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王 詩
首發|微信公眾號:一起青年王詩
這是我挑戰日更第3天
1
前幾天因為創協新生見面會,和新一屆的學弟學妹親切地交流了一番。短短的交談,最大的感受便是:優秀,真的優秀。交談中,一旦提到身為學長的生活經驗,我便情不自禁地滔滔不絕起來。然而聽到他們的問題,我感到的只是幾分深深的悲哀。
“學長,加入學校的哪些組織可以加綜測啊?”
“學長,我想拿國家獎學金的話,學院的要求是什么?”
“學長,都有哪些比賽是學校比較認可的?”
這些問題本身,沒有什么可驚訝的,“成績好”、“搞比賽”、“拿獎學金”本來對于大學生就是“優秀”的同義詞。可是,他們張口閉口就是詢問學校所設定的標準,這讓我不得不先問他們一個問題:
大學期間,你自己到底想成為一個什么人?
肯定會有人諷刺我,確實,這樣一個問題在無數的雞湯文里被回答。不過,即使有那么多文章試圖去回答這個問題,即使有很多很多的大學生也都看過這樣的文章,但是大多數大學生到底還是想不明白這個問題的吧。
有人說:“我是真的不知道該干什么好啊。”
也有人說:“與其什么都不知道,還不如按著學校的要求做下去。”
是啊,既然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那就做一個典型的好學生好了,刷績點,玩社團,打比賽等等。
2
不是我們真的想不明白,而是我們拒絕去思考這個問題。
事實上,很多想要變得優秀的同學,他們在大學所做的一切,不過都是用學校的那一套標準來束縛著自己,期望著自己在成為一個“典型的好學生”的同時,就會自然而然的想明白“自己到底想做什么”這樣重要的問題。
但這種簡單的想法不過是對自己本心的逃避,而結果也往往是:我們很多很多的人,最終只是成為了一個學校希望你成為的,一個千篇一律的人。最終活成那個自己最討厭的模樣!也沒有真正的勇敢做自己!這和我前兩天的這篇文章寫的很相似,可以點擊右方閱讀一下。關于浙大博士跳江自殺的思考?還有多少人在假裝不能勇敢做自己!
兩年前,我作為一個初入大學的小萌新,最上心的事情,莫過于去聽一場場能啟迪后輩的“前輩經驗分享會”。現在想起來,那個時候所看到的優秀代表——十幾位學長學姐,雖是來自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學院,但他們的相似點卻多得驚人:
①幾乎每一位前輩都擔任了院學生會或校學生會或大社團的高級職位;
②幾乎每一位前輩都參加了學校大力推廣的競賽項目,都參加了學校某一項賽事。
③幾乎每一位前輩都有一段熬夜拼命的歲月。
④一半以上的前輩都獲得過國家獎學金。
……
現在的我,或許對于這些信息可以不以為意,但是之前的我,真的是深陷其中,那種感覺,真的仿佛中了一種魔咒一樣。
這一度讓我臆想著:想要變得優秀,就應該像學長學姐他們一樣完美:加社團、做學生工作、打比賽、熬夜做題,最后拿到證明自己是一個優秀者的最高榮譽——國家獎學金,順便再入個黨!
3
事實證明,這樣認為著的我,度過了極其痛苦的一段時光:
大一我試著去加入部門,在學生會里面工作,但是那里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讓我覺得心累,可是每一次我覺得想要退出的時候,我就想起曾經的某某會長、某某社長,覺得一個優秀的大學生應該同樣有著一份優秀的學生工作。
我很喜歡看一些自己專業的專著,但是每當我靜靜地看書,漸入佳境的時候,就會想起那些拿了國獎的前輩們,我就會強烈地覺得自己“不務正業”,覺得自己離一個真正優秀者還有很遠的距離。
但是,經過了許許多多的痛苦掙扎,我終于想明白了:一直以來,我在被一種“標準”束縛著, 仿佛成為一個和那些學長學姐一樣的人就是我上大學最好的結局和最重要的目的,這顯然是片面的、錯誤的。
有人說大學是一個發現自己靈魂的場所,但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只是在單方面的接受學校設定的標準,讓這些標準塑造我,而我卻對我自己的內心不聞不問。
從大一第一次走出學校這個小圈子,參加大學生訓練營開始,認識了湖南省內優秀的大學生,才開始真正的見識了優秀的人,隨后自己的圈子越來越大,通過參加Newth、夢想工場活動結交了全國范圍內優秀的大學生們,到目前游歷14省45地市接觸了更廣大的世界。可以說我個人眼界格局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個人經歷閱歷也增長不少了,可以說我已經脫離了學校或者大多數人所謂的優秀標準了,可我卻一點不害怕,或許這才是我想要的標準。
4
我發現原來優秀的定義并非學校里的那種千篇一律,真正的優秀是勇敢做自己,活出自己喜歡的模樣!
現在的我,真正感受到了大學生活的舒心與幸福,我大一下學期退掉了所有的部門社團身份,舍棄了黨支部,選擇了我喜歡的新媒體,開始了刻苦專研學習。每天看書,思考,寫作,順便再兼顧一下分內的學業。平時周末去參加校外培訓平臺的活動,在校外組織擔任全國地區組委,節假日寒暑假出去參加活動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與更優秀的人打交道。
我的人生真的不一樣了,感覺自己終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既能朝久晚五,又能浪跡天涯!感覺自己每一天都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那些雜七雜八的瑣事:什么比賽、什么工作、什么獎項,我都拋之腦后。
我不否認學校標準存在的意義,畢竟有那么多的人還在迷茫,這些標準確實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但是對于一個已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來說,再多的標準不過都是束縛。
可悲的是,很多有心成為一個優秀者的大學生,往往會麻木自己,他們辛苦一場只是為了迎合學校的標準,最終成為一個傳統的、符合普遍觀點的好學生。
而且,當一種出于“引導目的”的標準,開始成為我們大學生活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一個“目標”的時候,我覺得大學的教育體制也到了不得不要反思的關口。
我始終相信不是每一個人都要成為一個自己典型的榜樣,我們應該發現屬于自己的風格。在決定自己是否要放棄回答諸如“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這樣的問題之前,我們還是應該好好思考一下下面這個真正重要的問題:
我們所追尋的優秀,是不是只是別人給我們設立的所謂標準呢?
你所認為優秀的標準又是什么呢?
作者簡介:一起青年王詩(ID:ws1314780),20歲游歷中國14省45地市的在校大三老油條,原創成長類作者,夢想工場DreamWorks公眾號運營負責人。踐行讀書、閱人、游歷、實踐八字成長方針,成長在活出最真實自我的道路上,向往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跡天涯的生活,那些老師不教,同學不知道,學長學姐不想講的大學成長辛酸苦辣,在這里一一開講。QQ:975330660/1529942513微信:ws975330660公眾號:一起青年王詩歡迎前來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