這十八粒“金丹砂”
顯然是佛派的公共財物
一粒“金丹砂”就相當于一座金山啊
一次性就送了太上老君十八座金山!
我們再看
太上老君是怎么來的?
是在聽孫悟空說兕大王已將金丹砂搶去后才出來的!
收伏兕大王后
是兵器的都還了
金丹砂一粒也沒有還
我們看的央視西游不過是兒童版
還道就是過關打怪
但其實翻開原著
卻能看到這背后的驚心動魄
唐僧這一關
其實是佛祖花錢買過去的
經過一番金融博弈
佛道雙方終于達成諒解
利益均分
從此之后
兩家相安無事,再無爭戰
這一場故事起于西游記第五十回
終于五十三回
五十,為全書百回之中點
五十三,為取經過程(從觀音奉旨上長安到功成行滿見真如)之中點。
作者有意巧安排
將道佛兩祖置于正中間
以示各占一半,平分秋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