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之前的感受
早先在看《明朝那些事》的時候,心里就一直對王陽明有了這么一個印象。書中的具體描述已然淡去,但作者對王陽明的心學的推崇,以及其弟子遍地開花,執掌明朝內閣大權的事實卻是濃墨重彩的。當時對心學的唯一印象就是“知行合一”。盡管簡單,但是讓我很有好感。以致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并不以為它是儒學的一個分支,而是認為它是更入市,或者說更接地氣的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
直到近日,心中煩惱頗多。煩惱并非來自于現實中的不順利,反而是來自于生活中的倦怠與慣性,讓我感到心力俱疲。在這種情況下,不自覺的想要去尋求一種答案,再加上之前對心學的這么一個良好的印象。所以才有了對這本《王陽明-最神奇的心學》的細讀。
不過說實話,剛開始讀的時候有些患得患失。一方面擔心這又是一本古文翻譯而來的雞湯(事實上書中不少篇幅確實如此),另一方面,接觸了西方的那套自由思想體系之后,怕形成價值觀上的沖突。不過讀起來之后,倒是領悟了書中的一點:尋求本心而破除紛擾,你領悟的只是本心的,和你本來擁有的也并不沖突。這本二手書的優點在于,作者的詩詞底子很好,很多心學的思想,他通過一些詩詞的方式表示出來,非常能夠加深你的理解。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看后來人所議論之事,無一不能從百家經典中找到驗證,不禁讓人神往那個思想碰撞的年代。王陽明之言,在我看來很多是一種回歸,去掉宋代朱熹那種格物的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更關注了人性本身。
陽明此人
王陽明一身跌宕起伏,有過少年天才得志,也有過官場為奸臣所害,更有的是龍場悟道與評定寧王之亂。更重要的是他將所行所悟,發揚光大,在他之后的明代內閣首輔,幾乎大部分都受到了心學的影響。他的人生關鍵詞可以總結為,陽明格竹 龍場悟道 寧王之亂 創立心學。 從人生軌跡和成就上來看,他是第一個實現立功立言立德的三不朽的神人。
心學的核心思想是心即是理,反對格物致知,提倡知行合一。說到格物,維基百科中提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說王陽明小時候喜歡楊朱理學,相信天下之物皆有義理,所以他不斷的格物,曾經兩周的時間嘗試去“格”竹子,結果一場大病,最后痛定思痛,再也不從外物出發,而是關注于自己的內心。
史書說王陽明豪邁不羈而又十分有個性,而他自己也是表達了寧做狂人不做小人的心態:
“鄉愿以忠信廉潔見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無忤于小人,故非之無舉,刺之無刺。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潔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壞矣,故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紛囂俗染,舉不足以累其心,真有鳳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惟不克念,故闊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其不掩,故心尚未壞而庶可與裁”
與其去做一個鄉人贊賞的老好人,還不如做個狂人,更近本心,這里深得我心。因為我從小就被稱為好人,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長大后不自覺有逆反心理,常常心中所想與實際所做大相徑庭。慢慢的學會貼近自己的本心,而不是以他人的眼光,定義自己的行為。
還有一定要提的就是王陽明的軍功,作為文人,他的作戰水平相當之高。對兵法的理解也是入木三分的。明史中對他的軍事才能,也是十分贊賞。寧王叛亂時,謠言滿天飛。而他穩如泰山,調兵遣將,迷惑對手,幾乎以一人之力,平定了寧王叛亂。當真文武雙全。
精華,受到啟發的地方
本書將王陽明的心學主觀的分成了如下的幾個部分:
- 磨礪
- 立志
- 行動
- 態度
- 智慧
- 處世
對于磨礪,王陽明所提倡的就是讓能力在磨練中快速成長。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很多時候,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往往會進入一種舒適的區域。在這個區域之內,我們便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犯錯,生怕打破現有的生活平衡。但是如果沒有磨礪,就不會有進步,就不能突破自己。但是呢,人們改變自己的意愿,有的時候又沒那么強烈,所以這個時候,重要的便是立志。
因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有了決心和一個具體的目標,你會調動自己所有的能力,用盡方法去完成它。反過來,沒有目標,那么努力了一段也很有可能停滯。古往今來,成大事的人往往有大志,比如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比如司馬遷的寫史書之志。但是作為我們一般人來說,是很難有這樣的志向的,或許是因為際遇不足,或許是因為個人涵養不足。因此,我們正確的立志就更重要了。
對我來說,利用科技改變大家的生活很重要,我也愿意為之奮斗,所以我給自己也立下了這樣的志向。或許不大,但是如果能夠完成,對我而言就是一種巨大的滿足。
但是立了志,如果不能正確的行動,仍是毫無用處。所以遇到該完成的時候時候,必須 “馬上行動,一以貫之”。當然了,馬上行動并不是魯莽的行動,而是根據你的判斷和思考所進行的行動。因為去嘗試,永遠好過于一直在等待。實踐中的學習,永遠好過紙上談兵。如果面對該做的事情的時候,總是推脫說一切萬事俱備了才去做,如此永遠做不成。這種所謂等待萬事俱備的推脫心態,必須加以警惕,區分到底是真的仍需時間,還是你的惰性所引起的拖延癥又犯了。
行動固然重要,不半途而廢更是如此。米盧說,態度決定一切。行動中要自己做自己的貴人。陳勝吳廣起事的時候,在魚中放置陳勝為王的布條。這就是一種心理的安慰,只有去除了疑惑,堅定了信念,做事情才能一往無前。而當你真的要做的時候,記得努力到極致,否則的話,倒還不如不做了。而一件事,如果你真想想做,很多時候方法會源源不斷,記得放下你的偏見,放下你曾經學過的不能,而是發動一切你可以發動的力量。
所謂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關注在一點的時候,就能夠水滴石穿。
書中同樣對智慧著墨很多,其中最得我心的就是“活在當下”。
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這與《新世界,靈性的覺醒》中的觀點何其相似。只有活在當下,你才能更好的體察當下。試著放棄其他無關的事情,花一個小時去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做時時刻留心、管住自己每一刻的感受。人的不快樂,很多時候來自于對事務的心猿意馬,俗話說呢,就是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而心猿意馬時,及時地把自己拉回來,只要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雜念就行。每天嘗試冥想十分鐘,完全的放飛自己的心靈,你會發現,之前讓你十分苦惱的情緒,也就煙消云散了。
前面都是些自己的修為,處世則著重去說與他人和社會的接觸。
山光物態弄春輝,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俗話說,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所以遇人閑話,不妨置之一笑。遇人侮辱,只當是耳邊風。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
改變你的心境,就在一瞬間。現在我的很多快樂,往往是建立在與他人比較的基礎之上的,很多不快樂,同樣也是如此,這正應了陽明先生所說:
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桀紂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
確實值得反思。
詩中有云: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這種順其自然的功夫,現在的我有些望塵莫及,但在世間紛紛擾擾之時,不妨給自己留下這么一扇窗,讓自己的心靈透透氣。
踐行,我所認同的心學
初讀這本書,自以為還是有一些收獲。對我的日常生活影響最大的不外乎以下幾點:
- 活在當下
- 控制情緒,讓情緒不侵入本心,而是本心靜靜的看著他們
- 立志,必須讓遠大的志向催動自己前行
- 用中學,掉書袋是萬萬不可的
- 想到就去做,不要猶豫,不要讓自己后悔
- 專注的去做,但不是盲目的去做
- 只有見遍了好東西,才能有自己好的產出
對心學一些理解仍在與自己的生活驗證,而心學中的觀點有些也無法完全認同。但是這種體察本心的過程,確實讓我多了那么一丟丟對自己的生活的控制和專注。不過一旦遇到比較棘手的事情的時候,還是很容易亂了方寸。比如近期家中的雜事,時常讓自己如熱鍋上的螞蟻,想做卻又無可奈何,這種情況下,對自己心態的磨礪也就尤為重要了。越是此時,越要控制住情緒,越是放任,越容易掉入情緒的大坑,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