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學生小c跟我吐槽男友的種種“不可理喻”,其中有一件事兒真的挺有意思的。
晚上倆人微信語音聊天,男友在講自己打游戲里邊發生的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大意是男友被一個網友損,于是二人約好在游戲里PK,然后一局里男友和隊友虐了對方,沒想到對方那么菜,特別解氣。
男友講得很嗨,講了很多細節,自己和隊友用了什么戰術,放了哪些大招…可小c是個從來不打網游的人,聽不懂,也對這個完全沒有興趣,加上正好中午沒午休又有點困,越聽男友的聲音越像催眠曲…
小c并不知道游戲里誰強誰若,她只知道周公打敗了男友,終于,小c還是睡著了。
第二天,小c便受到了男友的質問:“你到底愛不愛我?”理由竟然是“聽我說自己最愛的游戲時你竟然睡著了,根本就是不重視我,也不重視我的愛好”。小c哭笑不得,認為自己打電話的時候睡著確實有點不尊重對方,但也倒不至于上升到不愛對方這個高度。最后結局當然是男友作了半天還是不想失去小c,自己打了個圓場雙方和好了。
在溝通或者聊天時,有的時候常常在自說自話,根本不管對方感不感興趣,甚至有沒有在聽,把自己想說的話一股腦兒全部表達出來。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自嗨式聊天”,說不好聽點就是典型的“不會聊天”,結果就是把天聊死了:你說完對方不是贊嘆說得真好,就是不知道該如何接下去了。表達的觀點有價值也倒還好,如果沒太大意義,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對方已經忍你很久了。
對于溝通,提問會是個好方法。《如何有效提問》這本書中,對溝通有一些好的技巧,甚至是初次見面的人,也可以很好地暢聊。
抱著強烈的意識,找出對方和自己的共通點來交談,一定可以產生好的問題,使整個溝通達到生動活潑的境界。然而這世界上也有人放棄努力尋找他人與自己的交點。更指的是即使互相看了“偏好地圖”,卻不能針對對方的地圖提出問題或是談論相關的事情。明明可以看見對方的地圖,卻只說關于自己的偏好。自己喜愛的話題隨時都可以聊,對方喜歡的東西和自己喜歡的東西,即使有一點不太吻合,也要想盡辦法找出共通點,融入話題當中,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是一個在一次旅行中和朋友在青旅中發生的事情。朋友是一個非常健談的人,看到她和一個女孩子聊了很久,第二天我也是出于好奇,于是就隨口問了她。
“昨天那個很漂亮的女孩也是個學生吧?”
“不知道啊,我只知道她是成都的。”
“看你們都聊得那么久啊,有兩個小時了吧。”
“是啊 ,一直是我在說,人家只是在聽啊。”
……
朋友不僅跟女孩把天聊死了,也成功地把跟我之間的天聊死了。
你和他人聊天的時候是不是也常常在自說自話?你是在聊天還是在演講?自己完全掌握了話語權,不給對方說話的機會,這不是有效溝通。
真正的溝通是雙向的,不僅需要表達,還需要傾聽,更關鍵的是能夠及時關注到對方和自己的共通點,以此為基礎進行交談。這樣溝通的體驗自然不會差,說不定,“找到共同語言”的你們會聊到根本停不下來。
《鐵臂阿童木》的創作者手冢治蟲和編劇北杜夫兩人的談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手冢:北先生,說到我的愛好,或是說嗜好、興趣也好,其實和北先生有一些共通點吧?一定有!比方說,昆蟲。
北:是啊,我也喜歡昆蟲。
手冢:昆蟲對于我來說,可說是有相當深厚的淵源。怎么說呢。我啊,在描繪其他的物品時,是馬馬虎虎地畫,只有畫昆蟲才會詳細地描繪。就因為喜歡。所以我所畫的昆蟲非常遵從生物學。
手冢治蟲用“昆蟲”找出兩個人的愛好的共通點。之后再討論金龜子、甲蟲的不同之處。這么一來,原本就有相同年齡這個共同點的兩個人,更因為昆蟲而產生親近感,之后就更能夠自然地提出問題了。接著,“在這方面有交集”這種結合點增多之后,便會形成一種網,從而逐漸明白“原來如此,自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邂逅了對方的世界”。
控幾里技己,別動不動就把天聊死了。
還在“尬聊”?No,難怪你沒朋友。