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不斷前行,吸取經驗和新的知識會讓我們的路越走越遠,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學無止境!
大家好,我是宇宙公民楊軼森,大家也可以叫我?寶,今天是我在高效閱讀的第三天,之所以寫了這樣一段話作為開場語是因為今天的兩個小時課程又讓我吸收到了新的啟發和新的知識!那么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分享一下什么是思維導圖,他的所用與意義,其實我接受思維導圖是在2019年初的時候,有次給我的學校擬定框架,非常容易操作;之后在同年10月我第一次見到了喬喬本人,之前在印象里的喬喬是個嚴厲理性果斷的男人,見到本人后真的是有落差感,因為覺得喬喬那么一個小家碧玉型的女孩兒會有這么大的能量和氣場,也是在那次的運營中心的討論上第一次見到手繪板的思維導圖!說了這么多還是要回歸本質主題,什么是思維導圖,他的意義和作用又是什么。
思維導圖,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 ,它簡單卻又很有效,是一種實用性的思維工具。
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因此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
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我們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類大腦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種進入大腦的資料,不論是感覺、記憶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數字、符碼、香氣、食物、線條、顏色、意象、節奏、音符等,都可以成為一個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每一個關節點代表與中心主題的一個連結,而每一個連結又可以成為另一個中心主題,再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呈現出放射性立體結構,而這些關節的連結可以視為您的記憶,就如同大腦中的神經元一樣互相連接,也就是您的個人數據庫。
思維導圖又稱腦圖、心智地圖、腦力激蕩圖、靈感觸發圖、概念地圖、樹狀圖、樹枝圖或思維地圖,是一種圖像式思維的工具以及一種利用圖像式思考輔助工具。思維導圖是使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構造和分類的想法;它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以輻射線形連接所有的代表字詞、想法、任務或其它關聯項目的圖解方式。
思維導圖是有效的思維模式,應用于記憶、學習、思考等的思維“地圖”,有利于人腦的擴散思維的展開。思維導圖已經在全球范圍得到廣泛應用,新加坡教育部將思維導圖列為小學必修科目,大量的500強企業也在學習思維導圖,中國應用思維導圖也有20多年時間了。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思維導圖傳入中國內地。最初是用來幫助“學習困難學生”克服學習障礙的,但后來主要被工商界(特別是企業培訓領域)用來提升個人及組織的學習效能及創新思維能力,在學科教學方面,歷經52年的發展,也沒在學校廣泛應用,后經華東師大劉濯源帶領的思維可視化研究團隊十五年的研究及實踐,得出的結論是“思維導圖”并不適合直接應用于學科教學,因為“思維導圖”過于強調“圖像記憶”和“自由發散聯想”而非“理解性記憶”和“結構化思考”。對于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圖像記憶”的確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把知識記住”的效率,但卻無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屬于一種淺層的學習;另外“自由發散聯想”具有天馬行空,對思維不加控制的特點,更適合用于“頭腦風暴”式的創意活動,而不適合用于學科知識教學,因為任何學科知識都是有其內在邏輯及固定結構的,由不得胡思亂想。基于學科知識的特性,學科教學必須強調“理解性記憶”和“結構化思考”,隨著學段的升高,知識越來越抽象和復雜,就更加要強調“理解的深度”而非“記住的速度”。也正是基于這些原因,思維可視化研究團隊把概念圖(由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諾瓦克博士提出)、知識樹、問題樹等圖示方法的優勢特性嫁接過來,同時將結構化思考、邏輯思考、辯證思考、追問意識等思維方式融合進來,把“思維導圖”轉化為“學科思維導圖”。“學科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基于系統思考的知識建構策略”已被全國五百多所課題實驗學校引入應用。
今天讀到了一本書,叫做《被討厭的勇氣》,那么用思維導圖來快速高效的閱讀它。
1、世界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
人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沒有人與任何人共有同一個世界,就像井水,常年18攝氏度,夏天喝覺得冰涼;冬天喝卻感到溫潤。水沒變,變的是你的感覺,“你如何看待”這個主觀。
你勇敢摘掉墨鏡,即使刺眼也努力正視這個世界,擁有直面一切的勇氣,改變自己,才能獲得幸福。
2、人是否會被感情和過去所支配:
并不是所有受過傷的人都產生了心理障礙、不良反應。過去決定現在、原因支配結果不能完全解釋這個問題,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
“原因論”進而得到“決定論”,一般指出你之前受了哪些痛苦,進而安慰錯不在你,是心理創傷導致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說把過去心靈所受的傷害當成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戲劇的時候,它那因果規律的簡單邏輯和戲劇性的發展進程自然而然地就會散發出攝人心魄的魅力。如果過去決定一切而過去又無法改變的話,那么活在今天的我們對人生也將會束手無策。結果會如何呢?那就可能會陷入對世界絕望、對人生厭棄的虛無主義或悲觀主義之中。
阿德勒的思想不是“原因論”而是“目的論”,堅決否定心理創傷。認為:“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這個人先有了“不想出門”這個目的,才會出現生理和情感的排斥。這個目的可能是不出門親人會將關注度集于他一身,踏出門去淪為無人關注的“大多數”,與人站在同一平臺發現自己是平庸之輩...是閉居者自己選擇了不出門這個目的。即使他心有不滿,而且也并不幸福。但是他的確是按照“目的”而采取的行動。
你的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你感覺講道理太麻煩,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對方屈服。作為相應的手段,你采用了“憤怒”這種感情。憤怒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
我們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種行動,人不受感情支配,人不受過去支配。人不改變的本質是,自己選擇不改變,我們生活中的行為我們都是在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
3、“不幸”是否是自己選擇的;
一味執著“被給予了什么”,現實并不會改變,我們不是機械,我們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你活的痛苦,不是因為生來不幸,而是選擇了不幸。
“無人想作惡”:行為之惡很多,但沒有因為純粹想作惡而去做壞事的,所有犯罪者其犯罪都有內在“相應理由”。(除了精神疾病)希臘語中“善”,僅有好處的含義,無關道德;“惡”也有無好處的意義。純粹意義上想做“惡=沒好處的事”的人根本沒有。
你在某個階段中選擇“不幸”,既不是你生在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而是你認為“不幸”對自己而言是一種“善”。
4、改變自己不是變成他人
你為什么想變成別人?因為你你現在無法體會到幸福,因為你不會愛你自己,你無法悅納自己,你不喜歡自己。為了能夠愛自己,你希望“變成別人”,希望舍棄現在的自我變成別人一樣的人。
首先,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你之所以想要變成別人,是因為你只一味關注著“被給予了什么”。其實,你不應該這樣,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
其次,阿德勒心理學中用“生活方式”一詞來說明性格或秉性。從狹義上來講可以理解為性格;從廣義上來說,這個詞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觀或人生觀。如果有人說:我的性格是悲觀的,那么意思應該是“我具有悲觀的世界觀”。性格或許有無法改變的感覺,世界觀有改變的可能性。
再次,自己的人生狀態,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盡管一開始你不是有意的選擇了“這樣的我”,最初的選擇是無意識行為。甚至有很多外部因素影響,但選擇“這樣的我”的還是你自己。因為發現當前的自己不是自己有意選擇的,是可以重新選擇的。現在你了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接下來的行為就是自己的責任了。
最后,很多人對自己不滿意,盡管如此還是沒能改變,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你在不斷地下著不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決心。
原因有:
1)如果一直保持“現在的我”,那么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結果會怎樣等問題都可以根據經驗進行推測,可謂是輕車熟路般的狀態。即使遇到點狀況也能夠想辦法對付過去。
2)如果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會遇到什么問題,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未來難以預測,生活就會充滿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
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松、更能安心。想改變又害怕改變,沒有“獲得幸福的勇氣”。
舉例:比如有的人心懷寫作夢想,但總說工作太忙、沒時間寫小說、沒報名參加任何比賽。實際上是通過不參加比賽來保留“我如果去做我也可以”的可能性,他不愿意被人評價,不愿去面對作品拙劣自己沒天賦的事實。
這一簡單的課題擺在面前,但卻不斷地扯出各種“不能做的理由”,其實是很痛苦的生活方式,但是很多人都這么選擇,世界的復雜、無奈往往由這樣矛盾的思想造成。
而事實是,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你可以改變你自己,但你需要有做出改變、獲取幸福的勇氣。
5、有缺點不是自我討厭的理由
自己認為的缺點,不過是自己為了自我逃避編出來欺騙自己的。
為什么只盯著缺點就是不肯去喜歡自己呢?那是因為你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認為與其陷入那種窘境倒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與任何人有關聯。
你的“目的”是“避免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受傷”。
如何實現這種目的呢?答案很簡單。只要變成一個只看自己的缺點、極其厭惡自我、盡量不涉入人際關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來,只要躲在自己的殼里就可以不與任何人發生關聯,而且萬一遭到別人的拒絕,還可以以此為理由來安慰自己。
只要有臉紅恐懼癥存在,就可以用“我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為這個臉紅恐懼癥”這樣的想法來進行自我逃避,讓自己接受對自我或者社會的不滿以及不順利的人生。最終也可以抱著“如果治好了臉紅恐懼癥我也可以……”之類的想法活在幻想之中。
只要涉入人際關系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會傷害別人。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種事情根本就無法做到。所以首先需要接受“現在的自己”,不管結果如何,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這種方法叫作“鼓勵”。
6、主觀的臆想是自卑感的來源
由于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之上,大家都多多少少地受到自卑感的困擾。
首先,人是作為一種無力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擺脫這種無力狀態,繼而就有了普遍欲求。我們稱其為“追求優越性”。
我們都有想要擺脫無力狀態、追求進步的普遍欲求。人類史上的科學進步也是“追求優越性”的結果。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不滿足于現狀,不斷進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這樣的自卑感,那就沒有任何問題。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有問題的是: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一詞原本表示的是一種復雜而反常的心理狀態,跟自卑感沒有關系。
自卑情結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借口使用的狀態。具體就像“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或者“我因為長得不漂亮所以結不了婚”之類的想法。像這樣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揚“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這樣的理論,這已經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疇,它是一種自卑情結。
這種“外部因果律”意思就是: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系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系一樣。
自卑情結本質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或休閑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即使有些不滿或者不自由,也還是更愿意維持現狀。
越自負的人越自卑
那些用語言或態度表明自己的自卑情結的人和聲稱“因為有A所以才不能做到B”的人,他們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沒有A,我也會是有能力、有價值的人”。意思就是“現在只不過是被學歷低這個因素所埋沒,‘真正的我’其實非常優秀”。
雖然苦于強烈的自卑感,但卻沒有勇氣通過努力或成長之類的健全手段去進行改變。即便如此,又沒法忍受“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類的自卑情結,無法接受“無能的自己”。如此一來,人就會想要用更加簡便的方法來進行補償。即: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
“我”原本并不優秀或者并不特別。而通過把“我”和權勢相結合,似乎顯得“我”很優秀。這也就是“虛假優越感”。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實是對自己沒有自信。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
如果真正地擁有自信,就不會自大。正因為有強烈的自卑感才會驕傲自大,那其實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優秀。擔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話,就會得不到周圍的認可。
越自卑的人越喜歡放大自己的不幸
還有一種通過把自卑感尖銳化來實現異常優越感的模式。具體就是指夸耀不幸。
那些津津樂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長史中各種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別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幫助其改變,他們也會用“你無法了解我的心情”來推開援手。通過這種方式,我就可以變得比他人更有優勢、更加“特別”。生病的時候、受傷的時候、失戀難過的時候,在諸如此類情況下,很多人都會用這種態度來使自己變成“特別的存在”。
在我們的文化中,弱勢其實非常強大而且具有特權。
在我們的文化中,如果要問誰最強大,那答案也許應該是嬰兒。嬰兒其實總是處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嬰兒就是通過其弱勢特點來支配大人。并且,嬰兒因為弱勢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負傷之人所說的“你無法體會我的心情”之類的話中也包含著一定的事實。誰都無法完全理解痛苦的當事人的心情。但是,只要把自己的不幸當作保持“特別”的武器來用。
身高不夠,不漂亮,那并不是客觀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觀上的“自卑感”。即使像身高這樣的問題也可以進行主觀性的還原。主觀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選擇。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優點還是缺點,這全憑你自己主觀決定。
對于無法改變,又不是客觀上“劣等性”的事實,應該改變自己的主觀,克服自卑感;對于可以改變,又希望擺脫無力狀態、追求進步的普遍欲求,應該鼓起勇氣努力爭取。
7、自己的人生應與自己做對比
雖然行進距離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個平面上。所謂“追求優越性”是指自己不斷朝前邁進,是和“理性中的自己”比,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當一個人想要做自己的時候,競爭勢必會成為障礙。
當一個人總想著和別人比,他人對你來說是怎樣的存在?不是單純的的競爭對手,會不知不覺就會把他人乃至整個世界都看成“敵人”。競爭的可怕之處就在于此。即便不是敗者、即便一直立于不敗之地,處于競爭之中的人也會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為敗者。
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的他人,就是因為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一旦從競爭的怪圈中解放出來,就再沒有必要戰勝任何人了,也就能夠擺脫“或許會輸”的恐懼心理了,變得能夠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夠為他人的幸福作出積極的貢獻。
當某人陷入困難的時候你隨時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對你來說就是可以稱為伙伴的存在。
8、他人的一反常態,做出回應的利與弊
如果遭人當面辱罵,應該考慮那個人隱藏的“目的”。
不僅僅是直接性的當面辱罵,當被對方的言行激怒的時候,也要認清對方是在挑起“權力之爭”。對方只是想要責難挑釁你,通過權力之爭來達到讓不順眼的你屈服的目的。
就像不良青少年,正是知道如果自己出現不良行為、逃學,甚至是割腕,那么父母就會煩惱不已,父母還會驚慌失措、痛不欲生。才會出現問題行為。
通過情感刺激對方,只不過想演化成權力之爭,最后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假設你壓制住了爭論,而且徹底認輸的對方爽快地退出。但是,權力之爭并沒有就此結束。敗下陣來的對方會很快轉入下一個階段。人際關系一旦發展到復仇階段,那么當事人之間幾乎就不可能調和了。為了避免這一點,在受到爭權挑釁時絕對不可以上當。所以要對對方的行為不做任何反應。
我們應該學習不使用怒氣這種感情的方法,因為怒氣終歸是為了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和工具。發怒是交流的一種形態,而且不使用發怒這種方式也可以交流。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發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會說“不由得發火”之類的話。這其實是在借助發怒來進行交流。
關于權力之爭,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無論認為自己多么正確,也不要以此為理由去責難對方。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進去的人際關系圈套。
我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對方是錯誤的。一旦這樣想,辯論的焦點便會從“主張的正確性”變成了“人際關系的方式”。也就是說,“我是正確的”這種堅信意味著堅持“對方是錯誤的”,最終就會演變成“所以我必須獲勝”之類的勝負之爭。同樣的,在爭論中發現自己觀點錯誤,承認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
追求優越性并不是通過與他人的競爭來完成的。如果過度拘泥于勝負就無法作出正確的選擇。
9、人際關系的煩惱,根源在自己
人在行為方面的目標有“自立”和“與社會和諧共處”這兩點。而且,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這兩種意識。這些過程中產生的人際關系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這三類,又統稱為“人生課題”。
首先,在工作中遇到種種不順心,這些情況都不是討厭工作本身,而是討厭因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評和指責,討厭被貼上“你沒有能力”或者“你不適合這個工作”之類的無能標簽,更討厭無可替代的“我”的尊嚴受到傷害。也就是說,一切都是人際關系的問題。
其次,在交友(友情\愛情)中,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不能等著別人發生變化,也不要等著狀況有所改變,而是由你自己勇敢邁出第一步。
阿德勒不同意束縛對方這一點。如果對方過得幸福,那就能夠真誠地去祝福,這就是愛。相互束縛的關系很快就會破裂。當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
另一方面,束縛是想要支配對方的表現,也是一種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與一個不信任自己的人處在同一個空間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種自然狀態。如果想要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
再者,對于愛情。“相處后發現不愛對方了,想要離開”,這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謊言。
因為是已經下定決心要找機會“結束這種關系”,才搜集結束關系的材料,才會有那樣感覺。對方其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自己的“目的”變了而已。
人就是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產生這種想法,無論怎樣都能發現對方的缺點。即使對方是圣人君子一樣的人物,也能夠輕而易舉地找到對方值得討厭的理由。正因為如此,世界才隨時可能變成危險的所在,人們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敵人”。
即使你逃避人生課題、依賴人生謊言,那也不是因為你沾染了“惡”。這不是一個應該從道德方面來譴責的問題,它只是“勇氣”的問題。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是“擁有的心理學”,繼而就會轉入決定論。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所以,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而煩惱的根源在于你自己。
10、需求他人的認可是否是正確的
最后還是要完全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
追求別人認可,根源來自賞罰式的教育。在賞罰式教育之下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
如果不能夠得到任何人的表揚,那就會很憤慨或者是下決心再也不做這樣的事情。很明顯,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想法。
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過于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正是為了克服無神世界的虛無主義才更有必要否定他人的認可。
想要取得別人認可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采取“滿足別人的期待”這一手段,這其實都是受“如果做了恰當的事情就能夠得到表揚”這種賞罰教育的影響。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標成了“滿足別人的期待”,那工作就會變得相當痛苦吧。因為那樣就會一味在意別人的視線、害怕別人的評價,根本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非常推薦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值得你去看,而且每看一遍應該會有不同的解讀,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看了感受也會不一樣。
再次感恩,感恩我們的校長、宇宙公民高效閱讀發起人Mei,其次感謝今天帶來精彩演講的Sunny,更要感恩帶我來到這里的喬喬,最后感恩今天又學到了新的知識的自己!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