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目睹了村里很多有意思的事。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鄰里之間,老因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引起口舌之爭。而且,有那么一兩家永遠是發起方。很多事兒,都跟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比如,村里要實現通柏油路的宏大目標,結果那一兩家就站出來,說柏油路的通達,影響了自家的水窖(他們的水窖在院外,離馬路很近)。路一鋪,逼近了水窖,水窖豈不是岌岌可危?
就因為他們的反對意見,村里的柏油路計劃遲遲未能開展。直到他們想通了,或者又在村委會那里楷了點油水,才算完結。
大事如此。小事上,那一兩家,更是惹得鄉鄰們頭疼。
有次,他們找事找到了我們家,說是我們家后院的墻有點靠近馬路,影響了路上的行人。
話說我家后院的墻在那里都屹立了多少年了,怎么突然間就構成了影響呢?我想不明白。
我爺爺奶奶卻說,算了,算了,不和他們爭這些,忍讓一下,說些好話就過去了,吃虧是福。
這句吃虧是福,在我耳邊響了很多年。
也是這句吃虧是福,助長了那一兩家人的氣焰,讓他們在村里飛揚跋扈了那么多年。
2
《羋月傳》里有個樊長使,典型的吃虧忍讓型人格。
當她的兒子—公子通,被太子蕩不斷欺負不斷挑釁的時候,她總是選擇息事寧人,奉行受欺負要忍一忍的原則。
結果,他們母子的萬般隱忍,引來了太子蕩更大的尋釁滋事。
最后,公子通無法忍受太子蕩的公然凌辱,向母親哭訴無果,委屈憤恨之極,以上吊自盡的方式來終結這種生的痛苦。
他的選擇,固然有失平允。但反觀他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不難發現,其母的教育方式催生了其膽小怕事,凡事不敢與太子爭執的懦弱型人格。
他走上死亡這條道路,不能單純地歸因于太子蕩的大肆欺凌,也與他的母親樊長使從小的錯誤教育有脫不開的干系。
正是因為樊長使這種盲目無底線的吃虧、不敢怒不敢言的性格,間接將兒子送上了黃泉路。樊長使本人雖是后知后覺,但已無力回天,最后也是魂追獨子,上吊而亡。真是看得叫人憋屈。
這是一個典型的,吃虧未必是福,忍讓未必有好結局的例子。
3
我一閨蜜,媒妁之言,相親結婚。婚前對她老公的脾性不甚了解。
婚后,她老公動不動就朝她亂吼亂叫。
剛開始的時候,她還以為是自己哪兒礙著他老公了,為了所謂的和睦,不予爭辯,幾次三番地忍讓。
而她老公卻因此更加地毫無忌憚。
有次,她跟我們講,她并沒做錯什么呀,也沒有觸及到任何人的利益,怎么她老公老發無名火。
聽完之后,我們只是呵呵,這不明顯的辣手摧花么。
我們給她的建議是,不要過于忍讓,不要太過縱容他的火氣。關鍵時候,還要該出手時就出手(不是打架)。
夫妻關系也是人與人之間一種非常普遍的關系之一,不能因為它的親密度高,就百般忍讓。也不能因為有婚約的保障,就有恃無恐地傷害對方。
所以,我們鼓勵我閨蜜大膽一些,勇敢一些。
后來,我閨蜜果真開始了反擊。在他老公欲要發火的時候,要么講道理溝通,要么他老公沒好臉,她也不給好臉。
當她不再乖乖女的時候,她老公反倒收斂了很多;當她以牙還牙的時候,她老公也對她有了起碼的尊重。
這是一個關于不再忍讓的成功逆襲的例子。
4
我一直認為,維護任何一種關系,都不是一個吃虧就能完事的;我也覺得,在一段關系中,無故的忍讓與退步,有失公允。
有時,大家為了達成所謂的表面上的和諧,不相互尊重,不有效地溝通,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是選擇回避爭執,回避因此帶來的負面情緒。這樣做,局部上是安穩了,但卻影響著深度的溝通和溝通的可持續性。還美名其曰: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鄰家的小孩不懂禮貌,欺負你的小孩,你給小孩教育,忍一忍;你和生意伙伴,因為意見不合,利益分配不均,這個時候,你不分青紅皂白,踐行著吃虧是福;你到一家用人單位,單位給你不簽勞動合同,違法用工,你卻堅信,苦盡甘來;生活中,很多人事糾紛,你卻奉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奉獻精神。
生活中,那么多的虧,你能吃得完嗎?那么多的忍讓,會不會讓你成為道德的楷模?
怕是,只會讓那些不懂規矩的人愈加沒有底線;讓那些老愛忍讓的人愈加內心不爽。最后形成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各種關系的小船說翻就翻。
5
反回去再看上面三個例子。
如果,一開始,村民們不要處處彰顯“吃虧”的個性,而是向不斷找事的那兩家人,亮出觀點,表明態度,可能那兩家人不講理的心理就不會那么爆棚。
如果《羋月傳》里的樊長使,不忍氣吞聲,當公子蕩欺負自己孩子的時候,適當地保護一下,適當地不要心生畏懼,適當地通過言語,提醒一下皇上(皇上不是昏君),想必他的兒子不會死得那么早,她也不會白白送命。
很多人,會用“忍耐是痛的,但是它的結果是甜蜜的”、“忍字頭上一把刀”等諸多名言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在我看來,這些句子,有著深深的局限性,只在非常特定情況下能約束行為,能達到說教的目的。更多的情況下,就是一種愚民思想。具體我將不再展開,因為這又是一個很深很長的話題。
6
再者,何為忍?何為讓?何為吃虧?
我們看看它們的基本釋義。
忍,就是把感情按住不讓表現。
讓,不爭,凡事盡(jin)著旁人。
吃虧,受到傷害,受到損失。
如果,一件事情,一段關系中,已經發展到讓你按捺自己的感情,處處受到傷害,這本身就是不好且不健康的,那為何還要強裝維和呢?
還有,如果一個人,在交流的時候,已經達到了讓你忍受的地步,無非就三種情況,要么你不行,要么TA不行,要么你們三觀不近。如果是三觀不近,那應該是雙方都忍對方很久了,這種情況最可怕。
而且我們奉行不吃虧,不忍讓,并不就是站在了吃虧和忍讓的對立面——無事生非或者無風作浪。相反,我們提倡節約交際成本,為更好的溝通作出最優的選擇。
一個好的交流,是一次成功的互動,而不是一味的忍讓與吃虧。
所以,我說,吃虧是福,是傻X思想;忍讓,也絕非解決問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