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中學語文名篇首句是這樣寫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為啥呢,心里有事唄!說實話,上完這篇課文,到現在還是弄不明白,作家心里到底為什么不寧靜?高手水平高,高在不道破,讓人“不明覺厲”。
“寧靜”很難。古往今來,是君子,就得“一日三省吾身”;是“小人”,即使是算計,也得不露聲色“手到擒來”。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不寧靜”,治國理政造福一方,時間都不是自己的,“白加黑五加二”,開各種各樣的會議,想想事見見人,發發聲出出鏡,難得片刻寧靜。
無論是“大老虎”還是“小蒼蠅”,心里藏著事見不得光,表面上人五人六,暗地里膽戰心驚,不知哪一天,到哪個地方做機械單調的事情,才能過比較“寧靜”的生活......
做大企業的還是小商小販,初創型的還是傳統型的,得時刻想著提高用戶體驗,從別人口袋里掏錢,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兒?充電學習,市場銷售,管理運營,招人用人,對上符合政策法規,對下質量過關、核算成本,該做的事情多了去了,每天折騰來折騰去的,“偷得浮生半日閑","偷"才能得半日"閑",情何以堪。
姐家房子建在路邊,別人家是“萬元戶”那會,見姐老是拿一條小凳子,坐著看馬路上來來回回的車輛,有點像晚上睡不著“數羊”,一只羊兩只羊三只羊......看起來挺“寧靜”的樣子,實際上是心潮洶涌,“頗不寧靜”地為稻粱謀。老百姓心里想的事兒也不少。
家長和學生也不"寧靜"。一個英語單詞拼讀不準確,老師在群里說,要多聽幾遍多讀幾遍,家長就按捺不住了,學生就不得安寧,直到準確為止。
那天老師讓學生用毛筆寫幾個字:寧靜致遠,說是要裱起來掛在教室里。
“寧靜致遠”語出《淮南子:主術訓》: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同:淡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寧靜致遠,老師的意思是要求平穩心態,保持專注,不為雜念所動,而不是讓學生個個“靜”得像榆木疙瘩、呆若木雞。
寧靜尚且如此,致遠更談容易。“致遠”是“中國夢”、“個體夢”,那是“詩和遠方”。專注地做一件事,不見得就能“致遠”,就像打游戲“王者榮耀”,要過的關實在太多,還要吸取各種教訓,貼上很多“銀子”。
鄭板橋寫了一幅名聞天下的書法,叫“難得糊涂”。大事要明白,小事要糊涂。
什么是“大事”?
《墨竹圖》
衙齋臥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首詩里說的大概就是鄭板橋所說的大事。
什么是“小事”?
有一段關于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的故事,也有人把這故事按在鄭板橋的身上。其實按在誰那里不要緊,在作詩人看來,都是“小事”:
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難得糊涂”?其實鄭板橋心里明鏡似的,明白得很吶!
“難得寧靜”?還真是,不信你看看,天底下真正“寧靜”的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